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生杰
【關鍵詞】 隔代教育;學生;結對子;學習習慣;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31—01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忙于工作,幾乎無暇顧及孩子,于是,撫養孩子的重擔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這種由祖輩們對孫輩們施行撫養與教育的現象就稱之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兒童比較死板,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慢,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同時由于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學習上無法給隔代教育的兒童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針對大面積出現的隔代教育現狀,筆者開拓思路,結合學校常規教學探索新穎而實用的教學方法,其中積極引入“結對子”方法,切實對隔代教育的孩子起到一定的幫扶作用,效果良好。
“結對子”是指兩個學生一對一,面對面,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通過“結對子”形式,改變“隔代教育”兒童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以班級為單位,是實施“結對子”教學的基礎
班級是學校實施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也是積極開展實施“結對子”教學的良好平臺,便于形成一種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氛圍。之所以開展這種特殊形式的教學,是針對現在班上存在的大量隔代教育學生,這些學生,普遍缺乏進取心,自覺性也不強,厭學情緒比較明顯,同時,交際能力缺乏,不善于溝通。而以班級為單位,范圍適中,人員適量,同學們之間熟悉,有利于交流和協助。如果好幾個班混合在一起,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對于大多數隔代學生,就不適合,也不適應,達不到“結對子”教學的目的。通過筆者的教學心得,以班級為單位,才能有效實施“結對子”教育,培養隔代教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立足實際,是實施“結對子”教學的保障
從學生的家庭情況、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出發,實施“結對子”幫扶教學。老師在實施之前,需先深入了解班上的隔代學生,通過家訪、個別談心、平日觀察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分析他們落后的原因,根據其個性特點和落后原因,有的放矢,搭配相應的學生,在性格上合得來又有相同的興趣等,先讓他們成為朋友,然后才可以讓他們共同進步。老師只有立足隔代學生的實際,才能胸有成竹,才會制定出相應的轉化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同時,要注意積累和總結經驗,隨時調整結對子教學方法,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共同進步,達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三、共同進步,是有效實施“結對子”教學的關鍵
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用班上品學兼優、責任心強、樂于助人的同學與有“隔代教育”情況的同學,自愿或在老師的指導下結成對子。在學習上給予幫助,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幫助學困生完成作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成為朋友。老師在安排座位時,讓他們成為同桌,切實對隔代教育的孩子起到一定的幫扶作用。
結對子的一方,大多綜合能力強,成績優良,性格外向,善于表現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但是要防止他們以優等生的身份和心態,對待另外一方,這樣就沒有做到取長補短,也不是最佳組合,致使結對子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結對子的另外一方,因為成績差,毛病多,壞習慣不少,但又不思進取,厭學逃學,并且雖然是小學生,但已經沾染了不良的社會風氣,這樣僅僅憑結對子教學,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反過來還會影響到結對子的另外一方,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老師在這個過程里,要緊密聯系相關結對子同學的學習及思想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及時處理,使得結對子的同學共同成長。
總之,對于小學生來說,“結對子”這種學習形式不失為一種互助共進、合作發展的好形式,它為學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搭建學生互相教育的平臺,同時又能使學生及時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
(本論文系蘭州市2014教育科學規劃“個人課題”《“結對子”培養隔代教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