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岳
如何科學選擇一條既嚴格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又契合地方實際的腐敗治理有效路徑,實現腐敗治理的“全覆蓋”,是基層紀檢監察組織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江蘇省東海縣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打造腐敗治理品牌,逐步探索出一條以“四網五制”促廉惠民工程為主體、聯組巡查為抓手、以懲促防為動力、自身監督為保證的反腐敗綜合治理新路徑,有效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推動腐敗治理從滯后性向前瞻性轉變。
一、在路徑取向上,主動適應改革發展新常態要求,突出腐敗治理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的前瞻性,創新實施“四網五制”促廉惠民工程,密織“權力籠子”,著力解決滋生腐敗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注重頂層設計,堅持構建整體性。當前,腐敗治理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正在發生迅速變化,要求我們既要立足當前,以點帶面,積小勝為大勝;又要著眼長遠,積極創新,形成科學合理適宜操作的綜合反腐體系。東海縣經過調研、探索和論證,創新構建“四網五制”促廉惠民工程,建立覆蓋全縣的農村“三資”、“三務”、民生資金、正風肅紀曝光四大公開監督平臺,健全教育引導、制度制約、利益維護、案件查處、民生服務五大制度機制。為了支撐工程有效運行,開通舉報熱線、民眾網絡留言、遠程視頻接訪、QQ在線接訪、政風行風熱線、網絡論壇六大投訴舉報通道,將腐敗治理的觸角直接延伸至農村最基層、老百姓心坎上,形成1+1>2綜合效應,使腐敗行為被遏制于萌芽狀態。這項工程先后入選2014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獲批“反腐敗立體體系創新工作”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
創新網絡反腐,強化科技創新性。腐敗暴露的往往是管理漏洞,管理主體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往往是滋生腐敗的溫床。而通過科技手段完善管理流程,進行科技聯防,用“無情的電腦”制約“有情的人腦”。農村“三資”網絡監管平臺通過自動提取、自動公開相關財務數據,對“三資”運行軌跡進行動態監控。同時,它將全縣所轄集體產權的依法轉讓、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轉交易全部納入網絡,使集體資產、資源、資本在交易中優化配置,讓群眾得到收益和實惠。“三務”公開監督平臺集政策信息發布、“三務”公開于一體,定期開辟專欄,接受群眾監督。設立“正風肅紀”曝光臺,對“四風”方面突出問題和違規違紀行為公開曝光,營造風清氣正良好環境。
壓縮腐敗空間,突出制度嚴密性。創新和健全監督制度是實現“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有效途徑。必須提高制度設計的前瞻性,構建嚴密、嚴格的制度體系。“四網五制”工程抓住決策、執行、監督等權力運行程序性制度的創新和完善,制定完善5大類160余條制度,一方面對權力行使前、中、后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制約,促使隱性權力公開化、顯性權力規范化,構建“不能腐”的制度“隔離帶”;另一方面,整體開展監督、懲治等各方面工作,認真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拓寬治腐渠道,發揮群眾能動性。群眾反腐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拓寬群眾參與腐敗治理的渠道,開辟對話窗口,可以引導群眾根據法律規定思考解決腐敗問題的辦法,增強全社會反腐敗的信心和能力。“四網五制”工程通過在促廉惠民網開通留言版面,群眾可將身邊腐敗問題寫在留言板上,專人負責受理。開通遠程視頻接訪,通過在線聯動接訪,使上訪群眾在當地就能反映問題。建立舉報熱線,擴大線索收集渠道,降低發現案件線索“成本”。組建促廉惠民QQ群,各民生部門與群眾在線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建立媒體政風行風熱線通道,對于反映的問題,明確辦理部門、程序和時限,紀檢監察部門進行跟蹤督辦。創辦網絡論壇,將腐敗治理中群眾有疑問事項放在論壇上引導網民討論,對解決結果贊同率超過70%的,加以完善落實;低于70%的,及時跟蹤督辦,直至群眾滿意。截至目前,網站點擊率800余萬次,共收到留言13710余條,多級視頻接訪1820余次,為群眾解決問題6100余件,收集網絡反映問題190余件,全縣信訪越級訪總量同比下降17%。
