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愛東
【關鍵詞】 離異家庭;心理問題;因素;社會;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2—0023—01
離異家庭學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環境,較之正常家庭學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現偏差,重視和關心單親家庭學生,依據客觀性心理原則,從他們的實際出發,去分析解決其心理問題,實施恰當的教育措施和積極的引導,促進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一、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
1. 恐懼不安。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具有保障機制的家庭,兒童在父母雙親的撫愛和教育下,能產生一種安全感,從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發展。但是由于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了恐懼和不安。這種恐懼和不安,使孩子不信任他人,對外界環境感到害怕,處理不好同學間的關系,常陷入痛苦和極度煩惱之中,遇事膽小緊張,很難應付突發事件,不敢迎接挑戰,無戰勝困難和超越自我的勇氣。
2. 抑郁孤獨。家庭的破裂,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在父母離婚后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為敏感脆弱,他們無法自我調節心理,不能適應家庭破裂的殘酷現實,因而對周圍的人和事失去興趣,對任何東西都提不起精神,對未來悲觀失望,整天悶悶不樂,不愿與人接觸,對外界常有戒備和厭煩心理,他們把苦惱、不滿、怨恨都深藏在內心,不愿向別人訴說,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
3. 消極自卑。因父母的離異孩子感到羞恥,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處處不如他人,特別是看到同齡孩子與父母親熱玩耍時,孩子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導致自卑情結,進而在自我評價中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產生自卑懦弱,害羞憂傷。隨著年齡的增長,消極情緒體驗的次數增加,孩子經常沉浸在憂傷、悲傷中,導致孩子交往能力下降,自卑感更強。
4. 怯懦膽小。意志薄弱的孩子易形成怯懦性格。由于一直生活的完整家庭突然破碎,孩子無法適應沒有父親或母親的環境,因此遇事膽小怕事,容易屈從他人,無反抗精神,在困難面前驚慌失措,感情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夫妻離異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使孩子望而生畏,總擔心自己使家長失望,時時體驗著恐懼的情緒。
5. 叛逆心理。父母離異過程中的恩怨、沖突、冷酷無情易造就孩子偏激的性格。他們得不到健全家庭中的溫暖,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奚落和欺負。然而他們也渴望尊重,渴望被人欣賞,于是在言談舉止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二、影響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的不完整給孩子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造成產生孩子強烈的自卑感,從而影響其與人交往的質量。
2. 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渡過,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學校中老師和同伴的看法,直接影響離異家庭孩子的情感變化。如果老師和同學能關心、幫助、接納他,他的情緒會趨于穩定。
3. 社會原因。由于離異家庭的孩子擁有特殊的心理特征,這些因素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他們心理壓力大,為父母的離異感到羞愧,抬不起頭,有的甚至誠惶誠恐,悲觀厭世,破罐子破摔。
三、教育輔導策略
1. 用愛與他們在心靈上溝通。馬斯洛言:“我們非得探討愛,教會愛,讓愛深入人心,否則充滿敵意和猜測。”在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教育中,教師要以誠心、愛心、關心對待他們。教師要仔細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抓住機會接觸他們,與孩子們進行交談。在交談中教師要有真摯的心,由衷的情,感化他們冷漠的心,用自己一個甜甜的微笑,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賞的手勢,一次輕輕的撫摸,或一句真誠的表揚拯救他們的自尊心,打消他們的自卑感,抑制他們低落的情緒。
2. 創設情境,張揚個性。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優勢、閃光點,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嘗試成功帶來的喜悅,使他們找回自我,找回自信。
3.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教育這個主陣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離異家庭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和家長溝通,申明利弊,使家長承擔起教育孩子的義務,讓家長明白,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總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啟蒙教育場所,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要因為父母的離異讓幼小的心靈永遠背負家庭變故的陰影,應該調動一切力量幫助孩子走向樂觀向上、豁達開朗、自信自強、健康快樂的成長道路。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