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漢君
近一段時間,國內金融領域非?;钴S。比如,股票市場A股在熬過七年的熊市后,迎來了由一系列政策利好改革紅利托起的“新牛市”,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帶動了金融產業的創新、創業熱潮。在此背景下,有關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成為國內各方面都非常關注的話題。
復雜的金融生態
從金融業本質特征、金融功能的實現以及近年來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等方面,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必須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本是題中應有之義。之所以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或是因為前幾年金融業出現自我服務、自我循環的傾向,突出表現在金融衍生品業務急劇膨脹,如2008年危機前的美國金融業;或是由于金融業沒有有效地滿足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如近些年中的我國金融業。
我國金融業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在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制度建設、金融市場建設、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就。如果從金融資產規模、外匯儲備規模等指標看,我國稱之為“金融大國”已不為過。但從金融服務能力、金融競爭能力等方面分析,則還遠遠稱不上一個“金融強國”。
我國的金融體系在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城鄉金融以及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等方面的發展很不平衡,并由此導致金融體系整體服務能力嚴重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老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科技金融、環境保護金融、民生消費金融等新興金融服務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新問題接踵而至。
從關心鈔票到關心股票
金融業有多項服務功能,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融資。金融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解決資金如何有效地進入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里去。而資金由富余者流向短缺者,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間接融資,即資金供給者通過商業銀行間接地流向資金需求者;二是直接融資,即資金供給者通過證券市場直接投給資金需求者。
如果說以前在發展傳統產業為主的階段,金融主要是間接金融即通過銀行提供的各項服務,那么在今后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經濟轉型時期,金融將主要通過證券市場發展直接金融。這種轉變如果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可以這么說,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以前人們主要關心鈔票,今后必須關心股票。
首先,在不同的融資領域,資金有不同的風險偏好特性。在間接融資領域,即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是風險厭惡型的,也就是說,其融資對象是穩健的、低風險的,所以,相對比較穩定的傳統產業領域是其主要的服務對象。而在直接融資領域的資金,則不同程度帶有一定的風險偏好,愿意冒一定的風險,以博取較高的利潤。在提供直接融資的證券市場上,存在大量的這樣的資金。
其次,在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無論是為經濟轉型提供動力的科技創新活動,還是運用科技成果發展的新興產業,相對來說都具有較大的風險。因此,支持科技創新、支持新興產業的融資服務,不能指望相對謹慎的商業銀行,而是要主要依靠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另外,孕育著大量創新成果的大眾創業活動、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動等,也帶有類似的特征,也需要證券市場的支持。
因此,在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進程中,區域金融發展的主要領域在于提供直接融資的證券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各類產業投資基金等等。當前,政府管理部門支持股票市場發展,投資者熱衷于參與股票市場投資,也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
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新板市場、“新三板”市場的迅猛發展,就是為了支持各種創業創新活動。上海證券交易所即將開設新興產業板,正是為了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等“四新”特征的產業活動。而且,如果支持股票市場發展的邏輯不變,股票市場的運行也將保持目前活躍上行的趨勢。總之,未來的金融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是重點發展領域。從更加寬泛的視野分析,證券市場將是未來進行產業融資、投資理財、風險管理的主要場所。
金融改革突破口:區域金融
我們認為,金融體系全局性、戰略性的改革和發展必須得到區域金融和微觀金融發展的支持,解決新老金融服務問題必須依靠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區域金融的發展。因此,區域金融將是我國未來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新的突破口,是實現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重要體現,而促進區域金融發展的主要途徑是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
區域金融發展貼近區域發展情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也直接體現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發展方向。從我國致力于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出發,從金融服務薄弱領域的現實出發,區域金融發展的主要內容包括產業金融、科技金融、市政金融、農村金融、消費金融和環保金融等。這其中,有些是現有金融服務提供不足或者不夠完善,從而需要增強的;有些則是新興的金融服務需求從而需要創新的。
產業金融
產業金融的發展主要是支持本區域內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這是最能體現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服務內容。金融支持制造業、服務業發展,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區域就業增長,從而提升區域經濟實力發揮直接的作用;而區域經濟實力增強反過來也進一步支持區域金融的發展。最終形成金融支持產業、產業支持金融、金融與產業發展共同繁榮區域經濟的良好局面。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是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發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創新性的安排。科技創新是經濟轉型和增長的引擎,金融則是引擎的燃料,二者結合起來就是經濟轉型發展的動力所在。
我國的科技金融實踐得到一定的發展,先后出現了科技貸款、科技擔保、科技銀行、科技保險、科技債券、創業板市場等科技金融工具,但這些都只是片段化的科技金融形式。人們并不一定能真正深刻理解科技金融的本質,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必然聯系或者內在作用機制。科技金融的內在機制是:(1)科技資源的資本化,并借助金融資本實現科技風險的分散和科技價值的發現;(2)金融資本的異質化,同質的金融資本通過嫁接科技資源而獲得某種特異性質,并因此而獲得高額回報。這是區域金融發展中最具活力的金融服務方面。
農村金融
伴隨經濟、金融體制改革,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也從未停止。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偏好的強烈驅使,農村金融改革始終沒有能擺脫計劃經濟時期,工業和城市傾斜發展戰略下,農村金融外生于農村經濟,改革的目標只是暫緩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經濟矛盾的被動局面。結果農村金融機構和政府之間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農村金融市場出現“逆向選擇”,農村金融機構非農化傾向和農村金融資源外流嚴重,農村金融功能被弱化。這一局面都需要未來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來加以扭轉并改善。
