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晨
我們當時高中的情況是前30名有可能達到浙江大學的分數線,前20名的話有穩當的可能性。高一的時候我的成績大概在年級的一兩百名吧,高二分科后在七八十名。并不是高一高二沒有讀書,我覺得那時候自己也算挺認真的,只是自己的水平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樣子了。所以當時認為考前10名的學霸不是因為勤奮,而是絕對的“智商壓制”。
高三的時候也許是改變了自己的一些習慣,加上心態的調整,漸漸地自己的成績一步步上升,最后高考發揮還不錯,理綜考了273分,考到了浙江大學。當然自己的方法也不一定對所有人都適用,希望能給學弟學妹一點啟發吧。
速度快,懂取舍
速度快其實是因為懂得取舍。我們經常在一道題上糾纏很久,但是10分鐘20分鐘后可能還是毫無思路。你要有整體意識,用20分鐘換不確定的3分劃算,還是用同樣的時間完成一道定能拿分的大題合算。
有些同學說自己的速度從小就慢,我覺得可以從高一高二就給自己的做題設定時限。比如10道選擇題必須在50分鐘之內做完,這樣你在平時就培養了果敢的做題風格。更重要的一點是,你要保證這50分鐘你是全身心投入的。平時這樣訓練,有利于你改變懶散的風格,學習時會馬上進入狀態,集中注意力,提高自己的效率。
練習要有針對性
在換同桌之前,我一直以為最好的狀態就是認真聽,把老師講的知識聽懂了就好。而我的新同桌帶來了一種新的方式,那就是多練習。上課的知識點也許就幾句話甚至一兩個公式就能概括,但是延伸出來的題目是千奇百怪的,真的不能光滿足于上課聽懂。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對各種各樣的題目見招拆招。
做習題不是買好多書一本本做去,我常用的方法是平時的作業錯一題,就把相關資料上的這類題全部做一遍。錯題本很容易變成表面功夫,而這樣做比較有針對性,可以由點帶面,各個突破。
做習題是很枯燥的,但這是一種很寶貴的積累。我的成績不是突然從百來名上升到前10名的,而是慢慢地變成70名、80名,再到50名、30名。在最后的兩個月才進入年級前10名,并且就此穩定下來。這一步步就是靠高三一年的時間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漸行漸進。每天坐枯禪一樣地刷題,過程不輕松,但是很有成就感。
做題做到后面我發現,有哪幾種題型我自己都可以歸納了,這就是積累。
覺得太應試?但是我覺得付出和回報畫上了等號,至少說明自己的應試方法是有效的,這也是一種能力吧。
被逼出來的拼命狀態
男生嘛,到高中了有的時候還是想著玩。但高三的時候大家都專注起來了,沒有人一起玩了啊,除了必要的休息時間,在教學區真的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哪怕是像我這種本身學習不是很主動的人,在高三的大環境中,也感受到壓力。所以我很想告訴高一高二的你,要是你能早早進入這種狀態,真的會事半功倍。
現在想來就是這種壓力讓人前行。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用功的,你不知不覺也會跟著他們的腳步認真起來。我的同桌效率很高,跟著他出門吃飯可以在8分鐘內解決,每天白天就開始寫作業,抓緊時間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晚上就留出了很多時間自己復習和鞏固,而不是三節課全拿來趕作業。
但是這種拼命不是指天天熬夜,廢寢忘食。你要讓自己有充分的休息,你不是只學幾天,你要學三年,沒有好的睡眠哪來好的身體,沒有好的身體怎么戰斗到底。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的學習已經夠累了,所以我從來不熬夜,這樣第二天才能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學習。
所以,白天認真學習,晚上踏實睡覺。
少一點急功近利
做習題其實是一個很磨人心性的過程,你知道理科不是做一兩天的題,考前搞一下突擊就可以看到成果的。所以做題的過程也是調整心態的過程。高三的時候我的心態比之前好了很多,不追求名次上的進步,所以進步到50名、30名的時候,我都覺得“這個名次現在已經是賺到了,只要保持住就不虧了”。而每當我達到一個新高度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踏踏實實地去做題,鞏固勝利果實,而不是馬上制定新的目標。
學習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期望名次是唯結果論,會把人搞得很浮躁。因此,一次考得好,第一反應不是下次我要再進步多少名,而是肯定自己的學習方式。
考試,我是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