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超越與融合

2015-06-26 06:55:34許永霞
關鍵詞:兒童服務

楊 慧 許永霞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一、背景

流浪兒童問題是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流浪兒童”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9世紀早期的歐洲,是指因無家可歸而失去生活依靠最終流落街頭的兒童。聯合國于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將流浪兒童定義為18歲以下離開家人或監護人,在外游離超過24小時,且無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終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其中一類是仍然與家庭保持聯系的街頭兒童(Children on the Street),另一類是完全與家庭失去聯系的街頭兒童(Children of the Street)。①姚建平:《兒童福利的三個世界——以流浪兒童為中心的考察》,《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年第1期。根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范》②民政部社會福利與社會事務司:《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范》,2006年。,在我國,流浪兒童是指18周歲以下,脫離監護人有效監護,在街頭依靠乞討、撿拾等方式維持生活的未成年人。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轉型加劇,流浪兒童問題也日益突出。雖然關于中國流浪兒童的數量目前尚無精確統計數字,而且已公布的各類調研數據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流浪兒童群體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民政部2000年流浪兒童救助教育工作進展》中的統計數字顯示,1999年全國流浪兒童已達15萬人次。2003年召開的救助流浪兒童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稱中國約有15-30萬流浪兒童。2005年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石家莊市保護流浪兒童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全國的流浪兒童人數應該在100-150萬之間。①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石家莊市保護流浪兒童研究中心課題組:《流浪兒童保護機制和對策研究》,《中國婦運》2005年第6期。此外,也有學者推算我國現有流浪兒童約100萬,而潛在流浪兒童高達幾百萬。②鞠青:《中國流浪兒童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國流浪兒童的群體特征表現為:男性占大多數,12-16歲居多,漢族為主,近九成未完成義務教育③劉繼同:《關注中國城市流浪兒童——鄭州市流浪兒童狀況調查報告》,《社會福利》2005年第5期。;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省會和周邊省份,特別是向大城市流動(例如,流出地主要是四川、安徽、貴州、河南、青海、云南等,流入地主要為上海、廣東、天津、北京等);有五成多次離家出走,且離家時間超過一年。④唐敏:《中國流浪兒童現狀及其治理》,《教育觀察》,2013年第22期。流浪兒童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其中家庭因素,例如家庭環境惡劣、家庭收入低下、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家庭解體或解組等,是導致兒童外出流浪的直接原因,也稱為生成性因素;而社會環境不斷開放、社會分配制度不公平、社會救助體系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是導致兒童外出流浪的間接原因,也稱為制度性因素。⑤王思斌:《流浪兒童救助保護的能力建設》,《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通過乞討所得(自發性乞討和被迫乞討)、非法收入(如偷竊)或勞動所得(如撿拾垃圾、擺地攤),流浪兒童得以維持生存,這也反映出他們生活困難、缺乏人身安全、易被他人控制、經常違法與越軌以及多方面權利喪失的人生狀態。⑥趙維泰:《關于中國流浪兒童的調查分析》,《中州學刊》,2005年第4期。

流浪兒童救助是我國社會救助的重要內容,政府作為傳統社會救助的主體在完善救助政策、增設救助機構、加大投入和救助力度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流浪兒童的傳統社會救助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因其行政性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局限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近年來,政府及相關部門正在通過吸納專業社會服務機構等民間組織、引入專業服務理念與介入方法等途徑改善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工作。隨著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工作知識的廣泛傳播以及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異軍突起,青少年社會工作在我國各省市已逐漸開展,面向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服務也有不少實踐,整合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的探索也已展開。

