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燕
摘 要:隨著國際交流和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外語和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文化回應性教學引入英語課堂的必要性,并針對高職課堂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化回應性教學;高職英語教育;策略
一、文化回應性教學
文化回應性教學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產生之初,是為了解決解決少數族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形成的一整套教學理論和策略。文化回應性教學是用少數族群學生的文化背景、經歷和視角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途徑,改善學生學習的效果。這一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是因為將知識與學生自有的文化背景和經歷聯系在一起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個性化、更有意義。文化包羅萬象,其中與教學和學習相關的方面包括少數族群的價值觀、傳統、交流方式、學習模式等。例如族群成員之間相處模式對于學習興趣、動力以及表現的影響;族群中家長指導孩子的最有效的方式;以及不同族群不同性別的社會角色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等。
在發展和完善了一段時間后,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文化回應性教學擴展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外語學習的文化教學領域。文化回應性教學應用于外語教學意味著:利用學生的母語文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通過母語文化來學習和理解主流文化。將學生母語文化作為學習外語文化的參照物,而不是學習障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將母語文化與外語文化做簡單的對比,而是分析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母語文化來理解外語文化,最終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外語文化思維。
二、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必要性
鑒于高職學生和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英語的課堂更需要引入文化回應性教學理念。一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差,多年失敗的英語學習經歷使他們厭倦英語學習,運用回應性教學的優勢,用學生了解的知識與英語知識聯系在一起,重新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高職教育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而深入了解母語文化和外語文化無疑會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有所促進。
(一)結合教學內容,制定文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英語在語法、詞匯、表達等方面都與學生的母語漢語存在很大差異。對于與自己母語相差甚遠的一門新的語言的學習令許多學生頭痛,特別是很多高職的學生由于高考失利和本身缺乏毅力,使他們產生了逃避甚至是放棄英語學習的念頭。在高職英語的課堂上找到一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很重要,文化教學就很適合這一重要角色。首先,文化包含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更是具體生動,對于文化知識總有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的基礎上,恰當選擇教學內容,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師要了解哪些文化特征和文化內容對于英語課堂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目標、團隊合作和任務表現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
(二)利用學生的文化底蘊和經驗,擴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漢語和英語存在很大差異,五千年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也大相徑庭,但是將已知的事物與同類的陌生的事物進行對比會有利于了解陌生事物。學生生活、成長在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中,并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進行交流,將漢語與英語以及母語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能夠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進行文化交流是學生學習英語學習的很重要的一個任務,與外國人交流過程中,學生除了能夠接受到西方文化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將我國文化發揚光大,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然而,以往的英語課堂的文化教學側重于西方文化的講授,很多英語教師卻忽略中國傳統的文化的介紹以及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內容,文化回應性教學正是通過中國文化來學習西方文化。但是教師應該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深入研究,避免受到流行文化、媒體報道或相關評論的歪曲的影響,教學內容和形切忌流于表面。
三、高職英語課堂文化回應性教學的策略
文化回應性教學的教學策略與教學內容同等重要。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清楚怎樣才能有效的將雙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
(一)結合文化回應性教學特點制定雙文化教學計劃
課內教學計劃依照教育主管部門的課程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制定的課程設計,教師要用回應性教學優勢彌補課程設計和教學材料的缺陷以提升教學效果。盡量避免有爭議和負面的內容,選擇正面引導學生學習的效果的內容。不同的文化表達不同的價值,或者相同的價值表現的方式不同。文化教學內容要進行細節教學。教師應該深度挖掘課文內容和其他教學材料設計的雙文化內容,并對其進行修改以適應教學要求,增加文化知識的趣味性,同時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立體理解雙文化知識,建立文化意識,而不是只是把雙文化知識作為內容機械的教授給學生。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
傳統的英語教育重視英語語法、語音語調、詞匯和句型的教學,課堂上教師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知識,難免過于枯燥。對于文化知識,教師可以采用更靈活、更形象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了解關于文化多樣性和多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知識。例如在課上讓學生結合學習的文化內容編排對話、情景劇和做發言陳述。利用學校、教室的設施傳播文化,例如在學校或班級的公告欄等醒目的空白處宣傳禮儀、法規、道德原則等重點知識。
(三)建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助
雖然學生都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經歷,對于接受多文化背景知識遇到的問題大體相同,但是接觸的資源卻不盡相同,所以學生針對自己遇到的學習上的問題可以幫助其他成員解決或是尋求其他組員的幫助。
(四)改變課堂師生互動模式,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雙文化思維方式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訓練。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流,人們的思維方式、說話方式以及其他表達方式都受文化的影響,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學生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英語的。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對于多文化背景了解多少、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能做到多少,然后思考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
人類交流的模式是某一文化的核心內容,但是人類的交流同時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對于人類交流的模式的描述并不是總結了具有該文化背景的所有人的交流模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使學生塑造立體的跨文化意識,避免學生掌握僵化、模式化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說話人為主動模式、聽話人為被動模式的,也就是說課堂上大多數的時間是教師講解,學生通過聽來獲取知識,唯一學生轉化為說話人的主動模式的機會就是教師對相關問題的提問,這樣的交流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意味著學生要用最自然的談話方式和思維方式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進行評論、反饋和提出疑問等方式主動轉化為主動模式接受多文化知識。另外,教師要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多模擬社會場景,使學生用日常交流的思維進行交流。在課堂上學生的地位方式與日常生活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課堂上學生是圍繞某一學業問題進行思考,而日常生活人們則是以線性思維進行思考,教師只有盡量使學生用最日常的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行跨文化交流,才能真正達到可以與任何人在任何場合進行有效的交流。
(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展學生多文化背景知識
例如介紹媒體上的關于多文化背景的節目讓學生觀看,例如電視節目、報紙連載報道以及影視作品。通過媒體了解多文化知識比課堂上單純的知識講解更能夠吸引學生,效果也更好,更形象便于記憶。但是教師在選擇此類節目時應避免歪曲事實的節目,并且提高學生辨別信息的能力。
四、結論
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是雙方面的,將學生自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經歷作為學習新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基礎,運用文化回應性教學理念,通過對比和類比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多文化背景知識的真正含義。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多文化內容,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課堂內課堂外多種資源,以及改變課堂師生互動模式等策略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多文化思維。
參考文獻:
[1] 余娟,郭元祥. 論外語課程的文化回應性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1 (03).
[2] 余娟. 從語言學習到文化理解[D].華中師范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