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漪捷
摘 要:約翰·穆勒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其著作《論自由》中,穆勒強調了思想、言論自由與個性自由發展的重要性,集中表述了自己的自由主義思想。同時,穆勒又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叛逆者,其功利思想與對工人階級的同情將其自由主義理論導入了社會自由主義的范疇。在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發展中,穆勒自由主義被打入冷宮,但對其自由思想的學習在當今中國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約翰·穆勒;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社會自由主義
基金項目:華東理工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項目
編號 WS1325003
1 引言
約翰·穆勒是十九世紀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的代表,他的著作《論自由》更是被譽為自由主義的集大成之作。在《論自由》一書中,穆勒以公民自由為論題,從功利主義的道德基礎出發,強調了思想、言論自由、個性發展自由這些公民的自由權利對個人,乃至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自由主義思想做出了辯護,激勵了無數的青年自由主義者。
改革開放后中國自由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約翰·穆勒的自由學說逐漸被世人所遺忘。然而,本文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中國,穆勒的自由主義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所提出的思想、言論自由,以及個性自由與獨創性的概念仍是國家、社會進步的首要推動力。在今天的中國,我們仍然應該繼續學習約翰·穆勒的自由主義思想。
2 約翰·穆勒自由主義及其局限性
2.1 約翰·穆勒的自由主義
在《論自由》的導論部分,約翰·穆勒開宗明義,明確指出他所要論述的對象是“公民自由或社會自由,即社會可以合法地施加于個人的權力之性質和界限。”[1: 6]
緊接著,他提出暴政并不僅僅存在于獨夫或寡頭統治,民主共和國中也有可能出現暴政,即“多數人暴虐”,或“主導輿論和好惡感的暴政”[1: 8-9],因此即使是在人民自治的民主社會,找出社會對個人獨立性合法干涉的限度,并維護它免受侵蝕,也是十分必要的。
2.1.1 思想及言論自由
穆勒認為,國家或公眾對思想及言論自由的壓迫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這種權利本身是不正當的。他堅持相信,分歧不是一種惡,而是一種善,并從四個方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假設被壓制的意見是正確的,那么對該意見的壓制就是對自身絕對正確性的一種冒認,這不僅是對貢獻真理者的戕害,更是對全體人類的掠奪。
第二,假設公認的意見都是正確的,自由討論仍然十分必要,因為不接受討論的真理只是又一個迷信,沒有堅實的基礎,也無利于培養人類的智力和判斷力。
第三,不僅如此,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下,不僅真理的依據,連真理本身的意義都會很快被遺忘,只有在最廣泛、最有力的討論中,人類才能真正理解一切重要的真理。
第四,通常情況下,兩種相互沖突的意見各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因為在人類心智方面,“片面性永遠是規律,多面性則是例外”[1: 44]。此時自由討論的意義在于謀求調和,完善真理,減少其片面性。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不同意見的存在都是有益而無害的,思想及言論自由是絕對必要的。
2.1.2 個性的自由發展
出于相同的原因,在不涉及他人的情況下,人的個性應該得到自由發展。不僅如此,穆勒進一步提出,“個性發展正是個人進步和社會進步的首要因素”[1: 53],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發展個性有助于鍛煉自己的能力。因為“人類的官能如洞察力、判斷力、辨別感、智力活動,甚至道德取舍等,都只有在進行選擇時才能得到運用”[1: 55],而智力和道德能力也和肌肉一樣,用進廢退。盲從者不做出選擇,除卻迎合習俗外別無自己的意向,相當于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第二,個性發展的人對尚未發展的公眾有益。首先,公眾可以從個性發展者身上學到“創新的做法、更開明的行為和更好的趣味”。因為首創性是人類事物中的重要因素。其次,鼓勵個性自由發展的環境有助于天才的成長,而天才的成長又是打破“集體平庸化的必要力量”[1: 60-61]。
第三,個性的自由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穆勒指出,“進步的唯一可靠源泉乃是自由”,因為在自由的空氣中,“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獨立的進步中心”[1: 65]。相反,在習俗的專制下,個人渺小無力,喪失了創新力、首創性以及進步的可能性。
個性的自由發展在個人進步和社會進步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1.3 社會對個人行為干涉的限度
那么個人自由與社會干涉的界限應該是什么呢?在《論自由》的導論部分,穆勒提出 “若要違反文明社會中的某一成員之自由意志,干涉其行為,唯一的目的只能是防止其危害他人”。在第四章,穆勒給出了他對于傷害的定義,即“侵害某種受到法律或默喻保護的權利或利益”。此時,如果社會這種傷害行為的干涉符合公共福利,社會就有正當權利通過法律或輿論手段對其進行懲罰。
然而,觸犯他人權利與個人行為缺乏自慎和尊嚴分屬完全不同的范疇。某些行為并未傷害他人權利,只是有害于他自己的道德或生活,那么社會就無權干涉這種行為,最多只能對其勸說,或干脆置之不理,“避免與他合群,并警告他人也這樣做”。除此之外,個人行為即使招致旁人不喜,“社會也應該為了人類自由這一更大利益的緣故而忍受它,”因為“整個人類最普遍的自然傾向之一,就是擴展所謂道德督查的界限不到侵及最無異議的個人合法自由不止。” 因此,為保證個人自由,社會對個人行為干涉的界限必須停留在僅關涉社會的那部分行為上。
2.2 穆勒自由主義的局限性
2.2.1 穆勒的功利主義
穆勒自由主義是建立在其功利主義思想的基礎之上的。在《論自由》的導論部分,穆勒就明確表示,“凡是可以從抽象權利的概念中引申出來有利于我觀點的論據,我都一概棄置未用。在一切道德問題上,我最后總是訴諸功利的。”可見對穆勒而言,思想、言論自由與個性的自由發展之所以重要,完全是因為尊重公民的這些個人權利有助于增加公共福利。那么,穆勒的功利主義主張能否為其自由主義思想提供堅實的道德基礎呢?
