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掌應
【關鍵詞】 英語教學;英語文化;滲透;單詞;對話;介紹;渠道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109—0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文化又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得到了體現。文化意識,就是人們對于文化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認知 活動,是人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領悟該語言文化的內涵,接受該語言文化的熏陶,并潛移默化地內化為一種追求文化的情感的活動。培養跨文化意識,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于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挖掘單詞的多重意義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資源,豐富的教材內容直接體現著英語這門語言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不但要理解、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還要精心備課,組織教學,適當地導入英美國家的文化。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從英語詞匯入手,充分理解和挖掘單詞的多重意義。在教“Animals”時,可以介紹一下,外國人非常喜歡動物,并且喜歡養寵物。如,“dog”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多為貶義,如“喪家之犬”“走狗”“狗腿子”等,但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a lucky dog. ”(幸運兒)等常用詞匯。
二、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嗎?”“去哪兒?”而你如果對英美人說“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則理解為你是想請他吃飯。如果你問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會認為是觸犯對方隱私,英美人是會不高興的。而“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Its a fine day, isnt it ?”等關于天氣的話題是比較適宜的。中國人很少當面把禮物打開,而西方人往往會當面拆開禮物并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 .”“Thank you. Its so cute. I like it very much.” 介紹時要先把男性介紹給女性,先把年少者介紹給年長者,先把地位低微者介紹給地位高的一方。應避免在引見時只介紹名而不介紹姓,這種介紹,不僅會引起混淆,甚至帶有一些侮辱性,好象對被介紹人的姓氏不屑一顧。
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涉及以上內容的用語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
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
三、專題式介紹英語文化知識
可以邀請中外有關專家以及曾經留學或訪問過英美國家的人士作這方面的專題報告、系列講座等。也可以建議學生多讀國外有關游記、人口統計、民意調查、官方思想研究、時事評論等方面的書,從中了解文化。對英語初學者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
四、在課外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來幫助學生吸收和體驗外國文化
有效利用課堂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僅僅靠每天課堂的45分鐘,要讓學生真正全面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是勉為其難,所以教師也可以在課外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來幫助學生了解和體驗外國文化。高科技的發展、英特網的誕生、便捷的信息交換,給我們學習外語提供了多種渠道和手段。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收集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通過看一些體現外國文化的電影、電視、錄像,聽一些當地簡易的英語新聞,讀一些體現英語文化的簡易讀本,讓學生與英語的使用零距離接觸,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讓學生耳濡目染,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還可以組織英語劇社、英語角等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形式的語言環境,加深對英語的實際運用。
總之,語言和文化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兩者是和諧統一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能力,有意識滲透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點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