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素
(平山縣交通運輸局公路管理站河北·平山)
對優化物流運輸模式的思考
□文/劉志素
(平山縣交通運輸局公路管理站河北·平山)
[提要]本文以交通運輸與物流企業發展關系為依托,主要針對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加快物流經濟快速發展的若干措施進行總結分析,以供廣大同行交流探討。
交通運輸;物流經濟;經營模式;政府作用
收錄日期:2015年5月7日
(一)從企業性質角度看。運輸服務業是零售、物流的基礎,是供應鏈銜接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傳統物流還是現代物流,其物的流動本身都是依賴于運輸系統來完成的,沒有運輸就談不上物流,可以說運輸是物流基本的組成要素。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對傳統運輸業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運輸不再單單作為物流的一個子環節單純的提供運輸服務;豐富增值外延的大運輸服務甚至是提供全程物流服務將成為傳統運輸企業發展轉型的方向。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靈活應變的特點給中小企業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傳統中小型運輸企業應抓住時機,積極面對挑戰,充分利用當今發展物流的大好時機,實現傳統運輸業向現代化物流業轉化。如何實現傳統運輸向現代化物流企業的轉化,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二)從經濟環境角度分析。傳統運輸行業面對這樣的經營環境,紛紛積極尋求出路。政府部門和許多市場意識敏銳的企業把物流作為提高競爭能力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把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現代經營與管理模式引入經濟建設和企業經營與管理中。大型傳統儲運、運輸企業,改變經營策略、管理手段、業務范圍等實現了向現代化物流企業的成功轉型。中型運輸企業礙于專業水平、資金支持等方面,雖不能馬上調整方向,但也在積極尋找轉型路徑。小型民營運輸企業受制于更多因素,但也努力向物流靠攏,紛紛翻牌,改旗易幟,雖是“以物流之名,行運輸之實”,但這也側面反映了企業主已經意識到較之傳統運輸,物流有更為廣闊的外延空間可供發展。傳統運輸業向現代化物流戰略轉型已成大勢所趨。
(一)需克服短時效益觀念,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傳統運輸企業面向物流的轉型,需克服短時效益觀念通常表現在:(1)企業主自身:中小運輸企業多以民營個體工商戶的形式存在,企業主對于市場情況把握不夠準確,基本不能站在戰略的高度考慮到向現代化物流企業轉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市場激烈的競爭,客觀上對企業主如何看待自己企業的發展提出要求。不能與時俱進調整發展方向,就必然被市場競爭的機制所淘汰;(2)由于自然人的趨利性,企業主擔心投資風險、回報率,對于投資謹小慎微。明知企業存在問題,需要調整改變,但不愿意投入資金用于硬件設施配置、運輸作業流程的優化、管理技術的提高;問題暴露后又心存僥幸。久而久之,積弊益深;(3)部分中小運輸企業誠信意識薄弱,不考慮企業長遠發展。
由于經濟的發展,生產制造業和流通加工業“流”的規模也不斷地擴大,無論是專營運輸還是綜合物流都有廣闊前景,應予以積極的開拓。樹立誠信意識,杜絕為謀短期利益而出現的不良甚至違法行為,促使企業健康長遠發展。
(二)經營模式多樣化選擇。中小企業發展競爭之初主要體現在價格競爭。市場準入門檻低,建立起一個小運輸公司只需要很少的啟動資金,此類企業不具備可大幅提高生產力的技術管理手段,若要在同行業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大多只能運用價格作用。隨著企業的壯大,公司之間的競爭既在價格上,更體現在服務質量和范圍上。價格與服務的相互制約,決定了單純的壓低價格或是降低服務水平都不能成為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支撐。現有中小型民營運輸企業正值第三競爭階段,如何結成聯盟,轉變經營模式;提高抗風險能力,綜合提升企業競爭力,成為擺在行業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縱深化發展業務——擴大運輸業增值范圍。小型企業運用物流管理基本理論,在運輸網絡節點上開展倉儲、配送、分揀、加工、甚至信息處理等以運輸為基礎的增值服務,并以此拓展經營范圍。另一部分初具規模實力的中型運輸企業可與大型企業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聯合,成為其物流活動的專項部分,為生產商和銷售商提供生產原材料和銷售商品的供給服務;與整個物流系統有機結合。由優化物流的運輸子系統,達到優化物流系統、壓縮大成本、柔化供應鏈銜接的目的,從而使整條供應鏈效益最大化。
2、外向橫向聯合——向規模型集約型轉變。中小型民營運輸企業由于自身經營能力有限,經營線路選擇上有明確的地域痕跡,往往只選擇一條或幾條經營線路。跨線超出其業務范圍時,則需承運公司單獨運送或假手與別家運輸公司。單獨運送,選擇本不熟悉的路線,成本、風險均難以控制;假手與別家,涉及中途貨物的轉手,二次裝卸搬運,生成不合理勞動,消耗人力、精力,增加成本,削減利潤。
隨著運輸設施的不斷發展,運營機制的不斷創新和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廣泛應用,使得遠距離運輸線路節點企業間的橫向聯合成為可能。連通彼此經營線路,實現信息交換;共用硬件設施,統一調配,有效降低設備設施“重置率”。既降低了運輸公司的運營成本,又擴展了業務范圍,是企業提高抗風險能力,擴大利潤空間,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可行之選。
(三)政府制定政策扶持引導交通物流企業發展。無論是轉型中的傳統運輸業還是興起的物流行業,都處于發展階段初期。因此,需要政府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其發展壯大。
1、為運輸業行業向物流企業順利轉軌,應給予政策扶植,避免此類企業在成長初期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夭折,為中小運輸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行政環境。
2、要減輕中小運輸企業規制負擔。中小企業所支出的行政費用對于企業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政府規制和行政手續同時會對中小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和成本效應。另外,政府規制和行政手續同時也給企業帶來間接負擔。因此,政府應在尋求效率、積極革新、制定標準的同時更為積極主動地尋求更高效的規制和政策工具,以減少行政帶給企業的附加成本,減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成本負擔。
3、政府恰當行使自身職能,指導發展。政府應遵循市場規律,順應經濟的階梯式發展。大力倡導運輸業向物流企業的轉型,對分散經營的企業進行整合,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強化政府責任意識;履行自身“扶持、協調、服務”的職能。為向物流轉軌的運輸企業提供統一開放,自由有序的市場空間。
主要參考文獻:
[1]唐淵,李衛紅.物流企業資本運營與管理[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6.
[2]李建峰,劉凱.傳統運輸企業向現代化物流企業轉變的分析和對策[J].現代物流,2004.9.
[3]張漢林,施本植.服務業及中小企業規制改革[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3.
F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