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等
摘 要:在高等教育發展“新常態”下,高校本科教育面臨著本科教學基礎地位仍需鞏固、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不強、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投入不足、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不健全、教學資源對教學的支撐度有待提升等問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出臺《關于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十項措施》,在管理機制、專業建設、教師激勵、質量改進、資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著力解決本科教學中存在的難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政策;“新常態”
在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發展也逐漸呈現出一種“新常態”:在發展環境方面,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正由高校為主導的供給驅動變為行業企業為主導的需求驅動,要求高校主動對接行業產業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在發展方式方面,我國高等教育正從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要求高校將工作重點轉向內涵建設與質量提升;在發展動力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也逐步進入“深水區”,高校需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破解發展難題[1]。
基于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常態”,我國對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頂層設計,頒布了“高教質量三十條”、啟動了“2011計劃”、開展了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等,有效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與質量提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也對高等教育“新常態”下本科教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出臺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關于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十項措施》,在管理機制、專業建設、教師激勵、質量改進、資源配置等方面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著力解決本科教學中存在的難題,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
“新常態”下本科教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本科教學工作的基礎地位仍需鞏固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而在各類人才培養中,本科人才培養又是最基礎的人才培養層次。然而在高校中,“重視本科教學”卻成為理論上非常明確、實踐中卻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理念。各級領導干部對本科教學工作的關心、研討仍顯不足,本科教學在高校中的基礎地位仍受到科研工作、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戰。高校須從領導干部層面入手,通過切實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制度約束,提高領導干部對本科教學的重視程度、提高本科教學重大事項決策的科學性,進一步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
2.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有待提高
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的原動力。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常態下,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正由以高校為主導的供給驅動變為以行業企業為主導的需求驅動,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還有待提高。以工程教育為例,我國首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指出,我國工科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需要加強;工科畢業生在國際競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2]。這就要求高校的工程人才培養主動對接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求,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高校需要在充分了解行業產業需求的基礎上,調整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3.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投入度有待增強
師資隊伍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支撐條件。目前,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師在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上的投入度仍然偏低,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師對教學投入不足”可以說是高等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高校在教師崗位聘任、考核與職稱評審中,有關本科教學的指標偏少,激勵教師投入教學的機制不健全,對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肯定和認可,從而導致教師積極性不高。因此,學校需要通過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加大激勵力度等措施,形成教師熱愛教學、研究教學、投入教學的良好教風,為本科教學提供良好的師資保障。
4.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具有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專家督導等多種途徑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估。然而,這些質量監控與評估的結果卻未充分應用到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過程中,或者說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貢獻度偏小。學校需要制定一套涵蓋本科教育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標準,以質量標準為依據開展各種質量監測與評估工作并建立教學狀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及時總結和分析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建立教學質量信息的及時反饋和持續改進機制,促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5.教學條件和資源對教學的支撐度有待提升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高校都面臨教學條件和資源不足的困境,存在教學經費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綜合利用效益不高等問題,導致教學條件和資源對教學的支撐度不足,制約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高校應進一步加大教學經費投入、轉變資源使用觀念、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益,為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高等教育“新常態”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對高等教育“新常態”特征及目前本科教學工作存在問題的分析,學校梳理了開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通過構建“質量文化”、堅持問題導向、注重以點帶面等方式,逐步化解本科教學面臨的難題,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1.構建“質量文化”,明確改革的核心目標
