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摘要】信息技術課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和特點的學生,有利于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水平,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本文深入探討了信息技術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外活動 內容 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41-02
1.前言
課外活動是指由校外教育機關或者學校組織指導的,在課堂教學之外,為了實現教育方針要求、補充課堂教學的一種教育活動。信息技術課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和特點的學生,有利于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水平,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多樣,通常可分為社會實踐、組織讀書活動、課外活動小組、專題講座、社會調查、參觀、計算機操作技能競賽等活動。
2.全員性信息技術課外活動
全員性信息技術課外活動能夠吸引廣大的學生參與其中,強化參與意識能夠讓學生成為教學“主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他們思考。在這些活動中增進信息知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對于信息探究學習的充實和活躍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1開辦信息技術園地
將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個信息技術園地小組,每個小組定期出版一期信息技術園地內部刊物,刊物內容應該力求生動活潑,圍繞著教材與大綱來展開。內部刊物上可以刊登一些最新的計算機軟件、計算機技術,以及一些軟硬件動態,還可以刊登一些信息技術課程習題及解法。
2.2 計算機操作技能比賽
學校可以每年都開展1-2次全校性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比賽,比賽內容應該以提高學生基本功為前提,例如開展網頁制作與電子表格制作活動、PhotoShop處理圖像比賽、Word軟軟件比賽、打字輸入比賽等,競賽題目不宜過難,要照顧到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還可以用一些小獎品來獎勵學習進步較大的學生,分設各種不同的獎項(如杰出表現獎、最佳進步獎等),務必要讓學生能夠帶著較強的興趣來參與,在愉快、輕松的比賽環境中加強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的掌握。
2.3 課外參觀
為了能夠達到實際與理論相互聯系的效果,學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廣大學生到機關、工廠、企業去參觀,并請相關技術人員對該單位信息技術應用狀況進行詳細講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一些高等院校的網絡中心、校園網等,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眼界。這樣一來,大大增強了信息技術課外活動的現實性、趣味性,也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激發和推進,取得了較佳的效果。
2.4 舉辦信息技術知識展覽會
舉辦信息技術知識展覽會對于鞏固、復習學生已經學習過的信息技術知識極為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做好準備,自己動手來制作各種電子作品、繪制實驗操作流程圖、曬出動漫作品等,每位制作者還應該對自己產品的用法、性能、內容等進行講解。
3.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一種小集體的活動,也是信息技術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之一,由學生基于自己的自愿、愛好和興趣來組織成立的,可分為數學建模小組、文字處理小組、多媒體作品設計與制作小組、計算機維修小組等。小組成員最好為身體健康、有研究興趣、學習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可以利用小組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擴大他們知識面。課外興趣小組可基于興趣愛好來編組,也可以基于班級、年級來進行編組,每組人數控制在10人為宜,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小組活動。小組活動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動手去制作、動手去實驗,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出來。小組活動時,務必要確立學生為主體,優化學習方式。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的原則,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造更多自得、自動、自學的機會,來讓學生成為時間的主人和學習的主人。凡是可以不講的內容,教師盡量不講,讓學生自學;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的問題,教師就應該盡量放手讓學生來獨立探究。如果非要教師來講解的地方,教師應該要用最精要的語言、最少的時間來完成,最終達到提高信息技術課外活動效率的目的。例如,四川新華電腦學校計算機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成立于1987年,十幾年來,本著“立足基礎,面向全體,抓好普及,促進提高”的宗旨,堅持在初高中學生中開展計算機課外活動,在推廣與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培養特長學生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十多年來,共培養一百多名特長生,有數十人在各級信息學比賽中獲獎;十余名學生進入大學選擇計算機專業或相關專業進一步深造;活動小組成員所設計的輔助教學軟件曾獲全國中學生程序設計一等獎;多次獲省市信息學比賽初、高中團體二、三等獎;培養了一批具備良好信息技術素養、在各年級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中發揮積極帶頭作用的積極分子。
參考文獻:
[1]劉式輝,陳豪.運用信息技術 培養創新學習精神[J]. 人民教育. 2010,20(08):120-124.
[2]劉剛.從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化談教師角色的轉變[J]. 教育探索. 2010,18(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