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俊業
摘 要:本研究通過梳理發達國家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歷史,從三種情況給金融消費者界定了明確的法律概念;并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金融消費者與一般消費者的不同;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例,論述了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必要性,如果忽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最終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混亂。
關鍵詞:金融;金融消費者;次級貸款;金融消費者保護
金融,指的是一種價值的流通。金融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是不同時間點、不同地區的價值在同一個市場中交換,金融是一種交易活動。西方定義,指資本市場的運營,資產的供給與定價(《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字典》)。從傳統的觀念來看,我們通常把生活消費理解為發展和延續人類本身必需的基本消費,比如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需求。
1 金融消費者的概念
關于金融消費者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沒有相關法律明確金融消費者的概念,大多以判例法國家為代表。在金融交易過程中往往通過注意義務以及合同法律制度對金融消費進行保護,典型的代表國家有新加坡。二是以金融產品的提供方以及另一相對方作為界定的,典型的代表國家是美國。美國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規定,金融消費者是指為個人、家庭成員或家務目的而從金融機構得到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個人。三是從資訊弱勢等特性進行定義的,以日本等國為代表,關于金融消費者有了明確的法律概念。金融消費者是指,“不具備金融專業知識,在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為金融需要購買、使用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的主體”。該法保護的對象為資訊弱勢之一方當事人,即在金融商品交易之際,相對于金融機構的專業知識,一般無論是自然人或法人,基本上屬于資訊弱勢一方當事人。
我國在金融消費者定義問題上,處于多頭監管和分業監管的狀態,對何為金融消費行為也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銀監會把購買銀行產品、接受銀行服務的消費者就看作金融服務消費者,同時在金融交易活動中經常使用;保監會卻只是把投保者視為保險消費者;證券行業中沒有使用金融消費者這一概念,證監部門認為證券投資者具有投資性質,應該使用金融消費者的概念。總之,人們總是按照金融業領域的不同來對參與金融交易活動的消費者給出不同的定義。例如存款人、借款人、投保人、投資人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消費者的概念開始被廣泛地使用在金融活動中,但它始終沒有成為一個法律概念,同時沒有法定的內涵,所涵蓋的范圍也不明確。但國內的大多學者認為,有必要將“金融消費者”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正式提出,并在法律中專門規定,構建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體系。
2 金融消費者與一般消費者的區別
學者一般認為,金融消費者可以看做是消費者在金融領域的一個延生和專業化。金融消費者與一般的消費者是一種主從邏輯關系,但我們認為,應該是立足于金融業來認識金融消費者。金融消費者作為金融活動的重要一員,在金融活動中當面對實力強大的金融機構,面對復雜的金融產品,以及消費內容的投資性,金融消費者在金融交易過程中必然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
首先,金融經營者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在當今世界各國,金融行業的壟斷性相對較強。金融消費者對其依賴程度高于其他一般企業。我國法律規定,對設立商業銀行從注冊資本、高級管理人員、組織機構和制度、基本設施等方面都做了最嚴格的明文規定,同時規定還必須符合其他審慎性條件。有關金融服務提供的有限性與大眾及社會對金融消費需求的廣泛性之間的矛盾,使得金融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中總是處于不利地位。這樣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就會利用其主動權提出不利于金融消費者的限制性交易條件。金融消費與一般消費的一大區別,最明顯的就是金融消費對專業信息的依賴性。其次,金融商品種類的復雜性。金融商品屬于商品的一種,其包括了股票、債券、基金、銀行存款、財產及人身保險、信托、集合投資計劃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商品等。金融消費者所消費產品和服務大多是無形產品,與一般有形商品消費者相比,其面臨更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特別是現在科技進步金融創新加速,與此同時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一方面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卻面對復雜的金融產品帶來的風險。金融消費者,其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對產品進行辨別。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對侵權事實加以認定,侵權證據不便收集,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再次,金融消費者與一般消費者的消費對象不同。消費標準不同,金融消費者購買的多為無形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或服務本身是無形,然而其卻與風險直接掛鉤。一般的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可能使消費者的人身受到傷害,金融消費者所遭受卻是財產的直接損失。消費內容的不同,金融消費內容包括證券、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等。金融消費的內容可以看做是信息的綜合。金融交易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準確、專業、及時的信息。如果沒有高度專業的知識和信息,一般的消費者沒有識別金融產品風險高低的能力。
