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蕊
摘 要:本論文針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設計一個好的活動,從實際課堂教學中學員及教員兩者存在的問題,學員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有效設計學生活動應不我的幾個關鍵等方面進行了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學員活動;設計關鍵
作為一名教員,其核心工作是進行有效課堂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認識到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非常落后,對學員能力的發展形成一定的阻礙。因此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就應該統一到“以學員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上來,就需要為學員創建 “自我經驗”的實踐環境,賦予他們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學習過程,使其在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上得到共鳴。但究竟什么樣的活動對于學員知識的學習及向內在的轉化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如何更好地設計課堂教學中的學員活動呢?
1 課堂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
縱觀當前課堂教學的情況,面臨的實際問題主要以下兩點:
1.學員面臨的問題。學員基礎參差不齊,普遍較差。所以相當一部分學員感覺學的苦學的累,課上聽的懂,課下不會做,知識與實際實例之間的連接能力欠缺,而課堂的學習效率比較低,課后學習時間少,學習過程比較被動,學員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缺乏想象力,學習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
2.教員面臨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員教學觀念保守,教學方式還是比較因循守舊,“填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仍然明顯;有些教員課堂教學雖然也在積極的創新,但是缺乏長久性和持續性,缺少長遠的構思和規劃;有些教員在教學活動中能充分的凸顯學員的主體地位,但基于自身能力素質的局限,對于學員在自主活動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隨機問題缺乏組織能力、應變能力、輔導能力及引導能力,從而不能使學員所學知識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
2 學員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現代教學論也鮮明地提出“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主張,認為“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為實現學員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學員活動的設計勢在必行。
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的實現一定要通過主體的活動。人只有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才會呈現其素質,才能發展其素質。
2.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還是情感、態度、價值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學生主體自覺參與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唯有活動,才是提供學生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手段;唯有活動,才能實現多種潛在發展可能性向現實發展確定性的變化,而形成人的內在的素質。因此人的發展,是根本的是主體性的發展。
3.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機制,也就是說,人的主體性是活動中生成、活動中賦予,并在活動中發展的。為此,教育教學的關鍵就是要創造出學生的真實活動,精心設計出有利于主體發展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意義與自我的雙向建構,最終實現素質的發展。
3 課堂教學中有效設計學生活動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設計一個好的學員活動呢?筆者認為,對于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學員活動來說,應該是每一個學員都能參與的,充分體現學員的主體地位,能為學員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能為學員獲得更多的知識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能使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應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
1.活動的內容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規定和要求。所設計的每個活動的目標首先應是一堂課教學總目標的分解目標,要使各個活動的目標之和大于或等于總目標。活動目標要與教材、要與學生和諧貼切,不能偏離主體。
2.教員要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在活動中教員不僅是組織者,更是領導者,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要在設計的活動針對學員隨機出現的問題因勢利導。
3.活動的形式力求多樣化。多樣化的學員活動,更能使學員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而不是去小心揣度“教師期望我說什么”和“標準答案是什么”,更能使學員的特長發揮出來,更能激發學員的興趣和愛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4.努力開發對物理教學中學員活動有效性的評價手段與方式。評價能判斷目標是否達成,以及達成的程度的重要手段。單獨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的評價方式顯然是不足的,并且對于學員在活動中獲得的情感價值這一方面也很難進行量化,因此,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不僅僅將評價界定在課堂之內,同時學員課堂之外的學習所得也應該納入其中(如:活動量化表、觀察課堂表現、實驗報告、隨堂筆記、測評成績、網上交流、成長記錄等)。
參考文獻
[1]肖華鵬:《談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7年12期
[2]王林華 :《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科研,2010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