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紅
(德州學院 山東·德州)
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全面推進會計信息化工作,是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該發展戰略中提出,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務包括推進會計教育與會計理論研究信息化建設及推進會計信息化人才建設。而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無疑承擔著培養應用型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重擔。
(一)會計信息化人才市場需求現狀。目前,我國滿足上述素質要求的會計信息化人才從數量上看非常短缺,從質量上看,無論是能力還是知識結構都難以達到會計信息化人才的相關標準。根據國家人事部發布的人才市場數據表明,全國每年財會專業職位供求比基本上超過3∶1,供大于求的態勢明顯。而與之矛盾的是,全國人才市場中,財會人才需求每年均排在前10 名內,尤其是隨著國家信息化工程的不斷推進,對高素質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趨勢。
這種供求矛盾的現象揭示了一個問題:高校教育培養出來的會計信息化人才質量低下,不能滿足當前的社會人才需求。造成這種矛盾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的飛速變化。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促使會計信息化系統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對相關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對會計信息化人才提出不斷更新的需求,這就要求必須不斷更新會計信息化人才的知識。但是高校教育體制的限制和教學改革的緩慢制約了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步伐,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及時滿足這種激烈變化的需求。
(二)會計信息化人才能力需求結構。社會需要的會計人員是有層次分別的,有應用型人才(如崗位會計、財務主管、財務總監等)和研究型人才(如教師和科研人員等)。不同層次學校的培養目標應有區別,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應用型會計人才應該具備以下基本能力結構:
1、基本必修知識。包括管理學、經濟學、英語、數學、計算機基本知識、管理信息系統、經濟法、稅法等。
2、專業理論知識。其中,最基本的知識包括: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高級會計學、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化設計等。
3、專業技能素質。包括會計信息化專業崗位操作技能,解決企(事)業單位會計專業問題及參與經營管理決策的會計業務運作素質。
4、會計執業能力。包括在會計實務處理過程中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對未來會計實務處理的綜合業務能力。
(一)教學方向缺乏統一定位。會計信息化教學方向可以歸納為兩個:一是應用型人才培養;二是設計型人才培養。而目前的現象是,各高校各自為政,往往是依據自己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來確定會計信息化的教學體系,而不是以社會需求來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目前的現狀是,各院校開設課程側重點不同,對于會計信息化教學方向的定位基本由授課教師決定,例如有的學校是由會計教師來進行會計信息化的教學,只偏重會計理論知識方面的教授,缺乏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實踐教學;有的學校由計算機教師授課,則偏重于會計信息系統原理與設計的講授,偏離會計實踐。教學方向定位不準確會導致先修課程設置困難,造成教學內容前后脫節,使學生接受起來很困難。
(二)教材內容與培養目標不協調。長期以來,會計信息化教材名稱、內容混亂,沒有統一的規范。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會計信息化教材名稱有十多種,有一些同名稱的教材,內容卻大相徑庭,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多困惑。例如,有的講述的是某一品牌的財務軟件實際操作;有的講述的是會計電算化理論和程序設計;而有的卻是講述利用計算機功能(如EXCEL 程序)進行財務管理的內容。這給教師選擇教材帶來困難,同時部分教材內容并不適合應用型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更突出的問題是,當前會計信息化軟件更新速度快,而教材內容更新慢,難以適應會計信息化實踐的快速變化。
(三)缺乏高素質復合型師資力量。由于當前會計信息化方向的研究生招生較少,畢業后的人才也都難以進入高校教學,因此目前從事會計信息化教學的教師主要有兩種:一是由會計老師授課;二是由計算機老師授課。這兩種情況都導致了一個問題,這些老師往往只具備一個領域里的專業知識,而對于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則只是一知半解。因此經常會出現有的會計老師在實驗室為了解決計算機問題而一籌莫展,而有的計算機老師則面對學生提出的會計專業知識無法解釋,甚至誤導學生。這種突出的嚴重缺乏復合型人才的現象制約了當前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步伐。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本著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以人才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要為目標,重新定位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方向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改善教學手段。
