闕維杭
在美國,嘗試這樣的經歷是幸運也是睿智的:乘坐西部列車行駛在加利福尼亞的原野、峻嶺或者大漠之間,眼前掠過一幅幅天籟般的自然美景,領略那或寥廓、或邈遠、或雄偉、或恢弘、或幽靜、或深邃的種種意境,感動那天地合一般的心曠神怡之際,也驟然想起,這一個半世紀前橫亙蜿蜒于新大陸的鐵道線,還與多少先輩華人結下不解之緣!準確地說,當年數萬華工正是這穿越險峻雄關淼淼湖海漠漠荒野大動脈的先鋒,是西部開發夢想與光榮的創造者。
一
美國西部“淘金熱”的興起,堪稱西進運動的發端。1848年1月,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一名木匠在沙加緬度谷地(Sacremento Valley)推動水車的水流中發現黃金,確切地說是在水溝里發現了幾粒“閃閃發光的東西”。消息插翅而飛,新大陸舉國沸騰,震撼波沖擊世界,也拉開了美國西部開發的序幕。當時的《加利福尼亞人報》刊文描述道:“從圣弗朗西斯科到洛杉磯,從沿海到內華達山麓,都響徹著喊聲:‘黃金!黃金!”
“淘金熱”迅速刺激了西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變革,呼喚機車和鐵路。新大陸的西部大開發期冀搭乘一條更切實更迅疾的履帶,能夠腳下生風騰飛而去。
當年,美國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所通達之地,有“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的說法,而數萬中國勞工(華工)參加西部鐵路大建設、為美國西進運動貢獻了體力、智慧、血汗甚至生命,也成為這條血淚之路甚至是“死亡之旅”的主角,他們是不畏“死亡之旅”而前赴后繼專注于一項世紀工程的一代華工,他們為西部荒野里鋪向前去的每一根鋼軌、每一根枕木、每一顆道釘刻下了無可磨滅的印記。
二
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了美國國會通過的《太平洋鐵路法》,授權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修建一條橫貫美國本土大陸的鐵路干線。后來被英國BBC評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跡之一的太平洋鐵路工程,為現代美國經濟發展和飛躍奠定堅實基礎的太平洋鐵路工程于此發端,也成為成千上萬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有勇有謀的華工親身參與世界級偉大工程的契機,開始造就一個個匪夷所思的工程奇跡,譜寫一曲曲華工轉戰新大陸的悲壯史詩。
西段的中央太平洋鐵路通過的地區尤其是內華達塞拉山脈(The Sierra Nevada),突兀峻拔的花崗巖塊狀山脈山勢險峻,地貌復雜,氣候惡劣,那海拔上萬英尺的崇山峻嶺,幾乎沒有一英里是適宜筑路的。初期,工程進展之慢形同蝸牛爬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程在兩年之內只鋪設了僅僅50英里的鐵軌。
無計可施之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四巨頭之一、鐵路總承包人查爾斯·克洛克提議雇傭華工,在加利福尼亞州招聘了首批50名華工。力排眾議的克洛克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們不是修建了萬里長城的民族嗎?
有別于先期愛爾蘭工人的自由散漫、常常酗酒鬧事,華工們在工頭的帶領下井然有序,出工效率高,很快贏得了管理層的滿意。
嘗到甜頭的鐵路承包商決定大規模招募華工,甚至派人專門到中國廣東省雇傭勞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成為美國第一個大規模雇用華工的企業。從1865年到1869年四年間,約有14000名至23000多名華工參加筑路工程,占工人總數的90%。
三
大自然的風物,其實是多棱角的。春夏之交青山綠水花團錦簇的山野風光,到了肅殺秋冬季節就成了窮山惡水雪飄冰封的荒野景象。當年在塞拉山脈開山辟路鋪展鐵軌枕木的華工們,面對的更多是酷寒肆虐下的冰天雪地;他們日日夜夜修建鐵路也在苦苦討生活,即使沐浴明媚春暉或者夏秋陽光,也沒有閑暇和閑心去領略大自然的美,他們要對付的就是如何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是要在最惡劣的氣候環境下修建一條最艱難也最壯觀的世紀鐵路。歷史和塞拉山脈一起見證,華工們絕對是征服了天塹關隘后又贏得工程節節勝利的筑路主力軍。
沿沙加緬度北上80號高速公路,途經加利福尼亞州的奧本(Auburn)小城,一座典型的19世紀淘金小鎮。那個1860年初建的火車站,如今還難得的存留著,就是一幢不起眼的灰蒙蒙木頭房子,門前靜靜地躺臥著兩條鐵軌,伴隨著一列老式的蒸汽機車頭。鐵軌旁則豎著一尊雕塑,那戴著中國南方圓形斗笠的中國人,腦后拖掛一條小辮子,推著獨輪小車向前向前,便是當年修筑鐵路的華工形象了。
在奧本市郊的一片荒野上,有一塊1991年當地居民為紀念華工參與開鑿“布魯默深槽”而豎立的紀念碑,碑文記載道:“布魯默深槽,位于布魯默牧場……這個艱巨而又偉大的任務,是由一小部分勤勞的華工完成的。他們用鑿子、鐵鍬和黑火藥,一寸一寸地在堅如磐石的黏土和礫巖中掘進。工程完工時,布魯默深槽被視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布魯默深槽事實上是從斷崖山坡中劈出的一道巨大的深槽,兩邊的斷壁與深槽底部路面呈75度往空中延伸,形成一個倒梯形槽;槽外鋪設的鐵軌像一條弧形雙軌逼近深槽,進入幾百米長數米寬的深槽后化作堅挺筆直的直線。何等絕妙又獨一無二的創意與工程呵!
