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芝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使二者密不可分,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強有力的政治保證,依法治國是加強黨的領導的優化路徑。我黨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依法治國的基本經驗。因此,筆者試圖從黨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梳理黨的依法治國的經驗,進而闡述這些做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一系列部署。現今,一些人提出疑問:在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同時又強調黨的領導,到底是“法大”還是“黨大”?對于這個疑問,《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雖然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筆者仍從黨的建設的歷史脈絡中追溯二者的實踐進程具有一致性。從1931年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到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 從歷史的角度探求依法治國的經驗
(一)必須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響、認識的局限性及傳統思想的惰性,嚴重妨礙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最終導致黨超越憲法和法律,從而取消了國家機關的應有職權。鄧小平為此曾總結:“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治,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事情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及其深刻的。”[1]中國共產黨反思“文革”深刻的認識到了法治的重要性。隨著改革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依法治國無論在理論的深度還是在實踐上的發展都有條不紊的前進著,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二)必須認真處理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法治與人治是兩種治國理念。在人治社會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完全依靠于統治者的賢明,強調統治者的權威和個人能力。盡管人治社會也有法律,但這些法律都是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針對民眾的,對統治者沒有任何制約。盡管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能干、賢明的當權者,他們采取了一系列勵精圖治的措施以推進社會的進步,但由于人治統治不可能使這些有進步意義的措施長期貫徹下去,因此無法跳出從艱苦建國到腐敗亡國的“歷史周期律”。因此,人治社會具有個人意志至上性、多變性及隨意性。所謂法治就是法的統治,要求法律作為社會治理工具在社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用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約束全體社會成員,法治強調的是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來作為社會治理的最高規則。在法治社會中,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框架下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正如法學家拉德布魯赫說:“法律秩序關乎的是,人類不必像哨兵那樣兩眼不停的四處巡視,而是要能使他們經常無憂無慮的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2]正是法律的規范性和穩定性保證了國家美好的前景。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國共產黨人歷經曲折磨難后,痛定思痛認識到“還是要靠法治,搞法治靠得住些。”[3]
歷史表明,單純的承認法律重要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時時刻刻警惕用人治取代法治,樹立法治至上的權威,同時在法治基礎上正確的發揮人的作用,才能把依法治國方略真正貫徹下去。
(三)必須以辯證思維處理黨的領導與維護法律權威的關系,堅持從嚴治黨
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已經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因此加強黨的領導與維護法律權威是不矛盾的。依法治國必須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加強黨的領導,根本在于增強黨執政的合法性。中國共產黨是依靠法定的民主程序來掌握國家政權,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黨的領導必須以法治的方式也就是說包括黨在內的任何組織,個人都要在法律和憲法的范圍內活動。只有二者高度統一,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從另一個角度講,要維護二者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必須堅持從嚴治黨,以保證和推動依法治國的落實。正如鄧小平所說沒有黨規黨法,國家很難保證。用從嚴治黨來保證依法治國才是全面推進法治國家的關鍵。
二 幾點思考
(一)實現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統一根本在于制度建設
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人們已經對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取得了共識。但問題是讓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制度格局中才是理想的、健康的。
依法治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推行的,因此依法治國要在法律與制度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與領導地位,按照依法治國的要求,通過法律程序,黨要派適合的公民進入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并保證他們能夠控制與掌握國家政權。因此,憲法和選舉法得到遵守,保證了人民的根本權力。同時,制度能夠保證黨的政策順利轉化為國家法律。黨的政策則體現了全黨的意志,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使黨的政策順利轉化為國家法律,不僅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黨的領導法治化的必經步驟。
(二)依法治黨是真正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根本保證
新時期的中國,由于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較為突出。同時,黨在執政方式上存在漏洞,往往出現“以黨代法”,一些領導干部法律素質低,守法執法意識淡薄,這些問題既影響了黨的形象也阻礙了依法治國的全面貫徹。只有嚴格實行依法治黨,才能使廣大黨員自覺維護法律,帶頭學法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從而有效的處理各種行政事務。
以黨內民主作為切口來發展執政黨的法制建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黨內民主是否健全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民主,因此要實現黨內民主,必須將黨內民主制度化。
(三)一手抓法律制度建設,一手抓法治文化建設,正確貫徹依法治國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法治文化建設,表明黨對依法治國的復雜艱巨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法治從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法治文化是關于法治的知識、理念、信仰、習俗、慣例、道德評價、思維方式、社會輿論的總和,是法律制度、法律規則在思想上、觀念上的反應。[4]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不僅要發展法律的制度建設還要牢牢抓住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具有深層次的內涵:第一,其核心理念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而黨的本質與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也是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三者所涵蓋的內容是豐富廣泛的。人民作為依法治國的主體,組建的國家機構是人民自己選派的代表來治理國家和社會。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相互關系直接決定了中國政治體制的全局,所以三者的關系要不斷統一與協調才能真正體現中國依法治國的成熟與完善。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承認任何特權,因此平等是法律公正的大前提,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則強調的是責任與權力的統一,權力與義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四中全會宣言“法制的宣言”.人民網,2014年—10—24.
[4]關于人民當家作主的若干思考.理論前沿.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