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沒有強大的工業,是國家落后挨打根源之一。鴉片戰爭后,中國在西方先進工業下的堅船利炮中,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37年,在強大的工業后盾下,日本以彈丸之地悍然進攻數倍于其的中國。事實說明,擺脫落后挨打的現實,就必須從落后農業國走向現代化的工業國。西柏坡時期,中國革命即將走向勝利,新中國即將成立,中國共產黨自然地擔當起了工業建國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第一,確立工業化建設目標
西柏坡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規劃新中國的藍圖中,明確地將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作為執政的奮斗目標,這為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提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以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947年12月,毛澤東再次提出:“中國人民的任務,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倒之后,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進一步明確地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中央不僅明確制定未來工業化藍圖,并且在當時革命還未結束的情況下,就強調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和形勢,立即適時恢復工業生產。1948年4月1日,毛澤東指出,“在任何地區,一經消滅了封建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農村黨的精力最大部分,必須放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和市鎮上的工業生產上面。”5月11日,中共中央指示晉綏分局等,“分局應將工業生產問題放在領導工作的重要位置。有了工業生產條件,黨如果不注意恢復及發展工業,……那就會要犯錯誤。”5月25日,中共中央指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許多大中小城市和廣大的工礦交通企業”,再次強調“必須將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將工業生產任務和農業生產任務,放在各中央局、分局、區黨委、省委、地委和市委的領導工作的適當位置。即是說,不要因為領導土地改革工作和農業生產工作,而忽視或放松對于城市工作和工業生產工作的領導。如果各有關領導機關忽視或放松這一方面的工作,我們就要犯錯誤。”
第二,多方奠定物質基礎
進行工業化建設,須具備必要的物質基礎,包括資金支持、原料供應、采購或舊有的機器設備、工業設施等等。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努力進行多方面探索,積極為實現工業化建設的目標進行最基本的物質準備。
其一,農業發展。“消滅封建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就給發展工業生產,變農業國為工業國奠定了基礎。”從物質準備上來看,廣大農村的土地改革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在原料供應和資金支持上為國家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工業化發展需要充足的原料,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迅速發展的輕工業,其原料基本都來源于農業生產,如棉花、糧食、油料等。土改后,壓在農民身上的枷鎖被解除,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也因此帶來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這無疑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供應。至于積累資金,在中國,農業生產的恢復及生產率的提高,對于積累工業資金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新中國成立前后,農業是中國最主要的國民經濟生產部門,也因此,農業生產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基礎。西柏坡時期的土改運動,消除了存在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封建地租,加上生產率的提高,這使得農村可以游離出來一大部分的閑余資金,這部分資金就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
其二,沒收官僚資本及保護民族工商業。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關于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問題,必須確定:第一是國營工業的生產,第二是私營工業的生產……”國營工業的最主要來源即接收以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所控制的官僚資本。
