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蓮月
【摘要】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史料教學適應了新課改的要求,恰當的運用史料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史料運用 高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46-02
史料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根據,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新課改非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近年來的高考中,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判斷能力考察的力度加大,因此,必須重視史料的運用,注意采用史料教學的模式。在運用史料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史料的選擇
(一)原則
1.典型性
史料的選擇要立足于教材的重點、難點,通過典型史料的運用,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史實的理解。
我們很多人可能借鑒過這段材料:
寒冷的西北風呼嘯著,一個穿著單衣的小女孩問媽媽:“現在天氣這么冷,我們為什么不生爐子呢?”媽媽回答說:“因為我們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薄皨寢?,爸爸為什么失業呢?”“因為煤太多了?!?/p>
這段材料試圖通過虛擬的歷史情境,以煤炭行業為例,歸納出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和特點。但是,我們認真分析一下材料,它的邏輯關系為:
生產增加過快—商品滯銷—企業減產或破產—工人失業,收入降低—商品更加滯銷。
而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生產相對過剩,具體表現為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用鏈條法表示,應該是:
生產增加過快、收入增加較慢—商品滯銷—企業減產或破產—工人失業,收入降低—商品更加滯銷。
材料所提供的煤生產多,競爭激烈,導致有些煤炭工廠破產,工人失業的現象,是正常的經濟現象,而非經濟大危機中特有的現象,它不足以解釋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可見,這段材料不夠典型,不能很好的解決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和特點這個問題。
2.多樣性
多樣性指的是運用多種類型的史料,文字史料、圖片史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的綜合運用,不取孤證。
(二)范圍
史料的選擇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也可以選取教材以外的史料。對于中學教師來說,教材以外的史料很難找,所以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是一個簡便而高效的辦法。例如:
結合必修三專題八第1課P142的摘錄,設計問題:
(1)雪萊《西風頌》中的“西風“是指什么?
(2)漢語中的“西風“多指什么?
(3)請從地理角度分析“西風”在中英兩國文化中寓意不同的原因。
二、問題的設置
(一)試題設置要有針對性。
1.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身心發展水平,不能拔苗助長。
2.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例如:在講完《宋明理學》后,可以設計這樣一道題:
合作探究:關注傳統文化 傳承華夏文明
聯系現實,追尋理學的痕跡
(例如:我們的言行、校園文化、社會事件等)
3.試題的表述要嚴謹、流暢、明確、簡潔。
(二)題目設問與情景材料緊密結合,避免兩層皮現象和史料與結論不匹配的問題。
例如:
英國光榮革命后建立起來的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它較為合理地解決了國王與議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了二者的和諧統一。以下關于這一制度的評述中,正確的一項是
A.英王仍然擁有立法權 B.內閣首相是英聯邦首腦
C.內閣實際上對英王負責 D.英王“臨朝不理政”
這道試題,題干材料可有可無,去掉,同樣可以做出答案。
某教師在課上設計這樣一個情景:一家理發店門前貼出布告“國事如此,無心整容,請君不必光顧”,這反映出五四運動……,結論是:五四運動群眾基礎廣泛。
這個例子明顯存在著史料設問和結論不符的問題,要得出“五四運動群眾基礎廣泛”這一結論,必須綜合考察有關工人、學生、商人、婦女等各階層的表現的史料。
(三)問題設計呈現梯度,要一環緊扣一環,循序漸進。
(四)問題設計要體現新課程理念。
1.新課標強調要立足于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試題注重實用性,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例如: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根據你對羅馬法演變過程的了解,你認為法律的完善與社會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聯系你對羅馬法的學習過程,你認為法律的制定必須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2.突出能力立意,注意對學科思想和學科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探究過程和方法。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史料的研讀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王宏偉老師在講《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時,選擇了一些史料,與學生共同探究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
我們來看王老師的具體做法:
明朝遺民詩歌引入—黃宗羲等人抗清斗爭失敗—著書立說,反思—質疑孟子“一治一亂”觀點,提出“有亂無治”—出示史料,分析亂因:是“今君”而非“古君”—判定標準:以天下“為主”還是“為客”—出示材料,與孟子“民貴君輕”思想進行比較—得出結論:突破“民本思想”,發展為“民主思想”。
當然還應該注意試題的數量,避免“多多益善”,問題過多,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會影響教學進度。
總之,史料的運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歷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