另一方面,穆勒所主張的“最廣泛意義上的功利主義”意圖對邊沁功利主義做出修正,就結果而言卻似乎與舊有理論背道而馳,反而進一步削弱了個人自由權利的優先性。在《功利主義》中,穆勒首次提出了快樂有“質量”的概念,并認為快樂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而只有通過教育,人們才能具備欣賞高質量的快樂的能力,“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勝于做滿足的傻瓜,……如果那個傻瓜有不同意見,那是因為他只知道自己那部分的問題。” 在《代議制政府》中,他要求給有“智力上優越性”的公民以“復數投票權”,目的是當體力工作者獲得平等投票權后,避免因其數量優勢而可能產生的“政治知識水平太低和階級立法”的危險。
2.2.2 傷害原則
穆勒在《自由主義》一書中提出的社會對個人行為干涉的限度,即其著名的傷害原則,在邏輯上并無實際意義。
在這里,“群己權界”就字面理解,指的是對個人權利與社會權力的界定,就是要確定什么是“社會必須保護我擁有的權利”。這種劃分又是由傷害原則界定的,即“社會無權干涉個人權利,除非是為了防止該行為傷害他人的個人權利”。
2.2.3 社會對個人行為干涉限度的難以界定性
功利主義原理無法為個人權利提供可靠的基礎,“作為進步存在的人的永恒利益”這一概念更加模糊并富于爭議性,無法作為客觀一致的界線存在。但也許正如哈耶克所提出的“自由秩序原理”那樣,自由邊界的確立或群己權界的界定是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由人們的選擇而形成的普遍為人所遵循的某種“自發秩序”。這些自發秩序中可能存在互相矛盾之處,但這種情況是可預見的,此時就需要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可能建構出一套“個人權利表”以應對人類社會所有可能的繁雜情勢。
3 穆勒自由主義的影響
穆勒在《論自由》中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如思想、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及尊重個性自由發展等,都對英國本土乃至整個世界的自由主義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對英國本土而言,穆勒自由主義思想正是英國自由主義從自由放任主義向社會自由主義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3.1 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
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表達的自由主義思想仍具有明顯的自由放任主義特征,即要求限制政府權力以保障公民自由。他在導論部分就指出,即使是在人民自治的民主政體中,也必須注意防止政府權力過大而妨害公民的個人自由權利。在《論自由》的第五章,他又詳細論述了政府干預過度可能導致的后果。
然而,從《政治經濟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穆勒的自由主義最終背離了古典自由主義,走向了社會自由主義,而這種背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在穆勒看來,個人財產必須得到社會認可,才能真正成為個人權利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財產的分配是要取決于社會法律和習慣的。在《自傳》中,穆勒寫明他做出這種區分的目的,是為了強調財富分配問題并不是理所當然不受人力干涉的,經濟學家不應該將現存的經濟關系當做一種永恒不變的經濟關系。[11]這樣一來,自由放任主義的理論基礎就被大幅削弱了。
第二,他認為自由放任主義所提出的“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終裁奪者”這一概念存在許多例外和限制條件。他在《原理》第五篇第十一章寫道,“還有另外一些東西,……最需要這些東西的人反而最不想得到它們。”由此,穆勒雖未與自由放任主義完全決裂,但他對“最終裁奪者”這一概念局限性的承認已經構成了一種實質上的背離。
第三,穆勒將政府職能區分為必要和任選兩種。如果按照自由放任主義所要求的那樣,政府只擔任“守夜人”的角色,則一些被普遍承認的必要職能勢必被廢棄。然而,政府對這些職能的履行有助于增進公共福利,因此得到了普遍承認,而對這些職能的限制則是不符合公共福利的,自由放任主義在此并不適用。
穆勒自由主義對自由放任主義的背離引起了很大的響應,他所提倡的這種更具人文精神的自由主義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然更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并最終導致了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
3.2 社會自由主義的開始
在1852年出版的第三版《原理》中,穆勒重新審視了社會主義,并對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對圣西門和傅里葉漸進改革式的社會主義思想表現出極大的同情。他在《自傳》中甚至聲稱:“我將屬于社會主義者的行列。”同時,他在《原理》及《代議制政府》中對政府積極作用的明確討論,也標志了穆勒的自由主義思想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社會自由主義的轉化。
