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斌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正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視。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美國教學設計專家戴維·喬納森對情境做過這樣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求知的向導,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調動學生積極地思維,促進學生積極地發現、探索、創造,去嘗試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快感,讓學生保持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根本秘訣。那么如何創設情境呢?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運用描繪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狀態或景象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巧設導入情境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只要有了一個引人勝的開頭,就會為這堂課獲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前如何巧妙地設置導語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設計導語時應該將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如果把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到獲得知識的過程看作是從河的此岸到達彼岸,那么導語就是架在兩者之間的一座橋,這座橋架得穩當了、寬敞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悅地到達彼岸。
2.聯系生活體驗情境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生活體驗的內在魅力,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生活中處處有知識,有學問。教師要善于溝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學習內容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去尋覓、去求索。在《傷仲永》的教學結尾時,我對學生們說道:“學到這里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就是要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是多么地重要。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再聯系實際,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學生聽了都深有感觸,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爭論,學生對“后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地認識。不僅在思想上和作者產生了共鳴,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爭論讓學生聯系到自身實際,從而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機會,成為自身更加自覺、更加努力地學習的內驅力。
二、言傳身教,培養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學習效率會提高,而且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教師自身要注意做到“言傳身教”。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一個權威,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如果教師要求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自己必須率先做到這一點。我的做法是,平時板書務必寫正楷字,一筆一劃力求寫清楚,板書的設計力求美觀大方。現在的教材每冊都要求學生要讀名著,為了激發起學生讀名著的熱情,我就把每星期一的晚自習課設置為讀書交流課,老師和同學相互交流讀書的心得,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得不得了。結果,學生一學期時間不僅讀完了本學期所要求的課外名著,而且還主動去讀下一冊的名著,甚至有幾位同學還啃完了四大名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作則,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循循善誘,要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操之過急。在教學中要細心,要注意“細節”,比如書寫的姿勢,看書的姿勢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這些細節,天天說,時時練,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要形成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保障。
三、教給方法,強化訓練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生上了初中以后,學習科目驟然增多,學業負擔明顯加重,這時候學法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告訴學生,一篇文章往往有多種分段方法,但總有一兩種方法更明顯,更合理,要在諸多方法中加以比較、篩選。中心的預習,除了讓學生從典型課題的分析或重點句子的捕捉中把握中心外,要培養學生從重點內容的剖析和相似課文的聯系中遷移中心的能力。教師要把這些方法和課堂教學融為一體,逐步提出,循序指導。在指導步驟和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訓練,經常檢查,及時表揚,使學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達到自動的程度,這樣,良好的預習習慣就養成了。
四、注重實踐,提升能力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如何,是必須通過他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才能體現出來的,而且一個人也只有在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能讀會寫,善于吸收,善于表達的基礎上,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實踐,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語文作為母語教程,其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有人說“地球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生命有多長,語文就有多長”所以,語文素養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要用自己的智慧鑰匙,開啟學生求知的門。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自信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從各方面一步一步地腳踏實地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