本文以流浪兒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北京為調研地點,通過對比分析北京市流浪兒童的傳統社會救助工作與某社會工作機構的流浪兒童服務,探討了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對于傳統社會救助的超越以及二者融合的發展策略。北京是流浪兒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其傳統社會救助機構數量多、發展相對成熟,流浪兒童的救助規模較大,而且近幾年傳統社會救助機構已開始嘗試引入專業社會工作。因而,北京被選擇為研究地點。通過文獻法與訪談法,本研究對北京市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的區別與融合進行了探討。其中,文獻法主要是對北京市流浪兒童社會救助政策與實踐資料,特別是北京市某救助管理站流浪兒童救助記錄和北京市某社會工作事務所流浪兒童社會服務個案管理文檔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個案訪談法是對此救助管理站5位工作人員進行的深度個案訪談,訪談內容涉及流浪兒童救助的政策、理念、內容和方法等。

本研究所選取的某救助管理站成立于2004年,傳統救助職責包括:按規定受理、審核求助人員的申請,收救符合規定條件的求助人員,為求助人員提供食物、住所及醫療救助,幫助求助人員與親屬或所在單位聯系并協助疏散受助人員。2009年,此救助管理站與中華女子學院、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建立合作關系,為兩所學校的社會工作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與工作崗位,并開始逐漸吸納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與方法。2012年,此救助管理站增設社會工作部。筆者進行流浪兒童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某社會工作事務所成立于2011年,是一個具有鮮明的社會救助特點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曾先后承接“流浪乞討兒童街頭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服務”項目、北京市某救助咨詢站專職社工崗以及前述本研究所選取的某救助管理站“綠色欣耕農藝園”項目。

二、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對傳統社會救助的超越

社會工作專業是因回應社會問題而產生的,流浪兒童也是其傳統的關注領域,例如英國1601年頒布的《濟貧法》就有流浪兒童社會工作救助與服務的相關內容。國際社會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具有多樣性,包括將流浪兒童視為越軌者的矯正模式、視為病態個體的康復模式、視為能動者的人本模式以及視為“社區人”的社區發展與預防模式。①Jeff Karabanow,“Creating a Culture of Hope:Lessons from Street Children Agencies in Canada and Guatemala”,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ol.46, No.3, 2003, PP.369-385;Phillip Dybicz,“Interventions for Street Children:An Analysis of Current Best Practices”,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48,No.6,2005,PP.763-771;程福財:《從控制為主到服務為本:國外流浪兒童救助模式的發展趨勢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7期。將流浪兒童收容管理,放置在專門的機構進行心理和行為改造的矯正模式,曾一度被大多數國家的政府所青睞,其實質為行政性控制。因對流浪兒童人格尊嚴與受保護權利的重視,康復模式實現了對矯正模式的超越,但其鮮明的“問題”視角、人格病態理論導向和被救助者的主體性缺失也是被詬病的。近年來,人本模式和社區發展模式被推崇,其共性即為發展的理念,社會工作的價值與倫理凸顯。Karabanow通過對加拿大和危地馬拉流浪兒童的實證研究指出,成功的救助服務應該經歷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社區建設、與主流社會鏈接和社會倡導四個階段,營造一種安全、關愛和充滿希望的社會氛圍。②Jeff Karabanow,“Creating a Culture of Hope:Lessons from Street Children Agencies in Canada and Guatemala”,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ol.46, No.3, 2003, PP.369-385; Phillip Dybicz,“Interventions for Street Children:An Analysis of Current Best Practices”,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48,No.6,2005,PP.763-771.Dybicz的文獻研究指出,相關的服務使用者、提供者和研究者都一致認為,最好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需要納入對救助者的尊重與接納,秉承案主自決的原則實現賦權,并通過社區工作的預防與整合功能實現長遠的發展。③Phillip Dybicz,“Interventions for Street Children:An Analysis of Current Best Practices”,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48,No.6,2005,PP.763-771.