減少腐敗動機,強化規矩可塑性。“德教為先,修身為本”。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加強廉潔從政教育直接關系到減少腐敗動機和守紀律講規矩習慣的形成。東海縣創新教育模式,突出親情教育,形成“不想腐”的思想道德防線。創設家庭環境。開展“把廉潔自律帶回家”、“弘揚廉潔家風、共建幸福家庭”等主題教育活動,舉辦領導干部家屬座談會6次,簽訂“家庭助廉承諾書”560余份。創設社會環境。在縣新聞媒體上開設黨風廉政專版,弘揚正氣、倡導新風。開辦縣鄉村“廉政大講堂”,發放學習材料16000余套。強化陣地載體。建成以警示教育基地、廉明園等為依托的“五大教育基地”,努力讓守紀律講規矩養成好習慣、形成新常態。
二、在執紀理念上,主動適應深入推進“三轉”新要求,建立紀檢聯組機構,從傳統、粗放、平面的“分散作業”向“集中監督”轉變,增強合力,探索常態化的監督執紀有效機制
隨著腐敗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和“三轉”的深入推進,紀檢監察機關一度存在的職能泛化現象有了較大的轉變;但是在真正推動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派駐機構不知所向、無事可做、無案可辦,甚至被駐在部門邊緣化等情況,發揮作用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合力。如何創建一個全新載體,有效整合監督執紀資源,擰緊紀律螺絲,上緊規矩發條,推動“兩個責任”落實,顯得尤為迫切。
立足盤活存量,著力內涵式改革。在新常態下推進腐敗治理,不讓紀律成為“橡皮泥”、“稻草人”,就要通過組織制度創新,構建“上下聯動”、共同發力的紀檢聯組機構。東海縣準確把握“減”與“增”的辯證關系,在不增加編制、不改變現行機構管理體制、職能的前提下,按照“職責相近、工作便利”的原則,將全縣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分類劃片組建10個紀檢監察聯組,運行經費、后勤保障由縣紀委負責。有效破解“三轉”后部分派駐機構不知所向、無事可做、無案可辦甚至被駐在部門邊緣化等現象。
注重科學規范,推進運行管理常態化。按照規范化、常態化和科學化的要求,對聯組機構實施流程管理和精細化運作。立足全域覆蓋,推進組織機構規范化。出臺《東海縣紀檢監察聯組機構工作辦法》,確保工作扎實穩步推進。注重規范運行,推進管理機制科學化。統一制定聯組機構工作規程、辦信辦案業務流程圖等制度,進行“臺賬+檔案”式管理,規范聯組機構工作辦理程序。注重職能履行,推進聯組運行常態化。各聯組每次將工作開展情況形成工作報告,建立常態化工作模式,確保監督執紀利劍高懸、震懾常在。
突出主責主業,增強監督執紀實效。聯組機構主要行使“巡查、辦信、辦案、預防、培訓”5項職能,通過集中優勢兵力,跨部門、跨行業、跨聯組開展大范圍的監督檢查。實施換防巡查。按照縣紀委監察局統一安排,10個聯組實行異地交叉巡查。開展專項檢查。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等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工作。實行線索排查。定期排查司法和行政執法機關受理信訪舉報、正在調查或已經查結的案件;對排查出的案件線索,由縣紀委監察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以及分級立案原則進行查辦。2014年,先后對21個鄉鎮(場、街道)和49家縣直單位開展聯組巡查,梳理風險點121個,制定防范措施136條;初步核實違紀線索147件,轉立案143件。
三、在工作重心上,確立“新常態”的戰術觀,堅持治標促治本,切實把懲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蔓延勢頭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世情、黨情、國情的發展變化,當前案件查辦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為治本贏得時間。
案件查處與維護民利的關系。腐敗治理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為“治本”爭取主動,必須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集中力量,重點突破,讓群眾真正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東海縣立足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加大違紀違法案件查處力度,案件數量和質量實現新突破。2014年,全縣共受理信訪舉報438件,立案269件,同比上升15%;使用“兩規”措施案件4起,移送司法機關7人,處分265人,挽回經濟損失1500余萬元,同比上升36%。