在 “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從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質量”成為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關鍵。學校一切教學建設與改革工作都應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目標。學校應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和本科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會,嚴格執行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將教學質量納入到各級考核指標中,加強教學質量評估、加大教學獎勵力度,在全校營造一種“質量文化”,讓本科教學的質量目標、質量觀念、質量行為規范深入到師生員工心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提升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
2.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改革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科教學是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本科教學仍面臨許多難題的情況下,高校應該堅持問題導向,瞄準目前本科教育教學存在的難題,從問題本身出發,在深入分析原因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措施,并對問題解決的進程和效果進行有效監測,在教學管理的實踐中不斷化解難題。
3.注重以點帶面,在破解難點問題的基礎上尋求整體推進
教學工作是慢活、細活,是需要潛心的。學校出臺《關于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十項措施》,避免了以往“大而全”的政策在實踐中難以取得實效的問題,每項措施可謂“小而精”,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學校期望通過十項措施的出臺和落實,先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隨著各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條件和時機成熟時再推進下一步的改革、出臺進一步的措施,以點帶面,在破解個別難題的基礎上尋求整體推進,從而實現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關于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十項措施》主要是針對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及學校自身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包含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完善教師教學激勵機制、建立質量持續改進機制以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益五個方面。
1.健全管理機制,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
要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首先需要學校各級領導明確責任,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上,將本科教學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認真落實學校和院部黨政一把手作為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制度。規定學校和院部黨政一把手是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每年至少一次針對本科教學工作進行專題研討,應堅持年度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制度、校院兩級本科教學例會制度,對本科教學中的重大問題進行集中研討,實現各項決策的科學性。第二,嚴格落實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學校要求主管教學工作的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每學期至少聽課8學時,其他領導干部至少聽課4學時。未完成聽課任務的年終考核將不能被評為優秀,沒有聽課的考核為不合格。通過將干部聽課納入到考核體系中,改變過去領導干部聽課流于形式的現象,使其成為剛性要求,從而逐漸形成一種各級領導關心本科教學、重視本科教學、研究本科教學的良好氛圍。
2.以專業建設為抓手,提升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針對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適應性不強的問題,學校以專業建設為抓手,要求各專業根據自身特點加強社會人才需求的調研,建立有行業企業人員參與的專業教學工作委員會,與行業企業合作育人。此外,還通過校內專業評估、預警和退出機制,促進專業結構的優化和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實行校內專業評估與預警、退出機制。實施專業基礎狀態數據上報制度,建立專業教學質量常態監控機制,及時發現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改進;實施校內專業評估制度,每兩年組織一次校內專業評估工作,綜合評估專業建設水平;實施專業辦學質量預警與退出機制,學校依據社會人才需求、校內專業評估結論等情況定期發布預警專業名單,對就業率較低、不符合社會需求、辦學質量不過關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或停止招生,實現專業結構的優化,從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性。
3.完善激勵機制,加大教師對本科教育教學的投入
第一,嚴格落實教授、副教授上課和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制度。學校嚴格落實教授、副教授上課制度,將“每年獨立為本科生講授一門課程,或授課時數不少于32學時”作為教授、副教授崗位考核合格的必要條件。同時,嚴格落實青年教師能力培養制度:一是落實助教制度,要求青年教師認定為主講教師前需從事兩輪助教工作,第一輪承擔助教工作時須全程隨堂聽課,第二輪助教可以主講不多于1/2的課程內容;二是落實青年教師培訓制度,青年教師需參加學校組織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技能培訓,累計培訓不少于128學時;三是落實青年教師全程協助本科生實習課程制度,要求教師至少全程參加一次本科生企業實習,完成實習報告,其中,理工類專業教師累計參加企業實習時間不少于80學時,經管文類專業不少于60學時。
第二,嚴格執行教師參與本科教學工程或教學改革項目工作要求。學校要求在一個任期內,教學崗教師至少負責一項校級(含)以上本科教學工程或教學改革項目,教研崗教師作為主要參與者至少參與一項校級(含)以上本科教學工程或教學改革項目,并作為教師聘任與考核的必要條件。教學研究項目、成果和論文等同于同級別的科研項目、成果和論文。以此激勵教師重視“教學學術”,在教學研究和改革方面加大投入,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強校院兩級品牌課建設并作為教學崗教師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學校實施校院兩級品牌課建設,要求晉升教學崗教授必須是校級品牌課教師,晉升教學崗副教授必須是院(部)品牌課教師。教研崗教師晉升職稱必須通過合格課程評估。同等條件下,品牌課教師晉升教研崗教授、副教授優先。將課程教學質量與職稱評審工作掛鉤,更好地促進教師重視本科教學、主動改進課堂教學質量,創建教學品牌。
第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大本科教學評優與獎勵力度。積極推進小班教學。在石油工程學院與地球科學學院實施學生自由選課、教師競爭上課試點工作,促進教師提升個人授課水平,并逐步在全校推廣。每年以教學效果為主要依據評選10名“教學效果卓越獎”教師,每人獎勵2萬元。對學校品牌課教師每人獎勵2萬元,院(部)品牌課教師每人獎勵1萬元,激勵教師加大教學投入,對在教學方面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充分肯定。
4.建立質量改進機制,實現本科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建立涉及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質量標準,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建立質量評價信息反饋機制和持續改進機制。通過召開質量評價結果反饋會、制定質量問題整改方案、建立質量問題跟蹤評價機制等措施,確保各類質量監控與評價信息充分用于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做好“設定質量標準” “實施監控評估” “進行問題分析” “實現質量改進”這四個環節的工作,并形成“閉環”,切實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升。
5.加大教育教學投入,提升教育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第一,加大教學實驗室建設的逐年投入,保障實踐教學順利實施。要求院部收入(不含學校下撥的行政經費)中用于本科教學的經費不得少于20%,并且新增教學經費優先用于實踐教學。
第二,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益。開展本碩博一體化建設,按照學科專業,梳理本碩課程內容、建立本碩課程統一體系、統一編碼,高年級本科生可以選修碩士生課程。在學校現有資源條件下,綜合利用教室、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平臺、科研平臺等資源,為人才培養發揮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杜玉波.把握新常態下的高教發展[N].光明日報,2015-03-02.
[2]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R].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2014:32-45.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