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倫
[摘要]蘇聯解體距今已經有二十四年的時間了,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于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貢獻與探索,當然也有很多的失誤。新中國成立后,在向蘇聯模式學習的基礎上,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犯了和蘇聯相同的錯誤。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在吸取蘇聯模式及中國實踐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內容。
[關鍵詞]蘇聯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揚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導致蘇聯解體和蘇共亡黨的根本原因應當從蘇聯自身即從內部進行分析,因此從斯大林開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后來的日益僵化和腐朽是蘇聯解體和蘇共亡黨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因此,分析蘇聯模式能夠為我國提供經驗教訓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和借鑒,從而把我國建設的更好。
一、蘇聯模式的主要特點和成就
(一)經濟
蘇聯通過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并最終通過工業化和集體化的路徑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戰時環境下曾取得了巨大的歷史功績。這主要表現在:1.蘇聯通過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效的應對了20世紀30-40年代激烈的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局面,保證了蘇維埃政權的生存。2.蘇聯模式的建立和應用保證了20世紀30年代蘇聯重工業的高速度發展,有力地促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極大地促進了蘇聯的社會進步。3.斯大林模式在二戰時期具有很高的動員能力和組織效率,有利于將國民經濟迅速轉入戰時體制,保證了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4.在蘇聯模式的示范和感召以及在蘇聯的幫助下,一大批國家先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并形成了以蘇聯為中心的世界社會主義體系,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深刻的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二)政治
蘇聯政治制度是整個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核心。蘇維埃明確表示它是勞動者的政權,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勞動人民,人民通過蘇維埃代表大會及其機關行使自己的權力。蘇維埃制度實行人民代表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在國家機關的相互關系上,蘇維埃制度不同于歷史上的議會制和總統制。根據蘇聯憲法的規定,最高蘇維埃不僅是惟一的立法機關,而且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權力機關、國家管理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雖然各有分工,但他們之間不是平等關系,不存在分權的問題。立法機關不是一個單純行使立法權和監督權的機關,而是一個擁有最高國家權力的機關。國家管理機關的行政權、國家審判機關的審判權、國家檢察機關的檢查權都是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賦予的。他們的權力都不能超過或平行于最高蘇維埃。
(三)意識形態
蘇聯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主要特點和成就為:1.以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建設宣傳,普及了馬克思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養了全社會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價值觀念,對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蘇聯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一定時期內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起到了積極作用。2.蘇聯大力推進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提高了民族的整體素質,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文化。蘇聯的文化事業發展,尤其是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在世界上都是引人矚目的,有相當大的影響。蘇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巨大成就所構成的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和沖淡了蘇聯傳統體制方面的弊病,維持著蘇聯幾十年里相當的社會發展速度。
(四)政黨
蘇聯一黨制形成的原因:1.俄國民主政治、政黨政治基礎薄弱。直到20世紀初,俄國仍是一個前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國家絕大多數人口仍是農民,專制勢力十分強大。在1917年的那種內外環境下,俄國的多黨政治很難存活下來。被提到社會首位的任務已不再是有序的發展,而是生存和穩定。2.俄國各政黨缺乏妥協與合作的傳統。民主政治、政黨政治的有序發展,必須以社會各階級、各集團的不斷妥協和思想不斷的共識為前提。而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好走極端的民族,缺乏妥協與合作的傳統。3.與布爾什維克黨的指導思想和取得政權的方式有關。列寧主義認為,20世紀初的俄國已成為世界各種矛盾的焦點和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在這種情況下,它應該、也有可能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事業,因而只能由無產階級政黨即共產黨來領導。這樣,共產黨就從理論上規定了自己對社會發展的天然的領導權。
(五)民族
如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妥善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關系到蘇聯國家穩定。為了落實布爾什維克的民族政策,成立了由斯大林領導的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總體而言,蘇聯各民族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鞏固了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1.加強蘇維埃民族政權建設和重視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國內戰爭結束后,在各民族蘇維埃共和國和民族地區,都先后建立起各級蘇維埃政權組織。為了培養非俄羅斯民族干部,黨和政府還積極倡導成立了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其他非俄羅斯民族的共產主義大學,以及各種初級、中級的蘇維埃和黨務干部學校。2.非俄羅斯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蘇聯還成立了專門管理和保護北方非俄羅斯居民的機構。此外,俄共(布)還將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改變各民族落后狀況的基本途徑。3.蘇聯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保護和發展。為了培養國民經濟建設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各民族加盟共和國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得到迅速發展。
二.蘇聯模式的主要問題和失誤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經告誡社會主義者,必須從親身經驗中學習,從本身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無論從哪個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的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鄧小平在1992南方談話中也曾高屋建瓴的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挫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歷史的教訓會轉化為現實的財富。
(一)經濟
蘇聯模式的弊病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國家所有制占絕對優勢。國家所有制下的企業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經營權都高度集中于國家。企業都由中央直接管理,失去了任何的經營自主權,完全成為了國家機關的附屬品。2.排斥價值規律的作用,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企業的經營活動不能自主的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被完全排斥了。3.經濟結構不均衡: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方針造成了蘇聯經濟的畸形特點。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的相對滯后實際上也制約了工業的快速發展,這也是二戰以后蘇聯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的原因。4.經濟關系實物化特點突出。價格、貨幣、財政等經濟杠桿作用很小,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基本不起作用。從而導致經濟上的嚴重浪費和低效率。
