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奔奔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更加倡導體驗式學習方式。通過關注教學對象,創設體驗活動的情境;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打造體驗生活的課堂;關注教學資源,廣辟體驗活動的途徑,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體驗、感悟。
【關鍵詞】
體驗活動 體驗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對于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而言,尤其不是通過直接式的知識傳授和規范說教而能有效獲得的,通過對生活實踐的體驗和感悟實現建構,是道德教育更為有效的途徑。我認為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必須強化體驗,才會“有利于兒童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德”。“體驗”猶如一座橋梁,能讓道德直抵兒童內心,從而實現主體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實現道德知識向情感能力的轉化。
一、關注教學對象,創設體驗活動的情境
葉圣陶老先生說“體驗的方式并非一途”。的確如此,情境再現、實踐操作、表演體會、角色扮演……只要方法運用得當,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開心游戲玩一玩
游戲始終是兒童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這種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相配合的活動方式,既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又讓他們在游戲中得到體驗、感悟。如在教學《寸金難買寸光陰》一課時,老師設計“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游戲,讓學生跟著老師雙手平舉、半蹲,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一分鐘的漫長。游戲結束時,個個憋紅了臉,站酸了腳,舉累了手。有了這次親身體驗后,學生對于一分鐘時間的體驗就更深了。
2.動手操作做一做
如《寸金難買寸光陰》一課中,老師設計了1分鐘計算、跳繩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一分鐘價值的體驗,明白時間一去不復返,用金錢難以買回來,進而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
3.角色體驗演一演
所謂“角色體驗”,就是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他人的角色。這種活動,既可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又可促進他們在入情入境的親身參與中獲得體驗。
二、關注現實生活,打造體驗生活的課堂
生活之于教育,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善于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捕捉、提取和開發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不斷豐富和推進體驗活動的進程,讓學生在這種接地氣的課堂教學中體驗、感悟。
1.留心學生的以往生活
如在《誠實是金》一課中,我們可先創設一個情境:小杰因一時貪玩,忘記寫作業,到校后才想起這件事,可是課代表已經在檢查了,他只好硬著頭皮說忘記在家了。事后,考慮再三的他主動向老師講明情況。你平時的生活中碰到過這樣的事嗎?聯系實際,說說你是怎么做的。起初沒有這樣做,是因為什么?事后,還是像小杰那樣做了,又是為什么?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以往的生活經歷,激活貯存在學生腦海中的相似的經驗,引導聯想,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
2.關注兒童的現時生活
如一老師在教學《集體處處有規則》一課時,針對平時孩子們課間上下樓梯、就餐、路隊你擠我推的現象,課中讓學生想想平時你們都是怎么做的?面對這些不文明的現象,我們又該做呢?話匣子一打開,孩子們個個滔滔不絕,從而懂得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學會處處遵守規則,文明禮儀伴我行。
三、關注教學資源,廣辟體驗活動的途徑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極強的課程,它的內容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日常生活,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實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體驗
在教學《我也會當家》一課時,讓學生先了解父母是怎樣當家的,知道當家具體需要做哪些事,然后制定好當家計劃:
當家時間: 當家費用(可以和父母商量,量力而出):
在當家時,首先要估算當家期間要完成的工作;接著,用家庭預算方法,估算所需的合理費用;再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哪些是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哪些不會做,需要父母協商。實踐活動結束后,每個學生對當家的酸甜苦辣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會。這時趁面讓孩子們將感受寫在“當家的滋味”中,并讓父母根據子女的當家實踐情況與“當家的滋味”給予客觀的語言評價或星級評價。
2.在主題班會中體驗
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教師要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及時捕捉校園內發生的典型事例來豐富品德課的踐行體驗內容,深化認識,以達成自我教育的目的。如學習《寸金難買寸光陰》一課后,組織學生開展 “做時間的小主人”主題班會活動,通過詩朗誦《時間老人》,游戲《學學榜樣——賽時間》,故事《魯迅先生惜時如命》等,讓學生談談自己在今后該怎樣珍惜時間,學生的思緒如泉涌,個個暢所欲言,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在陽光下幻化出無限美麗的源頭活水。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課程真正成為溝通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橋梁,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體驗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從而達到品德與生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2】朱小蔓.《品德與生活教師教學參考用書》
【3】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出版社,1994
【4】李雪紅.《小學品德教學拓新》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