1947年十二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三大綱領,其中包括“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并具體解釋了官僚資本。“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在他們當權的二十年中,已經集中了價值一百萬萬至二百萬萬美元的巨大財產,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這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替新民主主義革命準備了充分了物質條件。這個資本,在中國的通俗名稱,叫做官僚資本。”據1949年統計,中國的官僚資本約占全國工業資本的三分之二左右,占全國工礦、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掌握全國90%的鐵路、67%的電力以及全部石油和有色金屬的生產。經沒收和接管后的官僚資本,也成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主要資本,在沒收官僚資本的過程中,中央也指出了具體的辦法,原則上由民主政府接管,方針上是主張不要打亂原有的組織機構:“對于國民黨中央政府等經營的官辦工商業和著名的國民黨大官僚所經營的企業,應歸民主政府接管營業,如民主政府一時來不及接管或一時尚無能力接管,則應該暫時委托原管理人負責管理,照常營業,直至民主政府派人接管為止。”“必須嚴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亂企業組織的原來的機構。對于接收來的工廠、礦山、鐵路、郵政、電報及銀行等,如果原來的廠長、礦長、局長及工程師和其他職員沒有逃跑,并愿意繼續服務者,只要不是破壞分子,應令其擔負原來職務,繼續工作,軍管會只派軍事代表去監督其工作,而不應派人去代替他們當廠長、局長、監工等。……對于企業中的各種組織及制度,亦應照舊保持,不應任意改革及宣布廢除”。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實行了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這對于推動私營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47年10月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就提出了“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經營不受侵犯。”同年,12月,毛澤東對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破壞工商業的“左”傾偏向進行了批評。其后,中央強調要“避免對中小工商業者采取任何冒險的政策。……保護并獎勵一切于國民經濟有益的私人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是正確的。”“對于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工商業征收營業稅,必須以不妨礙其發展為限度” 2月27日,毛澤東專門為黨內起草了關于工商業的政策指示,再次要求對于破壞工商業的現象迅速糾正,并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在領導方針上要嚴格地將“消滅地主富農的封建剝削和保護地主富農經營的工商業”“將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正確方針同片面的、狹隘的、實際上破壞工商業的、損害人民革命事業的所謂擁護工人福利所謂救濟方針”進行區別,在領導方法上要貫徹上述方針,并“隨時掌握工作進程”,進行總結。
其三,保護外資,進行對外貿易。毛澤東曾指出:“為了發展工業,需要大批資金。”,我們在主要依靠自身積累的同時,也可以“借助于外援”。并指出:“有益于中國經濟的條件下下,外國的投資我們是歡迎的。”這包括保護在華外資和進行對外貿易兩個方面。1949年2月,中共中央專門做出了關于對外貿易的指示和決定,指出主要和蘇聯及東歐各新民主國家進行,另外,“為了我們經濟上的需要,和日本的商業機關進行某些臨時性的貿易,是可以允許的。”同時,中央又做出《對外貿易的決定》,包括同外商的接洽辦法、商務代表出入境、貿易項目、稅率、外匯管理等十一項專門規定。隨后,華北區也做出了對外貿易辦法的暫行辦法。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關于同外國人做生意,那是沒有問題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現在已經開始做,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競爭。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
第三,積極為工業化道路儲備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新中國工業化建設離不開專業的技術人員。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主要采取自我培訓、選拔和就地利用兩種方式來大量貯備工業建設所需人才。
關于從解放區選拔工業人才,在1948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號召:我黨必須立即訓練和準備大批接管全國各大城市及大工商業的干部,否則,決不能應付迅速發展的客觀形勢。……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養、訓練和提拔產業工人和職員干部,已成為目前全黨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務之一。為督促此項工作的進行,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又專門致電各中央局、分局提拔培養工人和職員干部事宜,并指出:“我們覺得這個工作比提拔培養青年學生干部的工作更須特別加以重視,必須派更強的干部建立更健全的組織機構,來進行這一工作,望加以注意。”
另外,中共中央考慮到由于長期的革命斗爭,加上我黨一直長期處于農村環境中,對城市工業建設缺乏經驗,對管理企業和發展工業等具體問題不熟悉等問題,因此大力提倡要向所接管的企業中舊有工程師等技術人員學習,并進一步提出就地利用舊有人才資源的主張。中央一再號召各地,在接管舊有的工企業中,要向資產階級有經驗的人學習,“做他們的小學生,才能避免盲目性。……絕對不能割斷他們過去的經驗,憑自己主觀的空想隨便另制一套。”除了學習外,“還要大量任用國民黨的老的工廠干部,可以任用他們做廠長,比我們派去的廠長還要好一些,因為他們有管理經驗,又有工業知識與技術,可以爭取改造他們為人民服務。……”如接收北平時,中央軍委指示:要“充分注意保護工業。其辦法是一切原封不動,用原來的工人、職員、廠長、經理辦事,我軍只派員監督,派兵保護”等。在就地利用舊有工企業職員過程,我黨還非常注意保護其實際利益,強調“必要時,不惜付出高薪。” “只要他們能答應搞好工廠工作,工資高一些都可以”,反對“平均主義”工資思想,“必須反對那種無原則的過分壓低工資,反對那種抹殺工程師、技師、及技術工人和普通工人之間的差別,而主張平均主義的待遇,因為這種辦法必然阻礙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使生產力不得進步,而且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