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王凱暉?秦瑞金?王亞君
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內容,都是是基于其所研究的產品本身與產品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融合性問題的研究和設計。
1.建筑藝術和工業設計在審美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首先,兩者都從功能上出發,都肯定了功能在各自領域的重要性,同時藝術的介入對自身的發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建筑藝術強調空間的運用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工業設計同樣強調自身外形的美觀以及和使用者的和諧關系,并且工業設計逐步認識到產品設計的好壞對于其周圍環境同樣產生重要的影響。
再次,工業設計在設計中物質材料的選用比建筑藝術的材料選用更加廣泛,新技術、新型材料的不斷運用也不斷推動著工業設計發展并設計出更符合、更能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產品。
第四,工業設計在設計產品時同樣會受到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也同樣會代表設計者自己思想并反映社會的客觀現實情況。
2 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審美的根本性區別
工業設計提倡的是多元化的審美觀,是要從產品的整體上去把握和規劃,要從消費者的社會價值觀上進行探索,從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和需求出發,倡導新的生活方式,提供能讓消費者身、心愉悅,使用方便、可靠的優質產品。它有美學、藝術的成分,但絕不是藝術。而建筑設計是從功能、美學、經濟、等出發,將設計與人與環境與社會結合,通過藝術手法表現出來。
產品設計師需要好的知識素養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建筑設計師需要從技術與藝術中把握最佳的結合。
3 中國古代建筑對我國現代工業設計的啟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工業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建筑的發展有著其生命的印記,是一個時代人們審美觀的物化。
中國古代建筑對于我國工業設計的啟示有五個方面:
(1) 功能性:古代建筑設計啟示現代工業設計的功能:包括有物理功能——性能、構造、精度和可靠性等;生理功能——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等;心理功能——造型、色彩、肌理和裝飾諸要素予人愉悅感等;社會功能——象征或顯示個人的價值、興趣、愛好或社會地位等。以故宮為例,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房屋8700余間,宮殿宏麗繁多、形式不同、功能各異,不僅體現出皇權的形象,更滿足了政治活動和宮廷生活的需要。故宮的設計施工無論從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規劃方面都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2) 審美性:工業設計必須通過其美觀的外在形式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現實中絕大多數設計都是滿足大眾需要的物品,因而審美不是設計師個人主觀的審美,只有具備大眾普遍性的審美情調才能實現其審美性。審美,往往通過新穎性和簡潔性來體現,而不是依靠過多的裝飾才成為美的東西,它必須是滿足功能基礎上的美好的形體本身。比如中國古建筑屋頂從構造來看,體型碩大,但前后、左右屋面成曲面形,屋檐的兩端高于中間,垂脊前端翻卷,屋檐形成一條曲線,因此就古建筑屋頂線形而言是優美的,它使建筑具有輕巧、靈動的美感。古代匠師在這種反宇飛檐的屋頂之上,出于功能和技術的需要,增加了許多構件,屋脊、吻獸、寶頂、屋檐、墻檐等各部分經過美化處理為屋頂的裝飾錦上添花。
(3) 經濟性:設計師必須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研究材料的選擇和構造的簡單化,減少不必要的勞動,以及增長產品使用壽命,使之便于運輸、維修和回收等,盡量降低企業的生產費用和用戶的使用費用,做到價廉物美,這樣才能既為用戶帶來實惠,最終也為企業創造效益。經濟實用的住宅型風格。主要體現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會館、商店等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建筑。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活密切結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內向,造型簡樸,裝修精致。
(4) 創造性:建筑設計與工業設計的內涵就是創造。尤其在現代高科技、快節奏的市場經濟社會,更新換代的周期日益縮短,創新和改進產品都必須突出獨創性。設計如果沒有任何新意,就很容易被進步著的社會所淘汰,因而設計必須是創造出更新更便利的功能,或是喚起新鮮造型感覺的新的設計。
中國古代建筑史上一大創造性的發明就是斗拱,周代初期在世界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斗拱就已經誕生,從起初階段用于分擔梁頭、枋頭、外檐出挑的重量,分散節點的重力到后來向藝術審美方面邀人青眼。
(5) 適應性:產品是供特定的使用者在特定的使用環境使用的,因而設計不能不考慮與人的關系、與時間的關系、與地點的關系。比如冰箱如果不適應各種食品存放就失去了意義;另外還得考慮產品與社會的關系,因為社會傳統中存在著某些忌諱形態的緣故,例如仿“納粹”標志的產品造型是應該被禁止的。所以,產品必須適應這些由人、物、時間、地點和社會諸因素構成的使用環境的要求,否則,它就不能生存下去。除此以外,設計還應該是易于認知、理解和使用的設計,并且在環境保護、社會倫理、專利保護、安全性和標準化諸方面,也必須符合相應的要求。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于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筑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
傳統建筑之所以能激發今人的審美情感,是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使人們聯想到當時的生活形態、時代背景和文化精神,從而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愉悅身心,最終進入一種“悅志悅神”的審美狀態。,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特點在現代工業設計中的傳承與利用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