從上述文獻的梳理可知,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的現代轉型需要實現以下轉變:打破政府單一救助的模式,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由管理轉為服務,推動收容管制向人本服務的轉化;用優勢視角代替“問題”視角,促進個人與社區的發展;納入社會工作要素,實現救助工作的專業化。

國內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主要是政府等相關部門和機構對流浪兒童在物質層面(如食宿、返鄉車票等)提供的幫助和心理層面的疏導。近年來,中國大陸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服務有所進展,主要由兩類主體提供:一類是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師生,他們一般以在當地救助管理站或救助保護中心建立實習基地進行隨堂和集中實習的形式開展流浪兒童社會工作;另一類是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社會工作者,他們主要以項目的形式開展流浪兒童社會工作。社會工作介入是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以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為指導,以流浪兒童的需求為導向,運用個案、小組、社區和社會行政等社會工作方法為流浪兒童提供各類服務,不僅僅是救助,更強調流浪兒童的發展。具體來說,兩者的區別表現在五個方面(見表1):

1.政策導向與需求導向

通過對北京市某救助管理站流浪兒童救助記錄的分析發現,流浪兒童傳統的社會救助工作一般是以相關救助政策為導向,是《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在全國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的通知》等政策的執行層面。這就決定了傳統救助的核心工作即為核實流浪兒童的身份信息,在7天的臨時救助時限內提供基本的食宿,聯系流浪兒童的家人或親屬并盡早將其送回流出地。而北京市某社會工作事務所流浪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的實踐顯示,社會工作介入是以需求為導向的,例如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流浪兒童的各類需求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表1 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的區別

導向的不同必然導致工作人員角色定位的差異。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機構里工作人員的角色定位是“執法者”,大部分人在與流浪兒童溝通時的態度與身體語言等方面基本沒有尊重的成分,例如一般是站著對流浪兒童訓話,時常用強硬和指責的語氣詢問“你爸爸媽媽跑哪里去了?”……對于那些長期流浪的兒童他們傾向于選擇不過問。與之不同,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服務者”,他們遵循尊重和非批判的原則,提倡與流浪兒童平等對話,給人的印象是蹲下訪談、語氣緩和、態度溫和。

2.關注“事”與關注“人”

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機構的關注點在“事”,即“流浪”,因而以完成行政職責——遣送回原籍——為目標,并且認為“早送早好”。

這一點可以由救助管理站的一個案例來說明:

網癮少年小小(化名),12歲,男,有自殺行為。自殺原因也與網癮有關,網絡游戲的升級武器碎了,武器的市場價為5000元,關鍵是那把武器對服務對象有很多象征意義,現實里很失敗,虛擬世界里很成功,碎了就代表著這種成功煙消云散。網癮少年自殺未遂,在救助站接受救助,救助站提供住宿、飲食等基本生活需要。工作人員以兩人的共同愛好(游戲)為切入點,一點點引導,獲得信任,建立初步的信任關系。在與工作人員交流中,網癮少年懂得了網絡游戲的運作模式,不再沉迷,也向工作人員表示不會再做自殺這種過激的行為。網癮少年向工作者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由救助管理站提供車票幫助其返鄉。

在這個案例中,工作人員雖然做到了與被救助者的有效溝通,但目的是獲得他的真實信息,以便將其送回家鄉,關注的是被救助者流浪的事實和流浪中的行為,目的也主要是結束這種流浪的事實和伴隨的各種行為。

相反,社會工作是以人為核心,關注流浪兒童本身,包括他們流浪的原因、流浪的經歷和感受、回家的意愿、對未來生活的計劃以及對除被送回家之外其他幫助的需求等。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不以送其回家為必然目標,如果經綜合分析后發現回家對他的成長不利也會為其尋找其他出路。