四
離開奧本市東行,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面對半山腰間依稀可見的鐵路路基,遠眺叢林深處,便是太平洋鐵路的另一個奇跡點——合恩角。突兀的斷崖峭壁聳立,其實就是一堵豎立在阿美利加河谷之上的花崗巖石山石墻,鐵軌和枕木就從那石頭山腰間盤旋穿越,天然的奇景又融入了人工的奇跡。
附近一塊紀念碑的碑文中記載道:“中國勞工沿著合恩角的峭壁往下降,在離峽谷谷底1332英尺的地方工作……”這是1988年當地歷史協會立的碑。
當年,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工程師們選擇在距河面300多米(1332英尺)高的位置,繞著合恩角開鑿出一條鐵路。奈何整座石山異常光滑無從攀緣,施工點想要實施爆破或者挖掘都缺乏立足倚身的工作面。聰明的華工貢獻了智慧:由華工坐在吊籃(籮筐)里,或身系長繩沿山頂放下;先匍匐在絕壁上鑿出炮眼,然后塞滿火藥,點燃之后又讓山頂的華工盡速把坐在吊籃里和系繩的華工拉上去。就這樣,一次次上下,一次次點炮,石山絕壁間終于一尺尺地開鑿出一條通道,再不斷地伸展、伸展,伸展出一條奇跡般的鐵路路基。施工的意外和風險也伴隨著華工的每一次上上下下,那些勇敢和智慧的華工,有時就被死神盯上,在猝不及防的爆破事故中與巖石一起被炸飛,粉身碎骨,化作一縷青煙散去,為合恩角奇跡工程在天空留下悲壯而渺遠的印痕。
五
中央太平洋鐵路的施工沿途,平均每隔100英里就要征服一座7000英尺的陡峭高山,一些地段鐵軌鋪設每前進20英里,坡度就升高2000英尺,施工難度在當年首屈一指。攻克這條天塹大動脈的數萬華工,他們付出的血汗乃至生命,與內華達大山脈一樣永恒,也給予西部大鐵路不朽的靈魂與活力。
有記載披露,1867年的冬天,內華達山遇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的降雪。風雪肆虐,積雪最厚時達到14米深,幾乎難覓生命跡象,繼續施工已然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挑戰筑路工人的生理極限了。
在極易發生雪崩的鐵路沿線,華工們堅韌地修建起近70公里的擋雪墻,實際上是用木頭或混凝土建造起的隧道,讓鐵路從中穿過,避免了積雪擠壓和雪崩掩埋。蔚為壯觀的擋雪墻顯現了華工的智慧、毅力與生命力,被當地人譽為“內華達山脈的中國長城”。如今,不僅在一些峻嶺鐵路間還可尋覓到被譽為“中國長城”(China wall)的蹤跡,整條穿越加利福尼亞和塞拉山-內華達山脈的煌煌西部太平洋鐵路,又何嘗不是巍峨的“中國長城”!
