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功(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文物古建筑如何“涅槃重生”的探討研究
——以保定為例
李奇功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本文通過對保定古建筑的現狀的調查,了解到現存的危機,得出保定古建筑迫切需要“涅槃重生”。那么對如何“重生”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涅槃重生;研究探討
古建筑顧名思義是指古代(包括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民用建筑、古文化遺址、石窟寺、壁畫和古墓葬。是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是文物?似乎這一概念難以確定,但一般的把具有歷史意義、史料價值、觀賞藝術和科研價值的古建筑作為文物古建筑,也可以稱之為建筑遺產或建筑文物。而這一界定要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既能做到保護古建筑留存于世,又要做到使這些遺產產生利用價值。
保定市作為文化古城,遺留下來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文物,這些古建筑的有效保護和利用是保定經濟發展的一份寶貴財富。它不僅反應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而且可以為城市開發旅游資源帶來可觀收入,因此古建筑的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十分重要。雖然保定市政府對古建筑開發和利用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方案,但經過實地的調查,對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并不盡人意,比如人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薄弱,部分文物古建筑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認為破壞也時有發生[1]。本文從保定古建筑保護現狀出發,著重探討如何保護和利用文物古建筑、如何使文物古建筑涅槃重生。
1986年12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保定市屬于國家第二批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老保定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名聲眾所周知,但其文物古建筑破壞的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近年來房地產的發展,不僅沒有帶動古建筑的修復和利用,反而遭到更嚴重的破壞。比如光園樓前本來是很漂亮的花園。城市的建設,房地產商的介入把漂亮的花園變成了一座商業樓,使光園失去了美麗的環境,成為孤立的單體。西大街位于老城區中心地帶,本來是一條古老的街道,歷史悠久,充滿了人文氣息,彰顯著歷史積淀的文化魅力,而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呈現出潮流的面貌,成為一條商業街,變成了自行車、摩托車市場,使西大街的古老韻味蕩然無存。淮軍公所就是李鴻章祠堂,在1888年正式為直隸總督李鴻章所建,當時作為淮軍的公祭和駐防機關。至李鴻章死后于1902年重建李文忠公祠保留至今,目前看李鴻章祠堂是具有徽派建筑設計,成為南北風貌混合的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于1991年被文化部列為“中國近現代優秀建筑”的稱號。但觀察淮軍公所的側門墻上卻掛著“此墻危險、請勿靠近”的牌子。
古建筑年久失修是文物古建筑存在的普遍問題,很多的文物古建筑都存在危墻、危樓等通病。對古建筑的保護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保定的東大街兩旁的建筑屬于清末民初的風格,其部分建筑如西大街一樣作為門臉出租,成為商業街,而個別建筑已破爛不堪,殘垣斷壁,甚至還堆滿了垃圾。東大街年久失修,因此有一處特別危險的古建筑不得不被拆除。這一情況雖報道過多次,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注意,但是提到古建筑的保護、安全和利用的問題則顯出一臉的茫然和無奈。東大街有價值的古建筑相對較少,而且沒有定級成文物,加上有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長期的保護,因此,有些古建筑變成了垃圾聚集地,進而成了危房,成了今天的這個局面。保定市區的古建筑如總督府、蓮花池、大慈閣等被迅速崛起的大商場如北國商城、裕華小商品城等商業門臉包圍起來,而成為商海環保的孤島。這些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古建筑的輔助建筑基本拆除殆盡,取而代之的則是商業門臉。再如保定一些古民居和祠堂的文物古跡,如賢良祠、冷公祠、忠烈祠、楊公祠等,雖然都標有市級重點保護文物,由于維修資金和產權問題,長期得不到維護,政府也并未像保護國家級文物一樣重視和支持。