3.被動與主動

筆者訪談的救助管理站社會工作部主管(之前是業務部主管,社會工作部由業務部轉化而來)對救助管理站傳統業務與社會工作服務的不同感觸很深。他談到,在傳統的救助工作中,流浪兒童一般是被動接受救助的,救助的內容和方式由工作人員決定,很少征求他們的意見,更少有選擇的可能;但是社會工作服務強調“案主自決”與“個別化”原則,特別關注流浪兒童的求助意愿,對那些經過評估確實需要實施救助但無求助意愿的案例會運用心理咨詢等方法將其由被動轉為主動。這位主管也坦言,被動與主動的區別另一方面也體現在施助者的工作熱情上:傳統救助工作中,工作人員更多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如果不救助會被上級部門責罰”,而社會工作者是責任心使然。

4.說教管制與專業實踐

由于偏重政策導向、以“執法者”進行自我角色定位、關注流浪行為而非流浪主體,流浪兒童的傳統社會救助機構更容易采用說教管制的工作方法。但是社會工作介入主要是通過個案、小組和社區社會工作這三大核心方法來實現的,包括個案會談與個案訪視、同輩群體的小組互動與互助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社區干預、“類家庭照顧”等。

以下為筆者參與過的一例流浪兒童個案社會工作片段:

針對一名吞服安眠藥自殺被村民發現報警、醫院搶救后送到救助站,但拒絕溝通仍繼續各種自殘行為的案主,社會工作者制訂了這樣的服務計劃并一步一步實施——個案工作總目標為“幫助服務對象擺脫自殺的危機狀態,積極對服務對象輸入希望、提供支持并培養其自主能力,恢復其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幫助其重新回歸正常社會生活”;其中第一階段為治療期,時間安排為20-30天,階段目標是“對服務對象進行心理治療和輔導,有效穩定情緒,幫助其擺脫自殺的危險狀況”;第二階段為恢復期,時間安排為10天,階段目標是“對服務對象進行挫折教育,挖掘其自身的潛能,培養良好的愛好,鞏固第一階段成果,提高其自主能力,恢復其對生活的信心”;第三階段為適應期,時間安排為10天,階段目標是“幫助服務對象進行家庭治療和再社會化適應,促使她主動恢復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提供家庭、社會資源的支持,幫助其解決就業問題,回歸正常社會生活”。

即使只是一個片段,我們也能看出個案社會工作方法是與說教管制根本不同的,這樣的服務才是更加基于兒童的需要。

5.系統內資源與社會資源

救助管理站副站長(主管業務運作,其中也包括社會工作的引入和推行)在訪談中指出,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的突出特點也是最大優勢即“依靠政府力量,整合行政系統內資源的力度大”。

以下這個案例在筆者訪談中五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目的是說明傳統社會救助有不可被取代的優越性:

妮妮(化名)因父母離異,奶奶去世之后無人撫養而流浪。救助管理站聯系她的父母,雙方都不愿意撫養。救助管理站聯系公安部門為妮妮與父母做了親子鑒定發現她們并無血緣關系。妮妮在救助管理站居住了三年,工作人員經過多方努力在行政系統特批下為妮妮解決了戶口,之后安排在福利院生活并在一所公立小學接受教育。

在這個案例中,傳統社會救助有力地整合了行政系統內多個部門的資源。相比之下,目前社會工作整合行政系統內資源的力量還較薄弱,但它更擅長整合社會資源。例如,筆者參與的社會工作事務所“流浪乞討兒童街頭救助與社工介入服務”項目就是通過整合社會志愿者資源建立了流浪兒童的街頭發現機制——與北京的士藝術團合作成立了一支擁有76輛出租車的愛心車隊,這些車輛24小時在社會層面上開展搜救,發現流浪乞討兒童就將相關信息第一時間發送到機構的救助熱線,由社工到現場開展救助。

從上述分析可知,流浪兒童的傳統社會救助是基礎性的生活保障,而社會工作介入是發展性的個人成長。因此引入社會工作就是為了超越傳統社會救助,而實現以兒童的需要與尊嚴為本的專業服務。

