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閔小袆 龍小慶
【摘要】在新課改下,更做出了小學養成教育的要求,要求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的培養,其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小學教育要重視的部分。在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開始系統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并對他們的未來有著重大的改變,教師應該在這段時間,尤其重視養成教育。本文就此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育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26-01
一個小小的習慣,有時候就能夠決定局面的得失。擁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的人,他能夠安然愉快的過著干凈整潔的生活;有著優秀學習習慣的人,他能夠學一知十、無往不利;有禮的人,他必然有著不錯的人緣。所以說,習慣對于一個人的一生而言,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在小學時期,就應該多多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奠定他們未來長大的良好基礎。因此,學生進入小學時,是進行三觀打造的重要時期,養成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維護他們心理的健康,是我們教師所要致力的。
一、養成教育需要規范
至于如何養成?其關鍵是進行重復的、正向的規范訓練。小學生的理性思維尚且稚嫩,且不曾有過遵守規范的習慣與思維,想要形成學生這種遵守規范的習慣,就需要多多強化,每天耳提面命,遵守者進行激勵,違反者進行糾正,久而久之,學生便能養成這種遵守規范的習慣。在每個學期開學之間,就要制定出一套行為規范準則來,告訴學生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學生有了一個準確明白的規范之后,照做的可能性就變大了。多次進行規范的學習,在所有學生之間,在整個集體中,形成一種遵守規范的氛圍,使學生之間互相提醒互相促進。如果教師制定的規范,與家長的觀念不同,學生在面對兩種說法之后,便會迷茫,不利于習慣的養成,因此雙方的溝通很必要。畢竟對小學生的養成方面的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無死角的,這樣才能有效。畢竟所謂規范,就必須是明確的不打折扣的東西。
二、以身作則,設立榜樣
教師成為范本,更能讓他們學習并仿照。教師平時在上課時的精神面貌、處事方法,要做到每天樂觀積極,言而有信,公平公正,樂于助人,樂于學習等等品質,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夠對教師的品格產生一種崇敬感,最終模仿教師的做法,進而養成良好習慣。此外,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名人的事例告訴學生們,這些名人的事例,可以讓他們向這些成功者學習到成功的經驗。如在進行數學課程的教學時,可以引出數學家高斯的事跡,進而讓學生對他們良好習慣進行潛移默化的學習。另外,要注意激勵做得好的學生,鼓勵不是很成功的學生,可以給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一些褒獎;對有不足的學生進行親切指引與鼓勵。小學生都是渴望認同與夸獎的,在這種的氛圍下,他們就能夠積極踴躍的投入養成教育。
三、關照內心,做良師益友
小學生對于大人的態度感覺較敏銳,心理隨力也比較脆弱,稍不注意,學生可以就會傷害到了心靈,所以教師要注意關照每一位學生,要注意觀察,建立交流關系,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從而調整教學方針。教師要放下架子來,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這樣,學生才能把內心世界展示給老師看。在講臺上面講課,出錯時要勇于承認,讓學生了解到每個人都會犯錯,有錯改即可;教師通過切實行為,讓學生學會溝通的方法等等。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學生就會更喜歡教師并對他進行更多的模仿學習,無論在課程教學與養成教育方面,都有極大的助益。
四、養成教育融入教學方式
養成的教育要滲透到生活與學習中的每一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言傳身教,激勵他們,只能傳遞正向的價值觀;教師應設置真實境況,使學生從實踐中習慣成自然。這就需要教師教學中,設計一些精心設置的教學的活動,把所有目的都滲透在其中,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改變孩子。舉例而言,就是現在比較普遍利用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課程的時候,同時也履行著行為規范,最終養成習慣。
美好品質的養成是終身的事情,若想要讓孩子可擁有優良的各種習慣,那么,必須從孩子的時候就努力培養。教師在上課時,更要注重這個方面,惟有把這項任務重視起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五、總結
小學生各方面觀念未成形,就如一張白紙,單純也容易被影響,這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另外如果不注意也會造成學生學壞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說,小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會是終生的,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這說明了小學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教師的責任任重而道遠。我相信,祖國的下一代只有擁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基礎,將來才能成長為祖國棟梁,成為新世紀建設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勤.有效開展幼兒養成教育的路徑探析[J]. 考試周刊. 2010(43)
[2]張俊霞.淺談素質教育與養成教育[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03)
[3]李春芳.論陶行知的養成教育思想[J]. 生活教育.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