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雪容
【摘 要】
科學運用文學藝術史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使學生形成明確的學習動機。但解讀文學藝術史料會產生歧義,影響學生對歷史深層次的思考。
【關鍵詞】
文學藝術史料 歧義性 歷史思維 歷史意識
文學藝術史料是教科書輔助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科學運用文學藝術史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使學生形成明確的學習動機。但運用文學藝術史料不當,也會帶來消極影響。
一、解讀文學藝術史料的歧義性
史學和文學無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史學求真實,文學可以虛構。但兩者又互相聯系,互相促進。文學和史學都是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文學不是只限于再現現實的形貌,還可以用于表現和發現人類存在境況的想象、虛構、夸張、變形。文學的審美是由“怎么寫”,也即“弄虛作假”“凌虛蹈空”“無中生有”“添油加醋”等風格化的手法來實現。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像科學語言那樣直逼事物的本質,在文學作品中,詞語常常不是按照詞義本來的意思,而是附帶著作家的態度和體驗來使用的。詞語不僅有概念性的意義,而且還伴著情感的色彩,從而使得人們借助于詞反映客觀現實時,總不免或多或少地帶上說話人的主觀感受和主觀態度,以及由這種主觀感受所引發的聯想和想象的成分在內。在文學作品中,詞語的意義不是憑詞典的釋義所揭示解釋的,它需要我們根據作品的語境聯系人們的感受方式、思維方式來進行深入地體會和理解。
由于文學藝術在辭格上常常用夸張、比擬等格式來表達作者和抒發主人公的主觀感受,距離現實已“隔了三層”,因此,作為認識歷史的中介,文學藝術史料容易使人產生歧義。如諺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講清朝乾隆后期吏治腐敗、貪污盛行的情況時所引用的諺語。這首諺語因修辭方法而給人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有人這樣理解:“當了清朝三年的知府,可刮得十萬白花花的白銀。”其實,整首諺語應該這樣解釋:即使是最清廉的知府,為官一任,也可攝取大量錢財。可見,文學藝術作品作為史料來運用,對于初中生來說,確實影響他們對歷史事實的了解、歷史規律的認識,從而影響他們對歷史內涵的思考。
二、影響對學生對歷史深層次的思考
歷史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所謂歷史思維,就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的一種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全方位考察社會歷史問題的整體思維,是看待社會歷史的態度,以唯物辯證法為理論基礎的歷史主義的思維方法。歷史思維是運用已成為個人認識方法和歷史觀核心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去分析和解釋社會現象的一種素養。它不完全針對過去歷史,還用歷史的觀點反映現代生活、現代生活的矛盾和現代生活的各種具體表現,并從特定聯系的體系中考察它們的發生和發展。歷史思維就其內涵來說,指善于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鑒古知今、預見未來,并能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審美的能力,是人們認識過去、現在并預見未來的智力活動。要做到既尊重歷史實際,又注重研究事件發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既要看到偶然性,又要看到必然性,承認歷史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就必須有正確的歷史意識。歷史意識有三種含義:一是尊重歷史傳統,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智慧,使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減少盲目性,爭取不重犯歷史的錯誤。二是把歷史趨勢與現實的前途結合起來考慮,使我們對未來既有謹慎的樂觀又有深沉的憂患。三是通過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可以明是非,別善惡,促進社會道德風尚和個人道德境界的提高。有了歷史意識,才能理解歷史的演進,懂得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了解歷史演進的法則,明白歷史演進中的人包括自己應當如何做才能正確面對現實、思考未來,才可以以無比深邃的歷史眼光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才可以對當前的事情大徹大悟。有了歷史意識,才能使學生達到能“鑒古”“觀今”的境界: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借鑒前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正確地理解現實和思考未來。
在教學中,雖然運用文學藝術史料可以直觀地提高教學效果,尤其是對比較明顯地表現出要靠直觀形象來感知信息的學生,可以提高他們對學科的興趣,加強他們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過多地使用這些方法,就會抑制學生的抽象思維、想象力、思維和言語的發展,阻滯連貫而有邏輯地表達思想等能力的發展。這不僅對教學,而且對智力都是非常有害的。運用直觀性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整節課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放。在課堂上引進直觀手段,是為了在教學的某一個階段上使學生擺脫形象,在思維上過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規律性上去。在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直觀教具以其某一個細節而束縛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這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妨礙了他們去思考教師本來想引導他們去思考的抽象真理。過分明顯和直觀的因果聯系反而會削弱學生對現象或事件的興趣,同樣,過分強調趣味性,可能會造成歷史科學精神的缺失。歷史科學精神的實質在于求真、務實、懷疑、批判和探索,如果過分追求形象、生動、直觀、趣味,久而久之,中學生就會失去對歷史內涵的把握。尋求信息的特殊好奇心是人類所獨有的,但如果青少年大腦的“情緒區域”長時間地處于興奮狀態,興趣就會消失,就會產生疲勞和漠不關心。這種直觀性和趣味性還會導致學生不知道什么是一手材料、什么是二手材料,這樣會使學生對文學藝術史料的理解存在著誤同化或非同化現象,因為史料畢竟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