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海
【摘要】《計算機網絡》課程中有大量的、繁瑣的知識點,讓學生掌握、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技能并形成系統穩固的知識結構體系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文中把認知學習中的遷移理論整合到計算機網絡中的教學中,通過相應教學方法來應用遷移理論,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 遷移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46-02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類本科專業培養計劃中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學生在接受相關知識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理解消化;但由于缺乏實踐環節,學生很難理解,教學目標較難達成。本文在課堂教學環境下闡述如何將課程中難于理解掌握的知識通過遷移理論來進行易化。
1.關于遷移
認知理論中認為學習活動中存在遷移現象。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根據時序、關系和影響可分為不同種類:正負遷移、順逆遷移、水平垂直遷移等。
2.設置合理的學習時序
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學習時序直接影響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學習時序的設置應最先在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中體現。時序設置應考慮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整體素質等客觀因素。
筆者在教學中的教材按照“五層結構”由低層到高層展開,但從認知角度,應從高層到低層的時序來授課。因為學生對網絡應用較熟悉,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同原有認知結構產生聯系、遷移。
筆者教授處于同層次兩個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1班是按從低層到高層的時序, 2班是按從高層到低層時序,現有實驗數據如表1對照:
表1 不同授課時序的學習效果對照
3.根據客觀環境遷移相關知識
知識需要與生活中事例進行遷移。如,面向連接和面向無連接時,可用打電話和發短信的例子來解釋兩種通信的機制:如下圖所示:
圖1 面向連接和面向無連接通信機制同打電話和發短信的模式遷移
在進行實例遷移應注意的原則:
?誗簡單性
?誗相關性
?誗趣味性
4.根據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遷移
在課程中間階段,要少用事例遷移,多用知識結構內部遷移,知識內部遷移的層次:
?誗正負遷移
正遷移是指能實現知識點之間的相互促進的遷移;負遷移是指導致知識點之間相互干擾的遷移。應多使用正遷移、避免負遷移。如IPv4協議中IP地址、子網IP和無類IP地址的遷移可促進這三種IP的認識,有利于后續掩碼的學習。應化解學習過程中負向干擾。
?誗順逆遷移
順向遷移是指用先習得知識去跟后習得知識進行遷移,先習得的知識可促進后習得知識。如可用先習得的子網中分組轉發流程進行遷移。逆向遷移是指用后習得知識對先習得的知識的促進。如可先介紹PPP協議中字符幀的封裝格式后再總結封裝成幀。在順逆遷移時,在教學中應以順向為主、逆向為輔。
?誗水平垂直遷移
水平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概括層次的知識之間的遷移。如可不同信道中的鏈路層進行對比,比較它們三個基本問題上的處理機制的異同。垂直遷移是指那些處于不同概括層次的知識之間的遷移,如掌握了IP地址中的子網劃分后,可要求學生設計子網IP地址分配。水平遷移適用于知識之間的轉化。垂直遷移適用于從理論知識策略向技能的轉化。
5.結語
計算機網絡教學中大量的、繁雜的知識點,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遷移來幫助學生架構一個完整的、穩固的知識結構體系,是教學中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通過認知規律和教學案例結合來闡述遷移的使用,希望能引起相關從業人員的探討,并藉此拋磚引玉,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計算機網絡》(第5版)謝希仁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鄒萍.認知學習理論對大學課堂教學的啟示.文化學刊.2010.1,1673-7725(2011)01-0029-04.
[4]R.M.加涅著.《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皮連生等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