如處在皇華館街的楊公祠已經殘垣破壁,破爛不堪,雖自2013年政府已經啟動修繕工程,但結果如何有待考證。由于城市新建設的發展,保定的古城街道和胡同已經被拓寬或者由彎變直,成了現代新型街道,而且有的老胡同也改了名號,承載的歷史文化積淀已消失。談到古建筑的自然破損和安全隱患問題,相關部門要對此進行保護和維修,就涉及到危房或危樓的產權和維修資金問題,這又給文物古建筑的修葺帶來很大的難題。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保護歷史建筑已成為全民事業,如擁有產權的居民想要對古建筑進行修葺,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保護古建筑者政府讓其享受免稅待遇。我們應該吸取西方的好的經驗,對古建筑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
2.1缺乏合理的規劃
雖然保定市政府對古建筑文物的重視已經引起了注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把古建筑的保護納入到建設規劃中,而且對于古建筑如何進行建設和規劃缺乏相應的技術和資金的支持,在如何保護的各個環節缺乏先進的經驗與合理的銜接,各部門之間不能有效的配合,對恢復和保護古建筑的面貌極為不利。有些部門在古建筑周邊大興仿古建筑,本是好意,本是對歷史文化的重述,但是由于古建筑材質,設計以及工藝的不了解,使得仿古建筑粗制亂造,完全不同于古建筑存在的美感和意義,歪曲了古建筑的歷史價值,顯得不倫不類。而有的為了模仿古建筑的“舊”,把仿古建筑刻意的打造成“舊建筑”,使之與古建筑融為一體,這樣做本是無可厚非,但在視覺和意義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只能作為古建筑的陪襯,而不能成為古建筑中的一部分。
2.2職能部門權責不明,管理混亂
在一個城市中對古建筑的管理存在多個部門,如文物局、建設局、規劃局、旅游局等,其職權均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對古建筑的管理。因此,對于同一個古建筑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政策或措施,造成局面混亂,步調不一,難以管理。各部門中真正懂得保護的技術人員比較缺乏,缺乏對古建筑的統一規劃,科學的措施。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建立法律條文,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職權明確,可能對古建筑的保護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2.3全民保護意識薄弱
由于部分文物古建筑得不到重視,而成為時代發展的犧牲品,其具有的歷史文化積淀韻味消失,其具有的建筑形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淡然無存。市民受教育的程度總體不高,還沒有很高的素質,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淡薄及對古建筑存在的意義不甚了解,至于古建筑存留下來的科研價值和歷史價值更是知之甚少,群眾不了解古建筑文物的珍貴和存在的意義,因此在某些時候可能會對古建筑做出破壞行為,更別提參與保護工作了。當地居民隨著社會潮流的發展,一些文化遺俗也在逐漸的消失,這均對古建筑保護和開發帶來了難題。不光管理部門在如何保護文物古建筑的意識上有待提高,而且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讓全民增強對古建筑文化的保護意識。
2.4技術人員和啟動資金的缺乏
古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門多學科相互融合的邊緣學科,這方面的技術人才較為稀缺,真正懂得古建筑如何保護和修繕的少之又少,相應的管理部門沒有人才制度培養,人才的知識面缺乏。因此對古建筑的修復造成了不恰當的翻新和修復,反而造成了對古建筑的破壞。也正是技術人員的缺乏,對用料的不了解,對古建筑修繕的研究的不徹底、不深入,僅追求古建筑的外觀和形式的統一,卻造成了新式“古建筑”,使建筑失去了原有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另外對于古建筑的修繕需要的資金很多,甚至于超過新建筑建設所用資金,因此,即使有技術人員支撐,卻沒有大量資金的支持,古建筑也是難以維護和修繕的。
(1)文物古建筑對傳承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如何使古建筑很好的保留和傳承下來,既是將歷史和文化保留和傳承下來,在此,筆者為古建筑的餓修繕提出幾項原則:
?1)不改變原狀原則:不改變原狀指的是不改變原來的建制或歷代重修的原狀,修繕時應遵循建筑物原有的特征、風格、文體記載以及建筑材料等,通過研究建筑物的材質,風格和建筑的歷史遺構特點,對古建筑進行恰當的修繕和保護,盡量的使修繕部位與原有的建筑風格特征保持一致。盡量做到修舊如舊,能小修得不大修,以保養為主,保持原有的真面目。
?2)以預防為主的原則:在修繕前要仔細研究和分析古建筑破壞的根源,以在修繕時排除這些不安全的因素,如房頂經常性漏水,會造成屋頂木質結構腐朽,老化,斷裂,造成屋頂坍塌帶來危險。再如地下管道對墻基的侵蝕,樹根對墻基的破壞,雨水滲漏造成的墻體腐蝕。再如火災、地震引來的自然災害。因此,在古建筑修繕的同時,一定要把所有的破壞因素考慮進去,把各種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做到“標本兼治”[2]。
