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錦濤
【關鍵詞】 學生;課業負擔;減負;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50—01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團隊合作是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記》中也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心理學家明確指出:不會合作就沒有成功。那么,如何組織學生展開有效的合作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創設互動情境的教學氛圍
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情境的創設十分重要,它通常分為兩類:一是由教材引發的情境;二是屬于學習者的心理情境。心理情境,主要指競爭心理和合作心理。心理情境大體屬于非智力因素,在互動教學中主要包括“三感三心”,即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及群體合作心理。它們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形成學習動力。通過情境作用于認知,形成“情境——認知——情境——認知”的縱向互動;情境間還產生橫向互動,即教材情境與心理情境互動,增加互動錯綜性,就是互動教學特色所在,它的交錯互動提高了情境的能量釋放程度。
師生間產生感情的共鳴與特定的情境、心境有關。渲染課堂氣氛,創設情境尤為重要。語文教師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精神狀態。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昂奮的精神狀態,從而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為學生的創造性活動提供廣闊的思維場所。要在每節課開始一二分鐘內,誘發學生的興奮點,吸引住學生。因為,這猶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又如下棋,第一著棋出動,就直接關系全盤的輸贏。只有通過學生的參與創設“可樂”的課堂心理氛圍,才會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促進課堂互動,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1. 捕捉互動時機,促進課堂教學效果。學習離不開動機、愿望和需求。對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因此,互動式語文教學要在“趣”上做文章,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并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師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課堂互動的最佳時機,充分發揮課堂互動的優勢。
如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導入時,先展示魯迅舊時讀書的“三味書屋”的圖片,以自己的感受激發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想象;并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教師也參與其中。為切入主題做好鋪墊。同時,為學生積極想象、敢于表達創造了條件,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愉快情緒,營造了一種輕松自然的課堂氛圍。
2. 突出學生主體互動意識。在課堂上落實和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在課堂的互動中,通過感知、理解、體驗、參與、合作、表達來體現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感受成功的愉快,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通過課堂互動刺激學生的情感,自由組合的小組交流和自由交談式的活動增添學生運用語言、展示自我的信心,促進學生主動發言和積極思維。獨特的課堂文化由此形成——民主、自由、輕松、愉快。
3. 善教樂學,激發互動。課堂上的合作要求雙向主動,即做到善教與樂學,不僅在形式上實現互動,而且在精神上實現互動。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對話的過程,就是用教師靈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個渴求知識的心靈,用教師的靈感去激發學生的靈性。記得,一次筆者正在課堂上津津有味地授課,外面卻飄起鵝毛大雪,接著是晴一陣雪一陣。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將視線轉向窗外,心想:此時強制學生轉移注意力,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于是,靈機一動,打開教室門,帶著學生走出教室,一起觀起雪景來。觀景結束,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寫出一段發生在這雪中的故事。當然,效果出奇的好。當然,教學靈感必須產生于博學多聞的基礎之上,即所謂“厚積而薄發”。
樂學是教學合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學生的“樂學”應體現在能動性發揮和創造性的展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消極的“等、靠、聽、記”,而應讓其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主動地去探究新知,主動地追求進步與發展。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開發學生的智力,增進學生的智慧。同時,要把學習的過程表現為一種學創結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在教師的引領與指導下,參與創新,學會創新。創新注重知識的綜合,注重否定與批判,注重借鑒與超越。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