六
位于沙加緬度老城區的加州鐵路博物館,給淘金潮的發源地和西部大鐵路的樞紐留下了紀念碑式的坐標,也還原了當年那些有名和無名的筑路華工們的勞作環境。他們與他們用自己血肉之軀推進的鐵路一樣,在新大陸的山山水水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暗紅色的加州鐵路博物館,大方端正地占據了一大街角。走進博物館,10萬平方英尺的內里乾坤出乎想象般的龐大與深廣,布局也結合了現實與歷史,實物、紀實照片和藝術繪畫、雕塑等交錯一體,還原于一個半世紀以來的鐵路史、西部開發史。即使在里面匆匆地瀏覽一遍,都會驚訝于博物館那20多臺火車頭、客車廂乃至餐車廂等實物與其他展品的豐富與珍貴,更會被那座刻畫華工在斷崖巨壁上冒死施工的巨型雕塑模型所震撼。
這是一幅何等令人窒息、催人動容的畫面啊!在鬼斧神工般的巨巖峭壁上,頭戴笠帽的華工,穿著他們從家鄉帶來的單衣,或腰捆繩索、沿陡峭的山壁放下籮筐、放下去鑿炮眼的弟兄;而已經在鑿壁施工位置上的華工,即使未戴帽子、后腦垂肩掛著長辮子,也正專注地揮舞鐵錘打釬鑿眼鉆石。山腳下,一群華工用扁擔挑著山石,不遠處是他們棲身的簡陋茅草工棚。遠方的一洼唐納湖水,在寧靜幽深中襯托這西部鐵路的環境既幽美又險峻,堪稱多元審美在現實中的至極體現。
這幅華工施工現場的畫面,再現了當年華工攻克合恩角這一峻嶺絕壁的艱辛險惡場景,其實更是數萬名華工多年征戰在成百上千英里太平洋鐵路工程線上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鋼釬、榔頭、鑿子等原始工具,開辟出了深山老林中的數十個隧道,在無數連飛鳥走獸都絕跡的峻嶺陡坡中鋪出了枕木與鐵軌,創造出了人類不可復制的奇跡,架起了新大陸的奔騰之路,也寄托了自身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
七
1869年5月10日下午,沙加緬度舉行慶祝橫貫北美大陸東西鐵路歷史性大會合的儀式,慶典上人們彈冠相慶,卻鮮見為修筑艱險鐵路工程做出卓越貢獻的華工兄弟們。招募華工的倡導者克洛克說了一句公道話:“我愿意提請各位注意,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及時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貧窮而受鄙視的中國勞工——歸功于他們表現卓異的忠誠和勤勞。”
或許為了彌補這一“遺憾”與“疏忽”,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后來延聘畫家Thomas Hill創作了一幅油畫《最后一枚錨釘》,畫面里描繪了兩位站在鐵軌上身穿淡藍色工裝的華工。這可能是最早出現華工形象的藝術品,卻也是對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2014年5月9日,1865年至1869年參與修建美國第一條跨州鐵路的12000多名華工入選聯邦勞工部的勞工名人堂(Labor Hall of Honor)。美國勞工部長佩雷斯(Thomas Perez)在慶祝儀式上盛贊早期華工在艱難環境下的辛勤勞動和為平等而進行的抗爭,宣布“為銘記中國勞工的勇氣和所做的犧牲,勞工部決定把他們納入勞工名人堂,以表彰他們的歷史性貢獻。”
同一天,在猶他州議會大廈紀念華工修建橫貫全美大陸鐵路的慶祝活動上,猶他州前亞洲事務顧問、自身及其夫婿家族都流淌鐵路工人血液的瑪格麗特·葉(Margaret Yee)說,“這些華工為后代成為這個偉大國家的一部分打開了大門。”
是的,大門打開了,今天聚居于新大陸的400萬華裔移民,在分享先輩的榮耀和他們留下的成果之際,更需要重溫先輩的足跡和無可比擬的功績。當我們暫時卸下生活重負,踏上西去的列車,沿著那不斷延伸穿越峻嶺邁過激流切入大山腹地的鐵軌,舒卷鋪張開的是一幅幅變幻莫測的畫卷,是融合了大自然與人工開發的新西部奇異多姿的風采,是注入了當年披荊斬棘筑路先鋒的數萬華工血汗與英魂的滄桑大地,是華工先驅夢回縈繞氣象萬千的森林雪峰……當然,如“內華達山上的中國長城”般蜿蜒盤旋于大山老林間的中央太平洋鐵路本身,沐浴一個半世紀日月星輝,無懼冰風雪雨,早就融入新大陸的肌體,躍動起新大陸的生命脈絡與無限活力。
2015年5月,加州首府沙加緬度地區多個機構、社團共同籌劃華人建造美國太平洋鐵路150年紀念慶典活動。各界共襄盛舉,加州鐵路博物館等都加入了紀念活動行列,太平洋聯合鐵路公司特別驅動金色古董夢幻列車(“Dream Train”),從奧克蘭出發到戴維斯,經沙加緬度直達內華達州雷諾,獲邀的百名貴賓搭乘專列,將親身造訪當年華工艱辛鋪軌的沿途遺跡,滄桑歲月,何其悲壯,先輩偉業,造福后代。
壯哉!華工血肉之軀筑起的長城,華工英靈精神鑄就的路魂!
俱往矣,所有的屈辱與不公甚至光榮與財富,都會隨著歲月的泯滅而煙消云散,唯有歷史的真實像加利福尼亞的山那樣屹立不倒,因為那兒有上萬華工的英魂以及那鑄進了英魂的鐵路大動脈,宛若豎起了一個個夢想的里程碑,激勵今天的美國依然充盈無窮的活力朝著明天挺進,再挺進;也使得新大陸這個求變求新的多元化國度,因為再度倡導當年華工前赴后繼不畏艱險的犧牲精神,才又激活了國家和人民生機勃勃的生命信號:移民大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