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忠誠等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開始廣泛推行通識教育。首都師范大學在通識教育實踐中,以整體學習觀來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活動,建立起系統、完整的,具有過程性、互動性和實踐意義的大學生學習管理模式。開辟課外學習渠道,拓寬通識教育平臺;秉持通識教育理念,創建學生課外學習管理新模式。
關鍵詞:通識教育;自主學習;課外學習;科研啟蒙
首都師范大學于2010年在新校區全面執行以通識教育為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新校區遠離校本部,而且新校區內僅入駐大學一年級新生,因此學生不僅與高年級學生的交流相對較少,而且與教師的交流也受到限制,除教學空間以外的其他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如何在各種教學資源的約束之下,創造性地進行低年級大學生的學習管理工作,成為保障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順利執行的重要課題。
秉承以“學生為本”的育人思想和“素質、綜合、交叉、開放”的人才培養理念,學校充分發揮其學科綜合的優勢,以提高人文與科學素養,培養價值分析與判斷能力,訓練科學思維方式,強化人際溝通與表達能力,擴展國際視野為主導目標。在通識教育實踐中,以整體學習觀來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活動,建立起系統、完整的,具有過程性、互動性和實踐意義的大學生學習管理模式。
開辟課外學習渠道,拓寬通識教育平臺
現在很多高校在培養方案方面對通識教育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基本做法是以課程設置為核心,以課堂教育為主體,讓學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識,但畢竟課堂教學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布道式講學特征,對學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使學生享有更多的通識教育機會,拓寬通識教育平臺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渠道。根據通識教育特點,在通識教育課外學習平臺設計中,主要考慮從勵志、博雅、啟發、探究等幾方面進行,這幾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結合。
1.勵志性與啟發式宏觀引導
大學本身有非常多的智力資源,但是很多資源由于各種原因未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因此搭建大學領導、知名教授與學生的交流平臺,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可以開展校長論壇、院長論壇、師長論壇、名師論壇等。在安排這些論壇時,可以有選擇地確定報告主題,把勵志和啟發式引導作為大學低年級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內容涉及到大學的理念、大學生活的解讀、學習方法和勵志教育、人才質量與大學教育、通識教育、人格塑造、校園文化、文學經典、藝術賞析等方面,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樣既促進了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學生也從領導、師長那里得到了激勵和鞭策,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
在校長論壇中,學校校長以“重讀《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從核心課程到新計劃”為題給新生作了有關通識教育的報告,告訴學生完整的大學教育必須包括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部分,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能力;通識教育則從“人的完整性”的角度探討教育如何為人生作準備,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
2.協同性與探究式自主學習
舉辦以學生為本的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開展的“問道典籍”自主性讀書活動。活動以讀書小組的形式開展讀書以及讀書交流活動。學生的讀書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產生了積極的反響。整個“問道典籍”讀書活動不但有思想的碰撞、言語的交鋒,更有智慧的結晶。特別是活動搭建了來自不同專業學生讀書交流的平臺,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在開展“學子講壇”活動中,積極鼓勵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話題為內容走向講壇,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思想、播灑智慧的平臺,使學生開闊學術視野、拓展思維模式、提高文化素養、提升精神境界。
3.博雅性與系列化學科競賽
通過組織和開展各類學科競賽,激發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綜合素質、訓練和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全面落實通識教育培養方案。在開展與“三育”(體育、美育、英語教育)相關的系列活動中,將“三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將“三育”與通識教育結合;將“三育”與社團活動結合。通過幾年來開展的豐富多彩的學科競賽實踐和各類學科競賽的整合,逐步形成既融入通識教育理念,又體現良鄉校區特色的賽事活動。 這些活動既包括了百科知識競賽、學英語系列比賽,也包括了靜韻良鄉詩歌創作比賽、墨香校園繪畫比賽等,各類比賽均吸引了理學、工學、法學、文學、管理等不同專業學生的參與,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這些活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專門為良鄉校區學生量身定制,對于推動良鄉校區的學風建設及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具有積極作用。
4.推行科研啟蒙,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意識
科研啟蒙旨在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鼓勵學生以2人~5人組成學術實踐項目小組進行申報項目,參與項目可分為“文獻閱讀類” “調查研究類”“應用創意類”三類。“文獻閱讀類”項目,是以某一專業研究領域為主題,開展經典文獻的閱讀,撰寫綜述性論文;“調查研究類”項目,是以現實問題的考察和探究為主;“應用創意類”項目,強調項目的創新性和實用性。通過幾年的推行,發現一年級新生在申報課題時有如下特點:一是選題范圍廣,涉及文、理、工、管、法、教育、藝術等學科大類的40多個專業方面;二是選題既偏好于所學專業,也顯露文理交融、學科交叉的特點;三是既偏重實證調研(60%~70%),也涉及文獻綜述(15%~20%)和應用創意(10%~15%)。
5.利用社會資源,開辟校園通識教育的活動陣地
積極與相關教育培訓機構聯系,舉辦英語公益講座,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和英語學習水平。此外,學校還與良鄉高教園區的其他高校開展了校際交流,組織隊伍參加良鄉高教園區學術交流活動,有效增進了良鄉高教園區學生的了解和交流。
秉持通識教育理念,創建學生課外學習管理新模式
在教學資源受到一定約束以及實施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背景下,建立了一個有效的、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
1.營造通識教育的校園氛圍
中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到大學相關專業學習,很自然地會認為在大學是專業學習,容易忽略專業外的教育。因此,針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首先要在校園里營造通識教育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通識教育的環境當中。通過組織和開展各類學科競賽、學生科研活動,激發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綜合素質、訓練和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
2.新校區建設與人才培養協同推進
由于新校區運行之初,除教學空間以外的其他教學資源均相對缺乏,如何創造性地對校區新生進行學習管理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就成為確保本科生通識教育培養方案順利實施的重要議題。在運行過程中,通過建立課外通識教育平臺,如開展各種論壇、自主性讀書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可以有效地將新校區建設與人才培養協同推進。
3.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助性學習結合
以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全面執行以通識教育為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實踐背景,創造性地建構了通識教育課外學習平臺。該平臺的建設與運行,與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課堂教學框架的推行與實施互為補充,兩者共同促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4.管理者與學生學習有效互動
通過課外學習平臺的構建,有效地推動了學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突破了靜態的、一元的、封閉的管理形式,使管理者參與其中,學生能直接與管理者接觸,如開展的校長論壇、院長論壇搭建了校級、院系領導與新生開展交流的互動平臺。
5.校區之間與學生之間通暢交流
在這種模式下,突破了校園和校區隔離、院系和專業界限、教育層次和年級的差異,使通識教育理念真正得以體現。做到本部學生與分校區學生的有效交流,以及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學子講壇則構建了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之間交流平臺,同時突破了空間隔離的局限;以經典文獻閱讀的“問道典籍”活動,將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一個讀書小組,完全突破了專業限制,使得“素質、綜合、交叉、開放”的理念得以真正實現。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基礎學部)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