三、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的融合

雖然有上述諸種區別與差異,但是流浪兒童的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具有內在統一性,即都是產生于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的需要。此外,從前述比較也可發現兩者還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社會救助政策的整體性為社會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框架,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又有助于政策導向與行動的改善;個案、小組和社區社會工作等專業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傳統社會救助“同一性”的弊端,照顧到不同個人、家庭、群體和區域的需要;行政系統內的資源是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效力之強大決定了現階段社會工作突出的“嵌入性”。

本研究的調研對象北京市某救助管理站正是在意識到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后,于2009年開始嘗試引入社會工作的元素,并與另外一個調研對象——某社會工作事務所建立了合作關系,以開展項目的形式嘗試推進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的融合。結合這兩個機構的合作經驗和“鄭州模式”、“南京模式”以及民政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兒童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的實踐,本文總結出以下融合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的路徑。

1.高校和社會工作機構主導的流浪兒童救助

這是目前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鄭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與鄭州市救助保護流浪兒童中心共同發展的流浪兒童救助的“鄭州模式”,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系與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合作等都是這種方式的體現。

2.轉化傳統社會救助人員

流浪兒童傳統社會救助人員的轉化是指通過參加在職培訓甚至是在職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考取助理或中級社會工作師等學習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逐步走向專業化。前述北京市某救助管理站就是采用常年在站內開展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培訓,并鼓勵工作人員參加社會工作師的職業資格考試。在職培訓已初見成效,該站于2012年下半年成立了社會工作部,全部由參加過在職培訓的人員組成,其中多人已成為注冊社工師。

3.傳統社會救助機構購買社會工作服務

近年來民政部等相關部門在推行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傳統社會救助系統也正在逐步進入購買方的行列。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工作可以嘗試以下三種形式購買社會工作服務:(1)購買社會工作者專業崗位。研究調研的某救助管理站已購買流浪兒童專職社會工作崗位,由社會工作機構派出社會工作者參與流浪兒童的救助,可以有效地引入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和方法。(2)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傳統社會救助機構購買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項目,主要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進行流浪兒童的救助工作。筆者參與的某社會工作事務所“流浪乞討兒童街頭救助與社工介入服務項目”即是如此。(3)流浪兒童托管服務——社會工作機構承接流浪兒童的托管。

4.傳統社會救助機構設置社會工作崗位

這種方式可以改善社會工作專業“嵌入”的地位。(1)站內社工崗。社會工作者在站內開展服務,包括對流浪兒童入站時進行系統評估、建立專業關系、提供基本生存救助之外的心理支持、認知與行為改變,以及出站評估,并將評估報告轉交給下一個接收單位。(2)外展社工崗。北京市已經建立流浪乞討人員網格發現機制和定期街頭救助的做法,與外展社會工作有相通之處。社會工作者參與流浪兒童的外展救助,有利于通過與流浪兒童建立專業關系將救助由被動變為主動。

當然,傳統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存在很多困難。在某救助管理站五位工作人員的訪談中,大家都提到一點,那就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傳統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還是持有排斥態度與情緒的。他們已經習慣依靠政府政策、行政指令和自身經驗來開展工作,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了解和認同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調研對象某社會工作事務所則反映了對融合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獨立性的憂思——如何解決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如何做到既積極融入又能避免被同化?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尋找答案。

毫無疑問,流浪兒童的傳統社會救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是為了從兒童的權利、需要與尊嚴出發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這是一個超越與融合的過程,也就是說社會工作既要結合傳統社會救助的經驗,又要基于證據為本,才能提供符合兒童需要的專業服務。

猜你喜歡
兒童服務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4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18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性视频网站|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99手机在线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精品黄色片|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成人精品|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丝袜| 国产欧美日韩91|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无码一区18禁|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美女被操91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日本午夜影院| 欧美a网站|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第一页亚洲|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精品高清|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亚洲欧洲综合| 综合色婷婷|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精品黄| 最新国产网站|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尤物视频一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日韩高清一区 |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97久久精品人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