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
本片小羅伯特·唐尼所飾演的漢克·帕爾默律師,是一位凡事利字當先、為了勝訴可以不擇手段的辯護律師。他熟悉法庭規則、精通辯護技巧,替不少“壞人”打贏了官司,這令負責公訴的檢察官們頭疼不已,也令他的辯護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盡管事業成功,漢克的家庭生活卻是一團糟:婚姻處于離婚的邊緣,作為父親他對女兒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他與自己的父親關系緊張,20多年從未返鄉省親,與兄弟更是幾乎沒有聯絡。
漢克的父親約瑟夫·帕爾默是一位剛正不阿、疾惡如仇、心懷寬憫、嚴于律己的老法官。他與子女相處常常就如同對案件當事人一般,教育、對話的口吻也如出一轍。而子女們甚至在成年之后,也不敢在父親面前有失儀態,諸如將腳隨意地架在桌上。凡此種種,一個嚴格自律,古板而苛刻的法官形象呼之欲出。
曾經是問題少年的漢克律師則無所顧忌:勝訴與利益,是他的工作目標,瀟灑與放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與自己的法官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可以說,影片所設定的父與子、法官與律師的身份切換,令我們看到了兩者鮮明的反差。
當約瑟夫被意外地卷入一起殺人案后,漢克為父親約瑟夫所涉案件的辯護過程,巧妙展現了法官職業與律師職業在思維方法、工作模式與個人信條等方面的對立與差異。比如,法官長期居中裁判,將自己置身于當事人之上,因此,當法官變成當事人時,自己反而不善于直面沖突。當約瑟夫初次到警局接受訊問時,他竟然完全不知道如何應對警方詢問。而隨后趕到意圖救父的律師漢克,顯然對此駕輕就熟,滴水不漏地回答完問題,帶父親回到家中。
一開始,約瑟夫并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漢克為自己代理案件,而是選擇了一位“菜鳥律師”,漢克也接受了這種安排。這么做或許有三層考慮:其一,父子隔閡未散,彼此缺乏信任。其二,看重聲名的法官約瑟夫擔心只求一勝的漢克律師會在辯護的過程中,損害自己享有的公正聲譽。其三,一般情況下,律師不宜擔任與自己有情感關系的當事人的律師,律師與當事人走得太近,有時會受到情感的影響,難以理智冷靜地處理案件,進而影響自己的辯護策略與辯護結果。
在英美法系,陪審團對案件的裁決結果影響極大。因為法律問題法官定,事實問題陪審團定。因此,當“菜鳥律師”挑選陪審團成員時,漢克所建議的策略很明顯:挑選那些有些神經質的人擔任陪審團成員。漢克之所以如此,是在為老父“兜底”——一旦證據對約瑟夫不利,或出現不可預料的情況,此類人易于接受律師所言的、看來并不合理的邏輯推斷,有利于被告脫罪。而太過正統的陪審員則會相反處事,拒絕采納不合常規的邏輯論證。
法官重聲譽,律師重結果,因此,隨著案件審理過程的深入,當與案情有關的證據不利于約瑟夫時,身為兒子的漢克親自擔任曾身為法官的父親的辯護人之后,父子在如何處理案件上還是出現了嚴重分歧。約瑟夫一直沒有向漢克透漏自己早已身患絕癥,并飽受化療所產生的煩躁、健忘等副作用之苦的事實(他甚至叫不出為自己服務了20年的值庭法警的名字)。盡管這一事實明顯會使案件走向有利于約瑟……
孰料,本可無罪開釋的約瑟夫在案件審理中逐步恢復了記憶,他沒有接受兒子的辯護建議,而是選擇以“自證其罪”的方式還原案件事實,承認自己受到被害人惡毒的言語挑釁,在憤怒和精神恍惚的雙重作用下駕車撞死了被害人,最終將自己送入大牢……
影片構思獨特,正是這種休戚相關的親情關系,使法官與律師這兩個被具象化的“職業人群”,通過合理的案情沖突與糾葛,在法庭上,從相互博弈最終走向握手言和。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