?3)安全為主原則:古建筑由于歷史已久,會受到大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破壞,已經不可能完整如初,因此,在進行修繕前一定要遵循安全的原則,不可造成人身傷亡。另外在修繕前考察古建筑的主題結構是否安全。如主體結構或承重結構發生裂縫或斷裂應該立刻采取有效措施修繕。如果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部件出現問題如踏階石斷裂,風化,少量移位,對于這些問題可進行少修或不修。具體是否修繕也應權衡利弊,不要輕易定案。
?4)盡可能的利用舊材料:從資金方面考慮,利用舊材料可以節約大量資金。從建筑角度考慮,用舊材料可以保持原有建筑的歷史價值。在在修繕過程中,人們對于舊的石料可能進行再利用,而對舊磚可能棄之,其實舊磚也有舊磚的用途,如可以代替簡瓦做仰瓦灰梗,也可以用舊磚經過裹壟后以假亂真。而且古建筑修繕要求原狀保存,對于舊材料要恰當利用會更好的反應歷史信息和美感。
(2)古建筑“涅槃重生”的方法。要進行保護的古建筑類型有很多,主要有文物古建筑、歷史遺跡、遺址、祠堂、紀念地和古園林等等。
?1)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建立法治制度。古建筑的保護措施應放在第一位,保護是利用的基礎,只有有效地保護才能進行再利用,才能創造價值。文物古建筑獲得重生的同時,各部門為了利益而爭斗,從而又影響到對古建筑的保護,因此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勢在必行,建立機構的管理職能與管理的主要目標相一致,并把保護放于第一位,使各部門分管權責明確,不在混亂。最好成立一個專業機構進行管理,指定專人負責,指定有效的管理機制,是管理體系朝著有利于保護與利用方面發展。建立法治制度,利用法律法規規范管理者和游人行為,減少對文物古建筑的破壞。
?2)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做好城市規劃建設不是忽略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反之,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文物古建筑,使之重生。如果城市規劃不把古建筑的重生考慮進去,很可能導致的是古建筑的破壞和消失,這種價值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如何規劃城市發展與古建筑重生相適應是一各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政府就要但起第一責任,使古建筑重生關乎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3)加快技術人才培養,提高科技含量。由于古建筑存于歷史已久,受到大自然的洗禮,個別部位或有的古建筑架構已經出現問題,要想保護古建筑的原狀成為難題,必須有技術支持。古建筑代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文化,它反映了古建筑對古文化的傳承,它的特殊價值都展現于此,因此在古建筑的修繕中要求不改變歷史特征顯得至關重要。古建筑的每一個小部位的重生都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這就需要具有歷史和考古的知識結構,也具有調查和勘測能力為前提,同時會記錄分析結果,因而古建筑的重生需要多學科的合作和相互配合,才有助于古建筑的重生利用。在修繕過程中,也可能會用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更深入,徹底的了解古建筑知識,采取更加恰當的,科學的措施對古建筑進行保護。利用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的有效結合使古建筑保護的更好。
?4)增強民眾保護意識,加強維護。古建筑一旦消失,就無法再重現,因此,古建筑也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全民保護意識增強,古建筑才可能永久保存,永久的將歷史文化傳承下去。因此保護文物是全社會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管理部門要加大力度宣傳古建筑的價和意義,逐漸提高全民對古建筑的認識和保護。另外,對古建筑要進行定期修繕,古建筑的材料一般是木質,木質時間就容易腐爛,定期維護才能保持古建筑的原真性,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才能再現出來。利用現代科技使古建筑的環境和人為破壞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保定市政府.關于印發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建筑搶救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提升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2-10-24) [2013-05-07].
[2]王玉亮,袁洪生.河北古建筑修繕中的幾個問題[J].古建筑修繕與復原,2014:35-37.
作者簡介:李奇功(1978-),男,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