農村金融主要是針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加大對農村的金融服務支持。發展農村金融的關鍵在于使農村金融內生于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不斷使農村經濟從貨幣化到金融化,再到信用化,使信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農村金融成為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系統在結構上是由資金的流出和流入方、連接二者的農村金融中介機構和農村金融市場,以及對其進行管理的中央銀行和其他農村金融監管機構及其運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構成的,不僅可以通過融通資金、傳遞信息、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提高農村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還通過大數定律、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套期保值來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風險,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或消費效率,與其他經濟、金融系統具有平等交換關系的系統。
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是為各階層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消費金融在提高消費者生活水平、支持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金融服務方式目前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均已得到廣泛使用。在發達國家,消費金融主要面向有穩定收入的中低端個人客戶。
無論從金融產品創新還是擴大內需角度看,發展消費金融都具有積極意義。在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適時地出臺相關法規制度是適應客觀經濟形勢的趨勢和需要的。從金融產品創新看,個人信貸業務是傳統銀行難以全面惠及的領域,建立專業化的個人消費金融系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居民個體。消費金融公司由于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等獨特優勢,廣受不同消費群體歡迎。
總體來說,采取試點的方法實踐我國的個人消費貸款模式是一項重要的舉措,也是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服務和創新金融產品的需要,對于啟動內需也至少存在著預期上的積極作用,是應該肯定的。不過,我國匱乏的金融信用體系、謹慎的居民消費習慣以及尚不夠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決定了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壯大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和過程。
環保金融
環保金融是指與環境保護項目相關的金融服務,如節能減排項目融資、碳金融等。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相關項目的一大特點是資金投入集中、規模巨大,而產出相對來說是長時期的,這一特征決定了環境保護項目非常需要金融支持。
目前比較創新的運作模式是將節能減排融資與碳金融結合,以清潔發展機制(CDM)項下的碳核定減排收入(CERS)作為貸款還款來源之一,為尋求融資支持的節能減排企業提供新的選擇。金融機構的參與使得碳市場的容量擴大,流動性加強,市場也愈發透明;而一個邁向成熟的市場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的企業、金融機構甚至私人投資者參與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碳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的同時,被稱為“碳資產”的減排項目正成為對沖基金、私募基金追逐的熱點。投資者往往以私募股權的方式在早期即介入各種減排項目,甘冒高風險的代價期待高額回報。碳交易市場的活躍有利于環保項目的融資,從而有利于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我們認為,我國未來金融改革紅利主要體現在區域金融發展上。區域金融改革的規模、覆蓋范圍以及突破性,將成為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通過具有很強針對性的區域金融改革,將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區域金融改革正在實踐“改革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區域金融改革將成為下一輪改革的先鋒。
“區域”與“全局”如何協調
一般認為,金融發展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因而在討論區域金融發展時,都會覺得局部區域可能會非常艱難或者無所作用。誠然,有些問題的全局性很強,如利率市場化,其相應的改革就必須強調以整體推進為主,局部改革可能會因為區域之間的套利而導致金融秩序的混亂。但更多的金融改革和發展可以局部推進的,如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等。因此,從目前情況分析,一方面,發展區域金融要與宏觀層面相關改革協調,需要宏觀層面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區域金融發展要充分重視市場機制建設、重視發揮民營資本的作用,并且也同樣要加強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
加快金融領域的對內開放步伐
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金融發展同時也是金融領域對內開放的過程。當我們的最重要的大型商業銀行也允許外國資本投資經營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再對自己國內的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施加過多的限制。因此,金融監管部門應審時度勢,進一步放松金融市場準入管制,尤其是對民營資本的管制。允許各地民間資本設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服務機構,允許更多的金融服務產品創新,為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創造更為寬松的、有利的市場環境。事實上,區域金融發展往上看需要宏觀管理層放松市場準入限制,往下看則需要民營資本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民營資本的重要作用。
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區域金融發展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參與,在金融機構創設和運營、金融市場建設、金融服務推廣、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都應強調和遵循市場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唯其如此,為實體經濟服務、提高金融服務能力、提升金融市場競爭力,才會取得顯著的成效。
加強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
毫無疑問,金融市場對內開放、區域金融發展中強調市場機制作用,都不能忽視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事實上,對內開放、市場機制與風險防范并不矛盾,恰恰相反,有序的對內開放、規范的市場機制是特別重視金融風險防范的,市場化經營無一不是與市場風險的防范同步進行的。
當前,股票市場交易非常活躍,股票價格上行較快,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從而有利于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融資行為,為實現證券市場更加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目標,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但同時也積聚了較大的市場風險。面對這樣的市場前景,防范和控制風險顯得更加重要。投資者應牢固樹立投資理念,應具有通過股票市場投資于實體經濟,從而享受實體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所帶來的收益,而不是只熱衷于追求短期的股票價差利益。同時,監管部門當然要保持合理的監管節奏、一定的監管力度,促使股票市場朝著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目標穩步發展。否則,如果股票市場泡沫過度,造成市場劇烈波動,甚至釀成系統性風險,則只會斷送這一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區域金融發展更需要突破性改革,而突破性改革需要頂層設計的推進。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區域性金融改革試驗區其改革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解決頂層設計的背景下,體制機制創新才能順利推進,金融改革的效用將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才能釋放制度改革紅利,讓金融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