3 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必要性
金融創新不斷推進,種類繁多的金融產品開始步入金融市場。 金融消費的形式已從單一的銀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財、融資、投資等一體化交易延伸,消費者與金融機構聯系日趨緊密。與此同時,金融創新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經營者的金融創新應“滿足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充分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利益”。與一般的商品相比金融商品和服務具無形性、風險性、專業性、壟斷性等特性,金融消費者在金融交易過程中的劣勢地位。從追求公平正義和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目的出發,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得到傾斜保護。
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在起步、相關法制建設、專業機構等很多方面都比較落后。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范圍內都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就是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力度必須不斷加強。以美國次級貸款為例,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必要性。次級貸款又稱次級按揭,指那些放貸給信用品級較低、收入較低和不能從正常渠道借貸的借貸人的貸款。次級貸款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對于放貸機構而言,高于普通的貸款利率是其愿意提供貸款的原因,同時還可以大幅的上調浮動利率從而實現放貸機構利益的最大化。對信用低的借款人來說,本身不具備申請優惠貸款的條件,就只能在次級貸款市場上尋求幫助了。次級貸款市場上房貸機構追求的是高回報率,借貸人希望得到的是門檻較低的貸款便利,雙方各取所需支撐著次級貸款市場的發展。在此條件下次級貸款的違約率持續攀升,信用風險潛在的問題也都如山洪般暴發出來。借貸人無力償還、房地產市場陷入萎靡、放貸機構破產以及金融市場受創。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形成的過程中,金融投資者遭受了最嚴重的打擊。
放貸機構對金融消費者濫用信用,使得整個金融市場潛在巨大信用風險。在次級貸款市場上,次級貸款的無度發放早已超出了金融消費者的償還能力,銀行為避免金融風險帶來的利益損害,銀行開始通過有效的金融創新手段,將次級貸款危機的風險轉嫁給一些不知情的投資者。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在次級貸款市場發展的初期,銀行通過財務工程的技術評估風險利率等合并貸款制作出債券,經過加工包裝之后以債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場上出售給投資者,用這樣的手段達到轉嫁金融風險的目的。
可見,金融機構在交易的過程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肯定要不斷通過金融創新來降低自己的風險。同時金融市場上產生的風險也必須有人來承擔,處于被動弱勢一方的消費者鑒于自身無法自我規避風險,就只能成為承受風險轉嫁的對象。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創新,金融創新與消費者的利益一定程度有著沖突,尋求兩者的之間的平衡點就變得勢在必行了。
通過對美國次級貸款的案例分析,我們深刻地了解到加大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有著諸多益處:有利于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有利于保障金融市場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實現市場的良性競爭;有利于促進一國經濟的繁榮發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對金融市場秩序有著很好維護作用,而且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的設立還有很多積極的現實意義。美國次貸危機以事實說明必須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這也是維護金融穩定,消除金融風險隱患的重要保障。美國次貸危機向我們揭示了,片面追求金融機構自身的利益,忽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最終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混亂。
參考文獻
[1]常健,管斌,饒常林.金融法學專論[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2000.
[2]余少祥.社會弱勢群體保護的法理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3]李國慶.美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改革[J].金融時報.2010.
[4]劉曉星,楊悅.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8.
[5]楊悅.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國際經驗與制度借鑒[J].現代管理科學,2010.
[6][美]亞歷山大.新功能主義及其后[J].彭牧等譯.譯林出版社,2003.
[7]蔡瑞琪.美國信用消費者保護體系簡介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企業經濟,2005.
[8]劉貴生,孫天琦,張曉東.美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經驗教訓[J].金融研究,2010.
[9]宋曉燕.論美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聯邦化及其改革[J].河北法學,2009.
[10]葉建勛.國際金融消費者保護立法及其借鑒[J].中國金融,2012.
[11]李雪靜.基于法學視角淺析金融消費者概念[J].金融與法,2012.
[12]謝松松.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問題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12.
[13]董安生,樸淑京.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若干問題研究[J].商業時代,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