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
【摘要】聽力測試通常限定了測試的時間,如果測試錄音采用新聞等語速較快、生詞較多的素材,就會加重聽解能力低的學習者的記憶負荷,從而難以發揮測試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診斷性測試 填充式聽寫 解碼理論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學院2014年校級教改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基于解碼理論的日語專業聽寫測試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99-01
一、研究目的
聽寫,或稱“聽抄”,被認為是語言輸入訓練的一種形式。在學習者熟練掌握了相應的語言知識的情況下,一般能夠順暢地進行聽寫。而當學習者沒有完全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聽寫出的文字就會支離破碎,讓人難以讀懂。我校在日語專業高年級開設了日語新聞聽力課,在以往的期末測試中,新聞聽寫題占比重較大。要研究聽寫測試這一診斷性測試的規律、摸索日語聽寫測試的形式、設計實施方案、規范評分標準,必須從了解他們的學習過程入手。
二、解碼理論對于聽解能力評價的作用
有的心理語言學家,如J.Carroll,把語言的聽辨稱為解碼。Mary Underwood(1989)認為聽力過程由以下三步組成:第一步,聲音被接受,進入sensory store,然后聽者根據自己的語言知識把聲音加工、整理成有意義的單位,即單詞或詞組。第二步,聽者將聽到的詞或詞組與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信息進行核對比較并解出其意思。第三步,聽者從聽到的話語中構建出意思以后,他會把信息儲存到長期記憶中以備后用。
日語是一種表音文字,假名可以用來表記所有的音節。日語同時也是一種混種語,包括了和語、漢語和外來語,因此書寫符號也包含了羅馬字、平假名、片假名和日語漢字。這與英語書寫符號的單一性不同。聽寫按形式分,一般包括全篇聽寫和填充式聽寫。本文旨在基于上述理論,以《日語聽力課堂》(第3輯)中的一則政治新聞的填充式聽寫為例,試圖對本校2012級日語專業的學習者進行課程前測試。為確定難度系數,測試前先利用筑波大學的學習項目系統對該則新聞的語法項目和詞匯項目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該語篇中涉及的語法項目(表1)中,初級占74%,中級占24%,高級僅占2%,而該語篇包含的詞匯(表2)中,初級占20%,中級占36%,高級占7%,超范圍的占36%,其中包括不常用漢字、數詞和不常用外來語,說明該語篇的難度系數偏大。
三、課程前診斷中的聽寫偏誤分析
學習者在上述內容的聽寫中出現的主要錯誤類型包括:
①表記不規范。如:“衆議院”寫成“眾議員”;“沖縄県”寫成“おきなわ県”、②遺漏助詞。③語音的聽辨錯誤。如:“制度”聽成“生徒”、“ていちゃく”(定著)聽成“ていしゃく”、“にんしき”(認識)聽成“にんしんき”、“かんりいいんかい”(管理委員會)聽成“かんりりんかい”、“ぜんかい”(前回)聽成“ぜかい”、“そうむしょう”(総務省)聽成“そむしょう”、“せいど”(制度)聽成“せいどう”、“ぜんゆうけんしゃ”(全有権者)聽成“全員有権者”等等。可見,在填充式聽寫中最為突出問題的是語音聽辨。日語中除元音和輔音音節外,還包括拗音、促音、撥音、長音等特殊音節,上述錯例中,既有漏聽音節的現象,也有音節聽辨錯誤的情況。這一結果表明,阻礙學習者聽寫能力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在語音的正確辨別方面。不能辨別語音,也就無法對接受的語音信息進行解碼,更談不上理解。
四、課程后總結診斷的模式
聽力測試通常限定了測試的時間,如果測試錄音采用新聞等語速較快、生詞較多的素材,就會加重聽解能力低的學習者的記憶負荷,從而難以發揮測試的積極意義。筆者試圖用童話、新聞、影視劇等三種不同語速、不同題材的素材考查學習者的聽解能力。測試前,用音頻分割合并軟件Mp3mate對測試錄音素材進行處理。測試時間共60分鐘,包括:①播放1遍1則童話,約為1分鐘左右;②朗讀4遍1則3分鐘左右的新聞,中間按意群每遍分別插入3秒、5秒、7秒的靜音時間,最后一遍不插入靜音;③播放4遍1則日劇片段,第一遍和第四遍播放該片段視頻畫面,第二遍和第三遍的音頻分別插入5秒和7秒的靜音。所有素材的播放時間約為26分10秒。插入靜音的目的一是為了給學習者充足的聽寫時間,二是為了降低考場焦慮對測試結果的影響。該次測試的平均分比2011級的同一科目同一科目的平均分61.95上浮了10分,驗證了該測試模式的效度。
五、總結
聽寫作為檢驗學習者語言知識掌握情況和聽解技能運用熟練度的一種綜合性的診斷測試,已廣泛運用在國家級的英語考試中,并確立了聽寫作為評估與教學手段。而縱觀日語專業,現行的四級、八級考試和國際日語水平測試均采用標準化的選擇題測試形式。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入手,在高年級階段的聽力課堂導入以聽寫為主的診斷性測試,能使學習者對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查漏補缺,使教師通過聽寫稿對不全面了解學習者個體的習得,有利于教學雙方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更好地開展今后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宋春菊.關于日語聽力課“聽抄”與“聽述”的思考[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