作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穆勒對社會主義這種意識形態仍然心存疑慮,其自由主義思想也與社會主義截然不同。他在《代議制政府》中極力主張的“復數投票權”體現了他對“多數人暴虐”的恐懼,而這種“多數人暴虐”,在穆勒看來,正是大多數社會主義體制所內含的,因為“‘共產意味著取消自由競爭,限制個性自由發展,實現社會壟斷。”雖然仍有所保留,但穆勒自由思想的社會主義傾向性可謂是史無前例的,他對政府積極職能的承認“將政府干預的界線推至了自由主義的極限” 。哈耶克曾說,“由于他對分配公道的倡導,以及在其他著作中對社會主義之渴望所持之普遍同情態度,開啟了大部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溫和派社會主義逐漸改革的轉變。”這種轉變之后由托馬斯·希爾·洛林及倫納·霍布豪斯等人繼承及發揚,最終形成了后來的社會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肯定政府的積極職能,為國家干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促進了二十世紀至今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改革發展,在客觀上保證了公民的社會權利,使得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質變,甚至“逃過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將崩壞的預言。”
4 穆勒自由主義在當今中國的現實意義
穆勒自由主義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但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其學說卻逐漸被世人所遺忘了。新古典自由主義領軍人物哈耶克認為穆勒自由主義是將知識分子引向社會主義的罪魁禍首,而將其排斥于古典自由主義殿堂之外。馬克思則認為穆勒的思想理論自相矛盾,是“折衷主義和混合主義”的產物[13: 125],進一步阻礙了穆勒自由思想在中國的學習和傳播。然而,本文認為穆勒自由主義思想在今天的中國仍具有現實意義。
4.1 中國自由主義的現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的體制改革就存在著強烈的經濟自由主義傾向。“自由”、“公民權利”等自由觀念受到普遍重視,市場機制與依法治國的理念進入原有的體制,呈現出混合體制的特征。]然而,經濟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不公與腐敗現象,擴大了貧富差距,制造了一大批城市貧民。從九十年代中期起人們開始感受到社會上的另一種壓迫形式,即金錢所導致的社會不公。]這使得人民群眾對自由主義思想產生了巨大的不滿和反對情緒,最終導致了經濟自由主義的邊緣化。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知識界產生了自由主義和新左派兩種思想的爭論。然而,這場論戰中的自由主義陣營,“并不代表自由主義整體或全部,而只是自由主義中的一支:以哈耶克為旗幟的新古典自由主義。”
4.2 為什么我們仍需要學習穆勒自由主義
由于種種原因,穆勒自由主義并沒有成為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的主要思想來源。然而,本文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的現當代中國,對穆勒自由主義的學習仍然十分必要。
首先,學習穆勒自由主義有助于社會公民培養自由主義諸美德。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自由主義熏陶,當代中國的大部分民眾已經對“自由”、“公民權利”等自由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但對大多數人,尤其是對青年來說,他們普遍渴望自由,要求自由權利,卻并不能真正理解“自由”、“權利”等名詞中的思想內涵,也很難找到正確、規范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自由主義情感。
其次,穆勒的功利主義基礎中所傳達的因時制宜的精神對中國的社會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以“最廣泛意義上的功利主義,把人當作進步的存在而以其永恒利益為根據的功利主義”穆勒一方面強調思想、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又在同時背離了自由放任主義的基本思想,轉而要求政府的積極干預,他這種看似前后矛盾的思想表述事實上正是對因時制宜精神的徹底貫徹。
在今天的中國,真正的自由尚未普及,各式各樣的偽自由卻泛濫成災,披著自由主義外衣的自私自利、極權主義、腐敗、剝削和壟斷大行其道,因時制宜,應該從穆勒自由主義開始,真正理解、掌握自由主義的思想內涵,從而推動國家、社會以及公民個人素質的進一步發展。
基于以上三點原因,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中國,我們仍然應該學習穆勒的自由主義。
5 結論
由于所學有限,本文只是從表層的直觀現象出發粗淺地探討了穆勒自由主義在當今中國的一些現實意義,而這些表層的社會現象背后恰恰折射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深層問題,對于這些矛盾和問題,穆勒的自由主義思想可能做出何種解答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Mill, J. S. On Liberty[M/OL]. Kitchener: Batoche Books, 2001.
[2]邁克爾·J·桑德爾.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1.
[3]鄧正來. 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自由秩序原理》代譯序[A]. [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 鄧正來譯. 自由秩序原理[M]. 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7.
[4]霍宏霞. 自由:權利與功利下的言說——讀密爾《論自由》[J]. 河北法學, 2007, 25(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