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苑娜
摘 要:印度電影《未知死亡》巧妙借助電影美學創下票房紀錄,本文試圖揭開其神秘面紗。
關鍵詞:未知死亡;電影;美學
電影《未知死亡》講述學生蘇尼塔發現特殊病歷,主人公是只有十五分鐘記憶且身世顯赫的桑杰,其未婚妻卡爾帕謝蒂因打擊黑幫團伙而慘遭殺害,打斗過程中桑杰被鐵棍重擊頭部失去記憶,在照相機、便利貼、紋身輔助下開始復仇。
1 電影的敘事學性質
1.1 結構的交互性質
影片采用交互式敘述結構——復仇和愛情兩條主線相互交織而互為因果,強化主題且形成善惡對比,為復雜情節增添“曲徑通幽”之美。
影片還采用回憶與現實交叉的敘事結構。先講醫學院學生研究病歷,通過日記追述桑杰的愛情之路,構建時間跨度來激發觀看者好奇心。順敘和追敘時間點在影片開端有所重合,之后以女學生為線索串聯桑杰的過去和現在,使影片成為融會貫通的主體。
1.2 層次和懸念的設置
桑杰和卡爾帕謝蒂的愛情故事屬第二部分敘事文層面,桑杰復仇的故事屬第一層次敘述。熱奈特在《敘事的話語研究》中提出“敘事文講述的任何事件所處的虛構域層次都直接高于產生該敘事文的敘述行為所處的層次”,所以影片中愛情故事是關鍵,對第一層次進行解釋。
每個層次進行時都暫時擱置另一層次,懸念就應運而生。影片借助桑杰日記本斷裂的紀錄時間制造懸念,讓影片敘事跌宕起伏,人物命運充滿不定點,在增加觀眾欣賞趣味的同時讓影片有立體感。
1.3 敘事空間的安排
現實空間是人物基本活動場所,如桑杰的家既有愛情的美好回憶,又是女友慘死的地方,巨大反差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
電影藝術魅力在于它可構造非現實幻想空間。影片中歌舞場景通過奢華場面幻想男女主角的浪漫婚姻,人物身著鮮艷的衣服隨空間轉換到海邊、沙漠等自然美景中,讓觀眾沉浸在歡快有愛的氛圍中。
2 電影的形式主義特點
2.1 差異性
形式主義者用語言學方法研究文學,推廣到電影里即“電影語言”,它和日常語言迥然不同,用藝術語言的方式創造著新詞語,有明顯人為痕跡。《未知死亡》電影語言通過照片連接,用審美化語言把人帶入幻想境界。
2.2 自主性
形式主義語言學剝離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因素而單純考察語言本體特性,借鑒到電影中即指電影獨立地位的確立——電影不再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對比而凸顯自身,而是接納其他藝術。影片《未知死亡》是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藝術的統一體,里面的人和物是藝術加工創造的結果,擺脫了外在社會的情景意義而獲得影片獨有內涵。
2.3 系統性
形式主義者認為電影和文學一樣自成系統,而且電影屬“寓言體系”。《未知死亡》用時間序列方式將各鏡頭的意義通過它們的相互關系表現,全片用“寓言”的方式啟迪人們關注印度不合理社會現實。
2.4 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詩學的核心概念,埃亨鮑姆等人借用德呂克的“上鏡頭性”指代電影產生的陌生化效果,《未知死亡》運用特寫、仰拍、俯拍等拍攝方式使影片擺脫自然主義束縛,用假定性和符號性意義構建電影修辭基礎,用“陌生化”體驗渲染其“電影性”。
2.5 電影修辭
電影修辭主要體現在影片的燈光、景象、蒙太奇、剪輯等方面。
巴拉茲提出的“微相學”即指電影修辭中的“特寫”,《未知死亡》多次特寫桑杰家墻壁上的紙條,營造躍動而緊張的氛圍,讓觀者猜想紙條的內容;桑杰生活的地方燈光昏暗,預示著隱藏的秘密——用燈光修辭達到隱喻效果;影片中夢幻的歌舞場景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過渡用蒙太奇手法實現,將電影剪輯技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利于電影話語連接。
3 電影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因素
3.1 二元對立思想
首先是美丑對立。女主角善良而美麗,與失憶后桑杰的“丑陋”形成鮮明對比,產生“陌生化”的效果而推動情節發展;其次是善惡的對立,模仿了好萊塢電影以欲望推動劇情發展的方法,進而展現善惡二元對立式的敘事模式,卡爾帕謝蒂和Chajini的善惡交織強化懲惡揚善的主題;還有悲喜對立,男女主角的愛情時光和女主角被殺害的過程給觀眾完整的審美情感體驗;最后是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對立,使影片發展時序縱橫交織而更加完整。
二元對立模式的運用可強化兩級沖突,造成情節的急速轉折,調動觀眾胃口而為因果式的喜劇、正劇結局奠定心理預設。
3.2 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
《未知死亡》表面上是愛情故事片,深層次上是對印度社會現實的批判。首先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提倡年輕人自由戀愛并拋棄種姓制度;其次批判印度的階級對立,不同階級完全可像桑杰和卡爾帕謝蒂一樣平等相處;再次批判印度社會混亂的秩序,壞人可逍遙法外而好人卻無辜喪命,法制建設亟待加強;最后批判貧富懸殊的現狀,雖然有宗教進行調節,但不是長久之計,還需改造社會。
3.3 象征符號的借用
影片《未知死亡》使用了大量象征符號。歌舞場面中顏色符號的使用象征印度民族活潑與樂觀的精神;桑杰刻的紋身是正義與邪惡勢不兩立的象征,邪惡永遠不會被掩蓋;日記本是美好回憶的象征;甚至連桑杰十五分鐘的短暫記憶也是象征,象征在追求正義道路上密布的重重障礙……電影用象征可把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主人公睹物思人,觀眾通過象征物猜測劇情,含蓄地加強電影深意。
3.4 想象的能指
“想象”一詞來源于拉康“鏡像理論”,電影符號學宗師麥茨把“想象”和“能指”放在一起就意味著要把精神分析和語言學方法融合起來研究電影。《未知死亡》的故事是想象的產物,這種想象是能指的想象,用不在場的方式表達在場的社會意識,從而構成能指空間,觀眾能在在場的道具、人物、風景中體會不在場的能指——社會問題,從而以電影為“鏡像”引發對世界的思考。
4 結語
《未知死亡》這部電影延續了印度寶萊塢大片的美學特質,以美學為根基擺出問題意識,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趙思孝、沈亮.影視劇作的敘事藝術[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2]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3]克里斯蒂安·麥茨.想象的能指[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4] 陳林、俠杜穎.當下印度電影的文本特性、世俗化及其政治功能——基于北美市場的實證研究[J].新銳視點.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