案件查處與作風建設的關系。查辦案件是推動形成作風建設常態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也是當前案件查處“抓大不放小”的要求之一。東海縣以八項規定為切入口和動員令,抓早抓小、快查快辦,力求在“岔道口上指路,懸崖邊上救人”。近兩年來,先后對違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定的9名領導干部實施責任追究,對在工作期間飲酒、玩游戲等人員通報批評19人,誡勉談話47人,黨政紀處分6人,有效推動“八項規定”常態化機制的完善落實,讓每一名黨員干部做到“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止”。
案件查處與案后預防的關系。違法違紀案件的發生,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通過對案件的深入剖析,揭示腐敗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有的放矢地研究和制定治本措施。我們堅持查案與剖案并重,做好案件查辦后半篇文章,完善實施個案預防“六個一”工程(即“一案一悔過、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建議、一案一整頓、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回訪”),達到查處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案件查處與體制機制創新的關系。查辦案件只有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規律、總結新經驗,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才能有效提升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的核心能力。我們在案件查處過程中積極做到三個“強化”:強化辦案能力。組建辦案人才庫,做到“人人能接訪、個個能辦案”,參與“雙規”案件查辦輪崗鍛煉面達90%以上。強化聯動辦案。繼續整合全縣辦案力量,深挖擴線,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強化組織協調。成立東海縣反腐敗協調小組,進一步加強與公安、審計等部門配合,做到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四、在自身建設上,主動適應治理現代化新要求,建立“五三三”自身監督體系,深入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變“封閉辦案”為“開門執紀”,鍛造執紀鐵軍
“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先自成。”新形勢下,黨中央對紀檢監察工作寄予厚望,人民群眾對反腐敗高度關注,紀檢監察隊伍時刻面臨腐蝕和反腐蝕的特殊考驗。紀委不是“保險箱”,如何解決好誰來監督紀委的問題,確保執紀監督權的正確行使,既需要外部監督制約,更需要構建一套有效管用的內部監督管理體系,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凈。
把監督“權力”的權力關進“籠子”。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把信任關進監督這個“籠子”里,才能有效解決“誰來監督紀委”的現實問題。東海縣圍繞“忠誠、干凈、擔當”的目標,通過制定規范縣紀委常委會議事規則、重點崗位權力運行、辦案業務流程、日常教育管理、目標管理考核等五項規范,對紀檢監察權力運行各個環節全方位、全時空的監控,實現紀檢監察裁量權由“自由裁量”向“陽光操作”的轉變,做到把握分寸不越位,找準位置不錯位。2014年以來,先后有5人被誡勉談話,1人被清除紀檢監察隊伍。
構建“多燈互照”無影區。隨心所欲不逾矩。要想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有效解決“燈下黑”問題,就必須有接受監督的底氣。東海縣主動暢通監督渠道,構建內部、外部、輿情三大監督平臺,點亮“無影燈”,解決“燈下黑”,增強工作透明度。成立內部監督委員會,在縣紀委常委會領導下,負責受理紀檢監察干部違紀違法問題舉報、案件審查等工作。構建社會監督平臺,聘請8名社會特邀紀檢監督員,對紀檢監察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等方面進行監督。構建輿情監督平臺,對新聞媒體通過現場拍攝、暗訪等方式發現的紀檢監察干部問題,建立快速查處機制,依法依規處理并公開通報。
打通監督“最后一公里”。無公開則無知情,無知情則無監督。只有將紀檢監察干部的“家事”、“私事”充分暴曬在陽光下,才可以使組織及時掌握實際情況,也可以讓群眾清楚了解最關心、最現實的實質性事項。東海縣紀委結合實際,實行個人重大事項、個人財產實名公示、述職述廉三項報告,將不涉密的個人有關事項信息在網上進行公示,隨時更新,打通自身監督的“最后一公里”。全縣230余名紀檢監察干部對三項報告相關內容進行了如實填寫。在2014年全縣機關作風建設抽查中,紀檢監察機關的群眾滿意率達97.6%,同比上升8%。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東海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