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云
【關鍵詞】 初中;美術教學;生活化;現代化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119—01
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初中美術教育在多方面顯示出了它的問題與不足,如過于注重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教學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等。筆者認為初中的美術教育,對學生實施的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應當是生活美術教育,所以應將美術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美化心靈,陶冶情操。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談幾點體會和想法。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的聯系
俗話說:“美術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確,在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與美術知識息息相關的事物和現象。身為一名初中美術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發現和記錄這些現象,并將其儲存為豐富的美術課堂資源,然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遵循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原則,營造出與其相適應的情感氛圍和場所,即創設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情境,使學生體驗到美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讓他們以積極、自覺、主動的態度投入到美術知識的學習中。
比如,在學習“在校園中健康成長”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我首先詢問了學生對校園生活的感受和感想,然后再問:如果讓他們描繪校園生活,他們最想從哪個角度入手。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待學生回答完畢后,我向他們提供了一些校園活動場景的照片,以及校園生活題材的畫家繪畫作品,然后讓他們針對本課課題并結合自己的校園實際展開一系列的繪畫活動。這樣,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經歷出發,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校園生活的情感,提高了學生對周圍事物敏銳的感覺力和觀察力,也使學生體驗到了生活與美術的緊密聯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實現生活化資源共享
如今,我國正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然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一張嘴”的課堂教學形式依然存在,這就使得許多校外資源與信息無法在課堂上得以呈現。而融聲音、視頻、文字、圖像、動畫等多種電子信息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技術則可以沖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將與美術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化資源通過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形兼備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實現生活化資源的共享,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這部分內容時,因為初一學生年齡相對較小、生活閱歷有限,對生活中存在的美術設計常常是熟視無睹,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于是,我就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了幾組常見的生活用品,如咖啡具、果盤、手機、椅子、臺燈、吸塵器、沙發等等,并引導學生從藝術角度對這些物品進行了評述活動。然后告訴學生,要積極關注生活中日常用品的材質、造型、色彩等,觀賞他們的美感。這樣,我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對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但是卻沒有進行過仔細觀察的生活資源進行了深層次的欣賞和感知,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善于挖掘生活中美好因素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傳統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總是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強行灌輸,并把學生拘泥于固定的室內教學場所,這樣的教學形式既顯得美術課堂枯燥無味、呆板無趣,也阻斷了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將學生帶出課堂,讓學生走到室外,開展生活化的美術實踐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比如,在學習“社區環境美化”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走出室外,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小區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并依據觀察到的景象設計出符合理念的環境設計。因為這些都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因此學生在進行創作、設計時會更加用心和得心應手。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了學生熱愛自己生活環境的態度和情感,也鍛煉了學生對所掌握環境設計知識的運用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