(一)明確定位教學方向。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信息化的教學方向定位應以會計知識為主,即以教授會計信息系統的操作原理和應用為主,熟練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和各模塊的具體操作。教學目標的重點不能放在設計程序、編寫程序上,而是要讓學生在把握當代先進的管理思想基礎上,形成科學的會計信息系統設計理念,對信息化會計業務流程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同時能夠比較熟練地操作與比較各種常用的會計信息化軟件。
(二)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應該包括三個層次:
1、先修課程。(1)計算機相關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數據庫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等。(2)會計專業先修課程: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等。
2、會計信息化理論課程。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會計信息系統原理和會計信息系統實務操作。第一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會計信息化軟件系統的設計思想、系統結構和應具備的基本功能,以及數據存儲設計、主要功能界面設計、輸入輸出設計等。這部分不是讓學生學習軟件的程序開發,而是學習編寫程序前的軟件設計思路,其依據的基礎是會計專業知識;第二部分教學內容應以一種通用財務軟件為主,將比較常見的品牌軟件全部納入,使學生充分了解各種不同類型的會計信息系統。在選擇軟件時,要以網絡財務軟件或者ERP 軟件為主,應該每年更新,以最新的軟件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還應該介紹一定的會計信息化維護、控制以及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內容。
3、會計信息化實踐課程。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內容應該和理論教材內容相輔相成,在第一部分教學中應該針對商品化會計信息化軟件操作流程,設計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應該包括四個方面:單模塊實驗、多模塊實驗、整體實驗和管理及維護實驗。首先,對會計信息化軟件的每一個獨立子模塊進行單模塊實驗,讓學生熟練掌握每個模塊的操作流程、熟知每個模塊的功能;然后,針對聯系密切的不同模塊進行多模塊實驗。例如:可以設計供應鏈實驗,涉及采購管理、應付賬款、庫存管理、存貨核算、成本核算、總賬等模塊。會計信息化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實驗。最后結合整個會計信息化軟件,進行整體實驗,讓學生模擬企業實際業務進行全面的流程操作和模擬練習;最后,還應該進行一些網絡的應用、管理及維護實驗,使學生不至于只會操作,一旦出了問題就束手無策,這種現象在實際工作重視經常出現的。第二門課程的實驗設計,可以讓學生從數據庫設計、功能界面設計等方面進行試驗。
(三)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1、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變革傳統的教學結構,開展課堂教學創新模式。實現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2、進行多品牌財務軟件的崗位演練實習。安排學生分組模擬組建財務科,選取國內外多種典型財務軟件,按照企業財務部門的崗位設置,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崗位角色,進行企業賬務模擬處理。
3、課堂教學和證書認證緊密聯結。利用各品牌財務軟件的證書認證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拿到各種認證證書,增加了學生未來進入社會的競爭力。同時,利用軟件供應商和實習基地的資源,讓學生可以實際接觸真實的軟件操作和維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充分利用各類科技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由教育部高職高專經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業與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全國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即是以用友ERP 軟件為平臺,考核學生的財務軟件按操作能力。利用比賽,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建立開放性師資隊伍。目前,高校會計信息化師資隊伍短缺是一個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那么可以不局限于校內的師資力量,建立開放的校內外結合的開放師資隊伍。首先,提升現有專任教師的能力。可以與從事會計信息化開發的一些企業進行交流合作,讓會計信息化教學的教師通過企業來熟悉軟件和了解軟件的設計理念;還應該讓從事會計信息化教學的教師到信息化實施水平較高的大型企業從事相應的調研工作,從而獲取會計信息化的前沿需求變化和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化教學資料;其次,聘請企業中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業務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擔任技術性、操作性較強課程的部分教學任務。另外,引進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會計信息化專業人才來充實教學師資隊伍。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N].人民日報,2006.5.9.
[2]李婉瓊.高校會計信息化教學現狀與改革探討[J].中國總會計師,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