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富友
【摘 要】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和諧統一,從而構建了高效率的數學教學課堂。導學案的板塊設計極其重要,問題的設計要以導為主。課堂教學主要以小組討論、合作為主要形式,并用好兵幫兵。導學案教學模式提高了我校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導學案的設計 小組合作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導學案的使用
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學生的作業負擔不斷減少,如何在更少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數學教學任務,就成了數學教師們亟需解決的難題。當前,我們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的問題。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及課程標準的要求,近幾年來我們學校數學備課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了“導學案”構造高效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習小組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使主導的作用和主體地位和諧統一,構建了高效率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接下來,我便談談我在編寫、使用數學導學案中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導學案的設計
我校使用的導學案因備課組的不同因而無固定的模式,但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一)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
案例1:新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5.2分式乘除法
學習目標:
1.經歷探索分式的乘除法法則的過程,試結合具體情境說明其合理性;
2.會進行簡單分式的乘除法計算,養成一定的化歸能力;
3.在學知識的同時學到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受到思維訓練,能解決與分式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重點: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難點:熟練地運用法則進行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在導學案的開頭部分設計恰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使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學習重點難點后,便可以以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為主攻方向,主動自學教材,查閱有關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二)預習部分
“導學案”注重導學,即引導學生進行自學。“預習案”的開頭即指出了自學的要求、方法和內容。“預習案”的設計要以問題為驅動,可先設計一些所學知識的回顧、計算等,再引入新課的知識。關于新課的知識點,學生可以根據導學案上的問題在教材上查找答案,不懂的可以查閱資料。學生在自學完新課的例題后,“預習案”還設計了一題教材例題的改編題,用以檢測預習效果。“預習案”還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沒解決的問題寫下來,帶到課堂中與老師、同學共同探究解決。
(三)課堂研討部分
課堂研討教學部分包括:探究案、反饋練習、反思小結三個板塊。
1.探究案
探究案的主要內容為教材中的例題、做一做及學生預習時記錄的未解決的問題。探究案的問題設計要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探究案中的典型例題可以使用教材的,也可以對例題進行改編,內容要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系或者改成學生感興趣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新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1.4角平分線(2)的探究案中對課本例題改編如下:“我們班的小明同學大學畢業后自主創業,準備在我們家鄉一個由國道、省道、高速公路連接線組成的三角區域內建一座物流中轉站,使所建的物流中轉站到三條公路的距離相等,現在請同學們用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幫小明找出物流中轉站的位置。”對例題進行改編后,將所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反饋練習
反饋練習的設計要緊扣本節課的目標,題量不要過大。因各班學生的層次不同,反饋練習中還可以設計一些提高性的備用練習,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在上完新課后對本課知識的回顧與總結。設計時要以問題為主,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我在新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7.5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2)的反思小結中就只設計了兩個問題:1、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2、本節課你還有什么收獲?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
(四)課外部分
1.檢測案
課外鞏固部分在導學案中命名為“檢測案”。檢測案的題型可以是填空、選擇、解答題,內容大部分取自于教材的課外作業,以基礎題為主,也可以對教材中的作業進行改編,并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分層次設計。我們一般把最后一題能力提高題定為選做題,只要求中等層次以上的學生做。檢測案的題量不能過大,一般20~30分鐘內能夠完成的為最佳設計。
2.教(學)反思
在導學案的最后,還設計了一欄:教(學)反思。包括教師的教后反思和學生學后的反思。
二、導學案的編寫
導學案的編寫環節。在每一學期的開學前,備課組就組織全體數學教師學習這一學期的數學課程標準,并安排好每位教師的備課任務。課前先由主備教師編寫導學案,編好后備課組小組對導學案進行研究,主備教師對導學案進行再次修改。在印刷前還必須交與包科領導把關簽字。當教師和學生使用完成后,有問題的地方進行再次修改。最后把導學案上傳到數學備課組的網盤,實現資源共享。
導學案的編寫要求:要重在“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將新課的知識點進行拆解,從而設計出由淺入深、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問題帶領學生去學習、去探索,當學生解決了問題即完成了學習。導學案中的習題要精選,以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不要搞題海戰術。
三、導學案的使用
(一)課前預習
教師在上新課的前一天傍晚必須把導學案發給學生,并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預習問題的引導下對新課內容進行自學,并把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在上課前,各個學習小組的組長可以組織在上課前可以抽取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導學案進行批改,看看學生在預習中存在什么問題,這樣使教師在授課時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二)課堂教學
導學案模式的課堂教學主要以小組討論、合作為主要形式。探究案中的問題,先分小組進行討論,若組內不能解決的難題,可以跨組交流,再由組內成績較好的學生講解給中下層次的學生聽。教師在學生討論完后,讓各組指派代表講解,教師進行補充總結。
做一做、練一練等練習,等全體同學完成后,教師先批改六、七個組長的,再由組長批改組員的練習,有錯的組內成員互相交流訂正。接著,教師在每組抽出同樣層次的同學上黑板展示解題過程,并要求寫出每一步的理論依據,教師在抽取時盡量多展示各種各樣的錯題。其他小組成員則對展示結果進行改錯或補充。這樣往往會出現意料之外的驚喜:有時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容易解決;有時會出現一題多解,甚至有的解法,老師備課時都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做法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作業的批改及訂正
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大部分都在上午,因此導學案的檢測案部分學生在中午就完成了。教師將檢測案批改完成后,要求學生在下午放學前訂正作業,有不會做的可以叫組員教,訂正完后,組長必須檢查簽字。盡量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消化、掌握。
(四)要用好“兵教兵”
每個學習小組一般有六名學生組成,每個小組在分組時的成績是一樣的。這樣在安排座位和幫扶對象時,都是按一好一差進行。優生在輔導差生的過程中,相當于把所學知識又復習、鞏固了一遍,同時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兵教兵,使雙方都成了受益者。
(五)寫好反思
導學案是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的結合。在導學案的最后一欄是教(學)反思。因此在上完課并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后,教師可以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反思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及改進的方法等。同樣,學生在課后可以結合檢測案的完成情況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當天的預習、課堂效率、作業等情況,從而改進不足之處。
隨著導學案的教學模式的推廣和不斷的完善,我校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認可。同時也減輕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總之,要構建初中高效數學課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僅教師要起到自己的引導作用,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樂學之下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