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舊中國的女性一直處在社會的底層,婦女解放問題成為近代中國的主要社會問題。雖然歷經了幾次女子解放運動,但這一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其關鍵在于女性教育的落后。思想的落后使她們不能自知,知識的貧泛使她們無力爭取獨立的人格和地位。普及、深化教育是女子解放的必經之路和基本方法。
【關鍵詞】近代中國 女子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20-02
婦女解放問題是舊中國存在的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在以“三綱五常”“貞孝節烈”為核心的社會規范的嚴格控制下,廣大婦女飽受夫權、神權等多重壓迫。近代中國,隨著西方先進文明的傳入和民主革命的發展,婦女解放問題日益得到社會人士的關注,幾次掀起了女子解放運動的高潮。筆者認為,與上層建筑相比較,婦女解放問題更貼近社會文化和社會規范的形成過程,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各種文化技藝和先進思想的教育和普及。
一、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及發展
婦女解放的提出是在太平天國時期。但太平天國是建立在宗教神權基礎之上的,所以他不可能有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給女性一個準確的定位。由于農民政權的局限性,洪秀全妃嬪成群,婦女解放運動也不會有太大發展。戊戌維新時期婦女解放運動正式起步,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開始進入中國。男女平等的思想開始沖擊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維新人士開始把婦女解放和國家貧弱聯系起來,提出了禁纏足、興女學、辦女報等內容。
辛亥革命時期,婦女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各種女子報刊,傳播民主思想,鼓吹爭取女權。他們不僅把男女平等作為民權的組成部分加以倡導,而且積極鼓勵婦女參加革命活動。由于革命果實最終被軍閥占有,剛剛興起的女權運動被淹沒了。
興起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使婦女解放運動重新活躍和發展起來。陳獨秀曾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撰文指出:“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之解放也”,“脫離夫權奴隸羈絆,以完其自由之人格之謂也。”許多關心婦女問題的知識分子也都通過《新青年》來慷慨陳詞,闡述自己的婦女解放觀。
二、女子解放運動的主要內容
自從女子解放被提出,其內容比較豐富。總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提倡婚姻自由。在舊中國婚姻全憑父母之命、煤灼之言,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在雙方中,女性則更為悲慘,原因在于舊中國沒有離婚這一概念,女子如果不滿意、不幸福,只有認命,別無選擇;而男子則可以“休妻”、“納妾”。其次,提倡經濟獨立,要求有平等的就業機會。舊中國女子在經濟上毫無權力,她們沒有工作的機會。這種經濟上的軟弱導致了她們在各個方面都要依賴于人,是人格喪失的根源,1921年陳問濤發表《提倡獨立性的女子職業》一文中指出:“女子若有了獨立的職業,便有了獨立的經濟。經濟即能獨立,雖不說社交公開,自然社交公開;雖不說婚姻自由,自然會自由。”[2]再有,政治上平等,要求有平等的參政、議政機會。這一內容在辛亥革命期間體現的尤為突出,許多女子參加革命,我們熟知的有何香凝、秋瑾等。1922年10月萬璞發表《女子參政與國家問題》中認為:“我們為求從根本解決起見,不得不恢復女子參政,雖然不迷信參政權有萬能,但是不能不認為是恢復女子人格地位最有功效的手段和保障女子權利最有功效的方法。”[3]另外,男女教育平等也是其中重要內容。但我認為女子教育和以上內容有很大不同,教育即是要求解放的內容又是求得女子解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通過教育的普及深化,女子解放運動才能取得勝利。
三、女子教育對女子解放的影響
從女子解放提出到五四運動時期為止,我們發現婦女運動主要以知識形女性活動為主,而且城市婦女明顯比農村要活躍,甚至可以說農村婦女基本沒見活動。可見,有知識的女性憑借文化上的優勢,可以了解新動態、接觸新思想。并且,她們通過學習不斷接觸、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認識到女子應享有同男子一樣的權力和義務,同時教育使她們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充實的知識也使得女性能夠獨自成立各種婦女團體,研究理論,撰寫文章,為婦女解放而奮斗。1919年10月,周炳琳發表《開放大學與婦女解放》一文中談到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外:“婦女若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她們在社會上的地位自然高許多,可以打破世上輕視婦女的陋習”,“已受高等教育的婦女知道婦女解放應該怎么樣進行才能成功,知道自己對于一般沒有受高等教育和完全沒有受教育的女同胞有指導啟發的責任。”[4]
教育除了解放女性思想外還為女性提供了各種謀生的計藝。這樣女性才能在就業方面取得與男子平等的地位,使得她們取得獨立的經濟收入,進而擁有獨立的人格和社會地位。這一點,在歸國的留學生中體現的最為深刻。1905年,湖北派往日本的20名女學生,歸國后全部進入女校任教。她們中的黃萱佑創辦隱儲女子師范學校,黃國厚創辦衡粹女子職業學校,張漢英創辦醴陵女子學堂,唐群英創岳北女子職業學校。后來歸國的很多女性在各行各業中都有,成為醫生、護士、實業家等。
四、女性教育很重要,然而中國的女性教育起步晚、發展慢,且初期存在著誤區
1897年開始有私立女學出現,1901年,由蔡元培任會長的中國教育會開辦愛國女學,以教育女子、增進普通知識、激發其權利義務之觀念為宗旨。1902年,吳懷疚先生捐資在上海興辦女學。到1906年基本形成了以中學為主包括師范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但是,這一時期的女學堂勻為私人創辦,而政府是不支持的,取得的成果自然微乎其微。最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女子教育存在著很大的誤區,目標是培養“賢妻良母”。教育章程中明確指出:“今教育女兒,總期不悖中國懿微之禮教,不染未俗放縱之僻習”。[5]“賢妻良母”式的教育不可能使女性撐握廣泛的新知識,求得自我解放。
直到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壬子癸丑學制》,才基本確立了女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職業學校中的地位,在思想上明確了男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力。據中華教育改進社的調查,1919年以前政府設立的女子中學僅有9所,學生622人。可見女子教育在實際施行中收效甚微,并且一些限制依然存在。直到1922年11月教育部頒行“壬戌學制”,各級各類學校對女子的限制才在形式上完全解除,但女子入學在實際中還是困難重重。到1930年為止,女生在初等、中等學校學生中的比例分別只占有5.24%和17.56。[6]而高等學校中的女性,1922-1923年度887人,1925年為972人,1928-1929年度為1485人,占總數比重分別為2.54%,4.52%和8.95% 。[7]落后的女子教育嚴重阻礙著女子解放運動的開展與深入,我們無法期待沒有知識、思想的文盲能夠自覺的為自己爭取獨立和解放。沒有知識、技藝使她們無法取得經濟上的獨立,沒有思想使她們無法取得政治上的權力。沒有真正政治、經濟上的獨立,那么男女平等只能是一個形式。
五、結論
中國歷史造成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復雜性與艱巨性。由于在舊中國,婦女受壓制已超出家庭成為統治者治國的需求,任何改變婦女地位的努力都會遇到強大的阻力。同時,男尊女卑的觀念已成為定式。所以,婦女解放運動本質上是對社會的改造,是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改造,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婦女解放是一個漫長的奮斗過程,它需要從最基礎的教育做起。
參考文獻:
[1]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M].北京.三聯書店,1984,74
[2]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M].三聯書店,1981,309
[3]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料簡編·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347
[4]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M].三聯書店,1981,257
[5]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801
[6]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丁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38,162
[7]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丙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6
作者簡介:
李秀偉(1974-),女,河北秦皇島人,歷史學碩士,西安航空職工大學試飛院工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