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新聞宣傳工作作為引領社會正確風尚的一重要途徑,在傳播社會正能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當下新聞宣傳工作,我認為新聞宣傳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新聞戰線改作風應當努力做到“真、實、精”
在改進文風工作時,習主席曾強調新聞工作要在短、實、新三個方面下功夫。當前,新聞工作中“長”、“虛”、“套”等現象仍時有發生。提煉不足、總結不夠的“文字垃圾”和“注水文章”太常見,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文風。不良文風存在,既因為深入實際、求真務實的精神不夠,也反映出部分新聞工作者理論素養不高、思想認識不到位,以至于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習慣于憑空臆想,紙上談兵。
文風不正的問題,根子在于作風。新聞工作者要做到短、實、新,就必須扎扎實實改作風,深入實際、深入社會、深入群眾,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一是端正思想認識,力求真。理論的正確性與堅定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基礎和前提。歷史和經驗反復驗證,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聞工作至關重要。思想認識到位了,政治立場才能堅定,新聞事業才能避免出偏差、走彎路,才能營造出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成為社會正能量的“代言人”,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遵循。二是深入采訪調查,力求實。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求實”既是新聞工作的一項“鐵律”,也是新聞工作者賴以生存的基礎。離開了求真務實,新聞就失去了其真實性,新聞工作者也就丟掉了“飯碗”。因此,新聞工作者要積極倡導“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良好風尚,努力培養“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和勇氣,有什么思路,只要到群眾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再作一番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就能把很好的稿子寫出來。三是不斷加強學習,力求精。業務水平不精,稿件質量難以提升,也會導致文風不正的問題。新聞工作者應當努力做到“三勤”。勤學習。注意培養理論興趣,學會研究理論問題,對社會風氣和政策導向要摸清吃透;學會運用群眾語言、個性化語言,講通俗易懂的話,說實在、實用的事,寫言簡意賅的文章,以廣大群眾愿意看、看得懂、愿意聽、聽得進為標準。勤思考。抽出時間、撲下身子到群眾中去,將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裝在心上,在撰稿時,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勤調查采訪。從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工作需要出發,深入社會,多動腦子思維,多用數據說話,唯如此,“短、實、新”的好文風才會在業內蔚然成風。
2 新聞媒體宣傳典型應提高審美能力
宣傳典型,是教育引導人們的榜樣,其號召力、說服力源于自身蘊含的內在的美。新聞媒體宣傳典型,用典型引領社會風尚,實際上就是利用這種內在之美去引起人們心理上的共鳴,激發社會學習趕超的熱情。因此,新聞媒體宣傳典型應具備較高的審美因素。
當前,在各條戰線上宣傳的典型,絕大多數是具備樸質無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美好品質的成功典型。但也有少數不符合群眾的現實審美需求,沒有說服力、生命力。不但損害了典型的自身完美,也沒有起到激勵官兵的作用。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新聞媒體必須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一是提高挖掘典型“時代美”能力。時代美,就是指典型能緊跟時代步伐,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換句話說,就是能夠代表和概括時代的主流。時代美是典型的活力之源,也是對新聞媒體正確宣傳典型的最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宣傳典型同樣必須具備超前意識,主動適應正在變化的客觀環境,著眼于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樣才能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及時發現、培養有創新意識的典型。否則,思想觀念僵化,做法因循守舊,典型就必然落后于形勢、落后于大多數群眾的思想意識,難以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從而失去存在的價值。二是提高捕捉典型“大眾美”能力。大眾美,即是平凡之美。其實質是樸實無華的親切感和群眾化。典型并非說其人其事一定轟轟烈烈,主要看其精神是否能引起群眾的共鳴和呼喚。新聞媒體宣傳典型,有驚天動地之才,能夠完成急難險重任務者固然可貴。但出身平凡,從事平常工作的人同樣能夠創造出色的業績。如果善于宣傳這種“大眾化”的典型,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激勵效果。三是提高保持典型“自然美”能力。保持典型的“自然美”,就是指新聞媒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典型不是“一好百好”、 “一俊遮百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客觀公正地確定典型、辯證真實地宣傳塑造典型,才能展示給人們一個活生生的現實中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往往存在不可學性,為人們所疏遠,原因固然有多種。但新聞媒體不注意保持典型的自然性,使其“失真”,是最直接、最嚴重的。比如,把典型的任勞任怨夸大為沒有七情六欲;把為工作一時的廢寢忘食描寫成不食人間煙火;把偶爾帶病工作塑造成長期患病等等。似乎不這樣宣傳就不足以反映出“舍己為人”和“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境界。但實際上這是對典型的一種曲解,給典型宣傳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3 新聞媒體宣傳應杜絕“嘩眾取寵”
當下,新聞媒體廣泛興起,眾多新聞熱點報道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大眾傳播媒介中作為新聞信息的第一見證者和發布者,更應尊重事實傳播社會正能量。然而,許多新聞者卻為了博人眼球攫取利益而不顧當事人的利益和社會公眾的需要而進行報道。新聞報道,作為一種輿論的價值導向,應該本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傳播正能量,然而,部分“嘩眾取寵”的假象新聞,卻社會上也造成了許多不良的負面影響。
如《內華達牧場主武力抗爭“圈地”,美民眾用槍逼退政府》一文的引入,正值國內拆遷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經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的大肆傳播,給國內民眾應對強拆的思想造成嚴重的沖擊。文中大量使用了“武裝對峙”、“用槍逼退”、“主權公民”等字眼,引發一些讀者思想的騷動。有些不負責任的網絡媒體,還特意將一些過激評論置頂,吸引網民“點贊”取寵,鼓動民眾暴力倒逼政府,造成了嚴重的潛在性危害。而后續報道卻逐漸披露,事件的真實情況是牧場主非法放牧20年,拖欠管理費和罰款上百萬美元,所采取的暴力對抗被民主黨資深參議員定性為“國內恐怖分子”行為。諸如此類斷章取義、片面取舍的新聞在我們生活中枚不勝舉,又比如前期網絡新聞中“軍訓事件”“店主砍城管”等等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眾多負面影響。
許多新聞“新穎”的標題和內容主旨嚴重不符,寫新聞者也許并無惡意,但正是在飛短流長、跟帖熱議中,不知不覺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制造了“拍磚”的借口。許多網民對新聞本身的事實并無過多關注,而對只言片語中“獵奇”語句況為留心,稍有不意便成為發泄心中不滿的載體,惑亂人心。
新聞的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即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總和,其主要特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傳播正能量,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當然不是獵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感官刺激。《論語》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馬克思也曾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面對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媒體亦然,面對新的傳播形態爆發性增長的挑戰,我們只有在堅守良好操守的同時,積極改革創新才是出路,萬不能因賺取熱點、吸引觀眾或是表現業績而背信取利,如果因蠅頭小利或是急功近利而失去新聞應有的德行,新聞道路將會越走越窄。因此,筆者呼吁新聞工作者,請牢記文人之德,慎重筆下之墨,做一名堅持真理、崇尚正義、實事求是的清風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