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近期,關于將對銀行放開券商牌照,進而將放開銀行混業經營的輿論明顯增強。關于金融混業經營,我國從理論到實踐都有過探索和變化。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我國經濟發展加快,對金融服務需求增強,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出臺,都曾推動銀行加快向多元化經營推進,銀行不僅可以投資經營證券、信托、租賃等金融業務,而且可以直接投資經營企業、酒店、出租車公司等等。
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經濟明顯下滑,銀行不良資產和違規案件大量爆發,嚴重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
這推動中國金融啟動了一輪深刻的改革,包括成立中央金融工委,將國有金融機構的人事和組織關系從地方政府和黨委脫離出來,實行垂直管理,削弱地方政府對金融,特別是對銀行貸款的干預;發行2700億元專項國債,補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剝離銀行附屬公司和非銀行業務,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等等。其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受到最為嚴格的控制,基本上都收縮到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范圍之內了。
但多元化經營是金融機構有效利用資源、優化客戶服務的客觀需要。中國加入WTO之后,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開始重新起步,除了非金融業務仍受到嚴格控制外,銀行投資保險、基金、租賃、證券等金融領域逐步放開。例如,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在境內設立了保險、基金、證券、租賃等附屬公司。
但為了控制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上要求對這些新的業務實行法人制(子公司)管理,建立防火墻或隔離帶,銀行投資其他金融領域,都要實行獨立經營(有獨立的營業場所、電腦系統、從業人員等),單獨核算,形成金融控股集團的管理模式,并仍堅持分業審批、分業監管。
對金融控股模式下的多元化經營,有人認為就是“混業經營”了,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多元化經營”,而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混業經營”,或者只能說是一種“弱混業”。
在世界上一些金融開放的國家,所謂“混業經營”,更多的是指一家金融機構為了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節省客戶的時間和成本,而向客戶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至少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的一些服務),并贏得較好的經營回報,形成“多能銀行”模式。
因此,金融機構應盡可能利用現有的辦公場所和從業人員,特別是電腦系統和后臺設施,推進一體化融合式的混業經營,特別是要實現渠道和客戶資源的共享,形成內部整合優勢,在擴展服務領域和服務功能的同時,盡可能控制成本支出。
隨著IT和互聯網的發展,隨著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以及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金融混業經營,并從“弱混業”邁向“強混業”應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當然,發展“強混業”經營,還需要金融監管上進行深刻的變革,要更多地從注重機構監管轉向注重功能或行為監管,并加強信息共享。此外,還需要金融法規的相應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