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華
摘 要:制冷空調對人體的影響已經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所以,需要研究綠色設計技術在制冷空調中的應用。但是,技術的不成熟決定了技術的創新。綠色設計就是為人類健康而服務,所以不得不考慮人們自身的特點和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居家環境還是自然環境。
關鍵詞:綠色設計;研究分析;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的發展,空調等制冷產品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制冷空調的綠色設計技術被應用勢在必行。
1 制冷空調對人體的影響
制冷空調的出現,為人們度過炎熱的夏季提供了便利。但是它的出現也對人體和環境造成了影響。尤其是空調對人體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因為,空調采用了許多現代的技術和材料,這些物質的出現都對人體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基本都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體健康是最重要的,因此需要在制冷空調中加入綠色設計。
2 可持續發展對制冷空調綠色設計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的目標。曾經冰箱、空調等制冷設備中使用的氟利昂破壞了臭氧層,紫外線照射到地球上,致使許多皮膚病的發生。這是人們在過去急于求成的結果。因此,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特別關注“綠色設計”的發展。制冷空調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泛應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所以,在制冷空調中,綠色設計也變得更加重要了。
3 綠色設計在制冷空調中的應用策略
3.1 加強綠色設計的技術創新
制冷空調的生產,也產生了許多對人體不利的因素。這是消費者急于求成和商家為謀取利益促成的。但是,技術的革新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消費者在選擇時不可能不考慮產品的性能等,商家在競爭時產品的性能永遠都是第一優勢。因此,在產品生產設計中,產品的性能只能提高。但是,產品的環保和綠色設計也不得不納入考慮范圍。這就需要在綠色設計的技術上不斷地革新?,F在產品的發展方向是既技能環保、綠色健康,性能又好。首先要在設計產品時,生產出適合這些性能的材料在產品中被應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對人體有害的材料被應用到各種產品中去。因此,綠色設計的技術創新的第一步就是對人體無害或者對人體有害程度減小的材料的發明與生產。在材料生產中,盡量避免有毒物質,像重金屬等的使用。如果有毒、有害物質不得不在生產中使用,也要將這些物質與其他無毒、無害的物質分離。
3.2 綠色設計與人體特點相結合
綠色設計在制冷空調中被應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避免或者減小對人體的傷害,從而創造出對人體有利的、舒適的生活環境。那么,綠色設計就要與現在人體的特點相結合。在各個地區和國家的人體的特點是大不相同的,那么綠色設計的產品在各個地區和國家的使用也是不相同的。在綠色設計中,切忌所有地區一概而論。各地區人們的體質特點不同對有害物質的抵抗情況就是不相同的。我們用一個牙膏成分的例子來說明。有些地方的水中本來就含有足夠的氟元素,如果在牙膏中再加入氟元素就可能致使他們得氟斑牙。但是,水中不含氟元素的地區,就需要加入適量的氟元素,否則他們就容易患齲齒。在制冷空調的設計中也是一樣的理念。材料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等,在空調工作的過程中可能釋放到空氣中來,有些缺乏該元素的地區就可能會適合,但是該元素過量的地區就需要避免這些元素的增加。不同地區的人們對不同的元素需求不同。在制冷空調的綠色設計中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在有些地方不適合溫度的迅速變化,在綠色設計中可以考慮適當減弱空調的性能,增加空調綠色和環保程度。
3.3 綠色設計與自然環境相結合
自然環境是人們生活的大環境,在生活中要處處考慮對這個大環境的影響。雖然,綠色設計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綠色設計的技術還不是完全成熟。制冷空調的使用,畢竟還是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各個地區和國家的污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在空調的設計上,一定要考慮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盡可能地減小污染,把空調對環境的影響放到第一位。因為,空調的出現就是為了人們能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是,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豈不是成了南轅北轍。自然環境被污染,畢竟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有時甚至會釀成自然災害,對人的影響不可估量。
3.4 綠色設計與居家環境相結合
社會在發展,建筑的風格在變化,現在買房子、裝修已經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必經之路。而裝修材料和家具都向空氣中釋放著不同的化學物質。在制冷空調的設計中也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首先,裝修材料和家具等釋放的化學物質是什么,釋放量大約是多少都要在設計制冷空調之前調查清楚。在綠色設計中,裝修材料和家具釋放較多的化學物質在制冷空調中盡量不再釋放,盡可能地吸收在空氣的這些物質。空調在空氣轉換的過程中,將家中的有害物質吸收,進行轉換變成促進人體健康的物質釋放到空氣中。或者,空調可以將少量的有害物質帶入到大氣中,使自然將這些有害物質清除掉。這要由空氣的進化能力等決定。
參考文獻
[1]趙先美.制冷空調綠色設計技術探討[J].流體機械,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