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金平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師;激活;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55—01
一、轉變觀念至關重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授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缺少思考、質疑、參與意識,自然興趣淡、積極性不高。教師應該巧妙隱身學生之中,做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發現者,組織者。面對學生的課堂展示,教師不再是一個權威者高高在上,而應該是一個敏銳的傾聽者,準確的判斷者,睿智的提問者,積極的評價者。新課改不應該只停留在對教師“教”的改進,改良上,而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重建。唯有首先改變固有觀念,充分認識教師職業角色,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才能真正激活課堂,讓課堂大放光彩。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符合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達到最優化的效果。保持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根本秘訣。”由此可見學生唯有對所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才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動力,大腦感官才會處于最活躍的狀態,思維才會更加深刻,想象才會更加新奇,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學信息。因此,課堂上教師首當其沖的一個職責便是喚醒、激活學生學習欲望的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設法激活課堂:
1.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音頻、視頻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較快、較好地融入課堂教學。還可以進行問題情境教學,提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的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 重展示交流,培養學生成就感。張卓玉在《構建教育新模式》一書中說“新課堂的生命力在于展示。展示就是重要的學習方式”。的確如此,課堂中的展示凝聚著學生們的心血,有助于同學間交流,分享收獲。同時,展示提供了學生體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的機會。
3. 有教無類,多形式激活課堂。教師可結合教材設計詩文朗誦、分角色朗讀,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詩文時可借助詩歌朗誦會,以這種形式讓學生在不斷朗讀中體會文中感情。在講情節曲折的小說時可讓學生適當表演,在“演”中體會人物形象。
4. 及時評價,以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相應的評價,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有助于成功,成功也能激發更大的興趣。事實證明:不斷獲得成功,經常得到表揚的學生,學習興趣也在不斷地鞏固和發展;而屢遭失敗,經常受批評,斥責的學生,其學習興趣就會日漸衰減。
三、把課堂交給學生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這樣一個體會:教師有時把自己看得過“重”,事無巨細全攬在身上,許多知識似乎唯有自己一字一句講解學生才能掌握。教師不懂得放手,學生沒有被信任感,沒有自主學習的自由和興趣,久而久之,課堂便成為一潭死水,毫無活力。新課改下,教師要學會不斷反問自己:誰的課堂?誰應該做主?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上,不管怎樣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真正做主的,實際上還是老師。要切實達到高效課堂,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就應該大膽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首先,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應該清楚地知道,這節課要做什么,怎樣做?在參與課堂活動時,讓學生有主人翁感覺,教師所做的是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學習中,展示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糾正、補充、點撥,及時幫助學生總結,但是,絕不能隨意打斷學生的展示,終止學生的討論,這樣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時間久了學生們就不愿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有些教師可能過分關心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過分強調學生按“劇本”表演,常常因為超越本節課、本學科的內容而強行終止學生的討論。其實,教材的編寫邏輯與學生探究邏輯的不一致是極其正常的,教師應該本著啟發學生心智,注重方法指導,智慧地解決這一矛盾。教學中只有老師大膽放手,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有興趣,有成就感,我們的課堂才能“活”起來。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