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孔柞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強調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構建基于學情、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模式,使學生融入課堂,投入學習,成為值得我們老師思考的一個問題。采用在對學情了解的基礎上,開展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整合問題,課堂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營造積極、有效、和諧的課堂氛圍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 學情 問題解答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47-02
新課程推行到現在,我們老師的思想觀念里都知道在課堂中要關注學生、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平時的上課中總是習慣性地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教學設計,把自己的思想意識灌輸給學生。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樣的課堂學生是不大愿意接受的,教師基本上是在唱獨角戲。在追求理想課堂的道路上,如何做到備課輕松、上課有效、課堂氣氛熱烈、教師上課有成就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我。
采用教材文本疑難問題解答方式來組織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整合問題,在課堂中與學生一起探討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提高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我以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一第3課《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為例,談談對基于學情的課堂教學構建的做法和認識。
一、備課:備學生之所想
以往的備課我們大多都是教師在閉門造車,憑借自己的理解,認為學生哪些知識內容是知道的應該少講、哪些是不知道的應該多講。從來沒有考慮哪些學生是想知道的、迫切希望知道的。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學生喜歡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的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欲望,使學生能夠參與課堂探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假如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能夠考慮這些內容,把學生希望知道的知識在課堂上講授,學生是不是會有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呢?
在備必修二專題一第3節《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這節課的時候,我一開始也是采用舊的思路備課,在上課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設計與學生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差距,課堂顯得黯然無趣,學生很痛苦,老師也很痛苦。因此,在下一平行班上課前,我提前叫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每人準備2-4個問題上交給我,從中我可以獲得一些學生想知道的內容、想了解的問題。從學生上交的問題中,我發現有許多是相類似的問題,如許多學生都在設問:“‘市的發展線索怎樣?”“‘市的發展歷程?”“宋代‘市的發展有什么特征?”“‘草市與‘夜市有沒有一定的關系?”“‘市的發展特征是什么?”等等相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從學生的角度認識古代中國的經濟的發展,體現出學生想要知道和了解的一些信息。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這些信息,課堂中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上課:解學生之所疑
孟子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就是針對學生主動學習提出的疑惑,老師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效地加以解決。課堂教學是教師授業解惑的一種方式。對歷史問題的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有利于學生感受、理解歷史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了解學生提出的問題內容后,我根據高一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浙江省高中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要求,對問題進行重新整合。同時也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可以利用歷史圖片和文字史料的獨特優勢,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設置了下面五個核心問題,作為課堂著重探究的問題:
①利用地圖冊“長安市長之印”,分析指出其“市”和“市長”的含義?
②利用地圖冊中唐和宋長安城兩組圖片,比較“市”在經營的空間上的發展變化?
③引用兩則來自《唐六典》和(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的文字材料,分析“市”在經營的時間上分析有什么新變化?
④引用《東京夢華錄》卷三,“天曉諸人入市”條,分析“市”的種類有什么發展變化?
⑤引用來自《三輔黃圖》卷二《長安九市》和《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七》兩則材料,分析政府對“市”的控制有什么發展變化?
經過整合后的問題設置更貼近學生認知情況,并能夠做到材料呈現形式多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通過這五個問題基本上能夠把這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歸納到位,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重新回歸課本,在課本中尋找相應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的能力。
三、課后:思課堂之得失
教育家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察覺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從失敗的課堂教學中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設計。
經過修改后的課堂教學設計,我覺得課上起來更加輕松,學生似乎有更大的學習積極性了,課堂的氛圍更加融洽了。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有存在著不足,如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比較膚淺,沒有科學性,有些問題提得過大、過深,脫離中學教學的要求。這需要教師有選擇地采納,選擇一些對教學有幫助的問題。同時,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的歸納、表達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這需要在平時課堂中要多加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此外,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還需要更加精練、實用,問題的思考還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不要急著想得出答案,這也是我們有待提高或迫切需要解決的。
教學研究的基點在課堂,教師成長的“基點”在課堂,課堂凝聚著教育的智慧,課堂展示著教師的才華。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整合問題,課堂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體現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欲望,營造有序和諧課堂教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反思教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六版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王敏勤.把握教材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J].天津教育.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