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青 高 峰 陳 健 肖化柱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湖南·長沙)
土地流轉機制對湖南家庭農場發展的影響
□文/趙青高峰陳健肖化柱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湖南·長沙)
[提要]本文以湖南家庭農場發展為研究背景,在土地流轉機制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從政府政策、金融資金、土地管理、農民自身意識等層面探討制約土地流轉的因素,提出促進土地流轉助力家庭農場發展對策建議。
湖南;家庭農場;土地流轉;對策
收錄日期:2015年4月24日
(一)湖南土地流轉現狀。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業富余勞動力逐步轉移出去的結果,也是我國三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結果。據統計,在浙江、廣東等地,某些縣市土地流轉比例已達30%~50%,而湖南省則只有5%左右。第一,非農建設用地存在嚴重損害農民利益的傾向;第二,土地流轉大部分處于放任自流的無序狀態;第三,在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變與土地流轉之間的關系未理順,土地流轉相關各方對土地流轉的認知差距較大;第四,土地流轉市場的不成熟制約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五,土地流轉的外部環境尚未根本優化,比如社會保障問題、戶籍制度、城鄉二元結構等問題不同程度制約著土地流轉。
(二)湖南家庭農場發展現狀。2013年3月,農業部首次對全國家庭農場發展情況開展了統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自治區,下同)調查統計:共有家庭農場87.7萬個,經營耕地面積達到1.76億畝,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01人。據統計,湖南省95%以上種糧大戶的規模為50~500畝,這種適度的規模是家庭農場的發展基礎,也意味著湖南省家庭農場發展與壯大具有巨大潛力。湖南省第一家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家庭農場于2013年在常德誕生,標志著湖南省家庭農場建設與發展的走向了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道路。
(三)家庭農場發展與土地流轉間的關系。隨著湖南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現代化、結構化、規模化以及品牌化的認知在新農村建設中不斷凸顯。作為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家庭農場的發展得到了政府與農民的青睞。而土地流轉機制有效的將農業用地的經營權進行轉讓,形成了農業生產集中化經營,建立了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家庭農場,并日益發展壯大,不僅有利于農民創收,同時也將推動土地要素的市場。
(四)湖南省發展家庭農場過程中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湖南土地流轉制度采用的是均田承包制,存在多方面不足:第一,土地流轉期限短,對家庭農場長期規模經營造成威脅,不利于農場繼續擴大經營面積;第二,土地流轉雙方融資困難,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實施農業;第三,土地使用權歸屬不明確,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權益也無法得到保障;第四,農民對承包經營權的預期不足,致使農民長期經營意愿不強。
(一)土地流轉技術水平低下制約家庭農場的商品化發展。第一,流轉土地者將土地進行集中經營后,沒有進行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制約了農場經營者對新型生產方式的探索;第二,流轉者為了實現土地的集中經營,不得不選擇保留原有的土地生產方式,農場發展得不到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商品化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二)土地流轉管理政策不明確,制約家庭農場的規?;l展。第一,政府為促進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先后提出了較多的鼓勵政策,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例如對土地流轉規模的界定政府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要求,流轉者不能很好地掌握流轉標準;第二,部分的農戶不愿將自己的土地進行流轉,往往會造成流轉者的土地成為東拼西湊的狀態,土地不能集中經營,發展家庭農場困難重重。
(三)土地流轉貸款困難制約家庭農場的機械化發展。第一,商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大多實行小額貸款,農戶很難從銀行獲得所需的大量資金;第二,農戶獲得信貸機構的抵押貸款需要經過繁瑣的程序,拖延了建立家庭農場的進程,也打消了農戶嘗試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的積極性;第三,法律的欠缺使得流轉后的土地經營權穩定且長期的掌握在流轉者手中,這種不穩性勢必造成銀行無法保障放貸資金的回收與利息的取得,因此銀行往往也會選擇回避風險。
(四)土地流轉意識薄弱制約家庭農場的長期化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造成許多農民不想將自己經營種植的土地流轉出去,即使有農民自愿將土地進行流轉,一旦出現土地收益增加或變更土地用途等違背農民初始期望時,盡管有合同和法律的約束,農民還是會迫切的想將流轉出去的土地收回,這無形中不僅削減了農民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而且也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進程約束了家庭農場的發展。
(一)發展土地流轉技術水平,保障家庭農場商品化發展。家庭農場的發展是農業信息化過程中重要的表現,其發展水平高低的直接體現是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家庭農場要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必須轉變低技術水平的發展現狀。第一,流轉者要轉變自身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認識,不斷的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摒棄低效率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第二,轉變農戶對土地流轉的過多干預,同時要充分保證流轉者對流轉土地充分的經營權,依據農場發展的需要自主地改變土地的使用途徑,保障農場的機械化生產,提高家庭農場經營水平和經營效益。
(二)健全土地管理機制,保障家庭農場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將農戶閑置或無力經營的土地進行集中,是實現家庭農場規?;l展的基本途徑。第一,針對家庭農場的規模限制做出具體的規定,并且頒布相關的法律文件保障規定的具體實行,讓農民對發展家庭農場的規模要求有明確的認識,做出不同于土地承包制度的經營發展模式;第二,針對土地流轉無法集中的現狀,土地流轉者要做出合理的預期,爭取做到讓農戶參與到家庭農場經營中來,做到土地結片經營。
(三)完善農村信貸政策,保障家庭農場長期發展。農村金融機構是家庭農場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土地流轉意味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村金融機構應主動與地方政府和涉農部門溝通。第一,銀行等金融機構要規范強化對規模經營主體抵押貸款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家庭農場所需的資金;第二,優化農村信貸機構的規章制度,縮減資金貸款手續,從金融制度方面解決土地流轉經營權的抵押貸款問題;第三,銀行金融機構要建立相關的保障措施,從房產抵押、實物抵押等方面保障土地經營權的抵押風險。
(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農民的土地流轉意識。農業是民生之本,而土地更是農民生存之根,要將土地流轉有序順利地開展下去首先要保障農民的利益。第一,增加保障土地流轉的資金投入,解決農民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第二,更加高效全面的推進農民養老制度和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的養老金以及醫療報銷比例,保障農民根本利益;第三,將農民享有的社會福利與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益相結合,給農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保證家庭農場長期穩定的發展。
湖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發展家庭農場不僅是政府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所在,也是政府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機械化生產的重要舉措。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新型生產主體,家庭農場具有規?;洜I的顯著特征,而充分保障土地流轉機制的有效運行,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才能得到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也才能更加優化。
主要參考文獻:
[1]向常水.論當前湖南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湘三農論壇,2009.
[2]謝文.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支持體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0.
本文為湖南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城鄉統籌的家庭農場制度研究”(編號:13Y BA 174);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湖南家庭農場培養策略研究”(編號:D FCX Y 201340)階段研究成果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