(二)政治
斯大林建立起來的是一個過度集權的體制。這一體制的主要特征和弊端是:1.權力過度集中于黨,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這造成了黨的官僚化。黨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的事情,無暇進行自身建設。2.在權力過度集中的體制下,由于國家(黨)統管著一切,從而形成了龐大的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管理網絡,造成整個社會的行政化和機關化。結果造成了三方面的后果:管理機構不斷膨脹,特權階層日益壯大,社會創新精神銳減。3.過度的中央集權。權力過度集中于少數人,必然造成個人迷信現象的盛行,最終導致個人獨裁、一言堂等專制主義的東西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死灰復燃。4.干部委任制和職務終身制。這嚴重破壞了黨內民主,踐踏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三)意識形態
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脫離實際,忽視思想道德自身發展的規律性。蘇聯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問題:1.在意識形態斗爭中,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學、藝術等簡單地放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框子里。同時在各個領域不允許各種思想觀點和學派的并存,既破壞了馬克思主義的聲譽,也妨礙了思想與文化的繁榮與發展。2.對形勢形態領域的斗爭采取關門主義的態度,因噎廢食,為防止所謂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侵蝕而斷絕接受西方的科學思想及其所產生的一切。3.在政治上“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將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簡單的等同于政治斗爭,權力過多的介入思想領域的分歧和斗爭,壟斷真理的解釋權,對不同的觀點采取高壓甚至專制主義的態度。這些都極大的妨礙了社會主義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建設的健康發展。
(四)政黨
蘇聯政黨制度的影響:1.改變了俄國二十世紀的社會發展方向。獨裁制形成之后,俄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發生逆轉。首先是政治上開始由多元分權模式向傳統集權模式回歸,隨后出現了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過程:市場經濟被廢除,國家對社會資源實施全面控制,社會結構趨向單一,意識形態的一元化等。2.使蘇維埃制度名存實亡。然而黨內獨裁制形成后,蘇維埃的功能被扭曲。3.造成黨內高度集權。布爾什維克黨成立之初,由于沒有政治自由,因而采取了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黨內體制。列寧始終把這種情況看作是暫時的,認為條件一旦變化,黨的體制就應該轉型。然而事實是,蘇共高度集權的體制不僅在和平時期保留了下來,而且還導致了個人獨裁的出現,直到最后垮臺,也沒有大的變化。
(五)民族
蘇聯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缺乏經驗,導致了很多失誤和問題。蘇聯在民族問題上的教訓:1.背離聯邦制原則,實行中央高度集權,造成了各個共和國與聯邦中央的矛盾。影響了各民族共和國和聯邦之間的正常的平等關系。2.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加劇了民族矛盾,對民族關系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3.忽視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4.用階級斗爭方式解決了民族問題,加深了民族矛盾。斯大林時期,由于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處于國際帝國主義勢力的包圍之中,階級斗爭形勢復雜,這就形成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傾向。這反映在民族問題上,就是把民族矛盾歸結為階級矛盾,用階級斗爭的方式處理民族問題,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三.新時期中國對蘇聯模式的揚棄
蘇聯模式在歷史上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后來由于各方面弊端的長期積累,再加上內外部各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蘇聯在東歐劇變的風暴中走向解體。而我國則是吸收了蘇聯模式的長處,借鑒了蘇聯模式的教訓,在不斷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
(一)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各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致力于經濟制度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1.突破了社會主義是單一公有制的教條,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突破了所有制可以超前發展的誤區,堅持生產力標準,提出所有制形式和結構的選擇是生產力決定的,必須以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為第一原則。3.突破了公有制等同于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誤區,提出探索公有制多樣化的實現形式4.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把收入分配的勞動標準與生產要素標準結合起來,實現了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5.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把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與生產要素分配的實現形式結合了起來,為我們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探索多種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二)政治
我國政治制度分為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個國家實行的政治制度要符合這個國家的國情和實際情況。當前,中國最主要的國情是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決不搞三權分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征,人民是國家的主體;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三)意識形態
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我國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與原則:1.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即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衡量文化先進性的試金石。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應圍繞黨的基本路線這一根本原則,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促進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3.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們必須發揮和鼓勵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大膽探索和自由爭論,使思想文化大大活躍起來。只有這樣做,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和發展。
(四)政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創新價值,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1.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政治制度模式。當代中國政黨制度既不是一黨制,也不是兩黨制或多黨制,而是一黨領導,多黨合作制。具體而言,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制度。這能夠豐富共產黨領導的內涵,改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能。2.賦予政黨功能以新的內涵。中國政黨制度中,政黨并非都像世界其他國家那樣以執政為目的,它們的功能是參政。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不排斥各民主黨派,反而主動實行合作,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3.實現了民主形式、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創新。世界各國政黨的民主形式,一般都是通過競爭性的普選制,通過投票、選舉表現出來。雖然有進步,但并不十分完善。而中國政黨制度關于民主的運作,是通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表現出來的。有利于更全面的反映人民意見,做出正確的選擇。
(五)民族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問題十分復雜。我國在民族問題上非常重視,毛澤東曾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國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同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建立了五個自治區,即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科學社會主義通論》(第二卷)宋世昌 人民出版社 第327頁
[2]《科學社會主義通論》(第四卷)宋世昌 人民出版社 第5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