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飛
當前,國際市場及其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建立新的國際經貿區域共同體,制定新的貿易規則與制度安排。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大力倡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我國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迎接挑戰、搶抓機遇的重大舉措,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途徑,是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戰略選擇,有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周邊政治環境的改善。現在的關鍵是,具體落實這些國家戰略,著力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區。通過先行先試,在國際貿易、投資、金融、旅游、文化和海上交通等領域取得新突破。
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與挑戰
2013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東盟繼歐盟、美國之后,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是:馬來西亞1060.8億美元、新加坡759.1億美元、泰國712.6億美元、印度尼西亞683.5億美元、越南654.8億美元、菲律賓380.7億美元、緬甸101.5億美元、柬埔寨37.7億美元、老撾27.4億美元、文萊17.9億美元。
同時,中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他國家的經貿關系現狀也令人鼓舞。2013年,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雙邊貿易額分別是:澳大利亞1364.4億美元、印度659.5億美元、巴基斯坦124億美元、孟加拉國103.1億美元、斯里蘭卡30.8億美元、南非273億美元、埃塞俄比亞21.9億美元、肯尼亞32.7億美元。
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加速。近年來,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北京APEC力推亞太一體化,21個成員國領導人決定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這個決定將把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大洋洲是古代海洋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中國與澳大利亞雙方決定把中澳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宣布實質性結束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方正著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版”。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相繼訪問東南亞各國,提出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帶進了新階段。走過“黃金十年”的中國和東盟,正在邁入“鉆石十年”,努力推動投資領域的實質性開放,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中國主張,東盟各國應以“雙軌思路”來處理南海的各種紛爭,有關具體爭議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與協商來解決,南海和平穩定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加以維護。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海上絲綢之路基金,并提出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在亞洲及以外地區“打通制約互聯互通建設的瓶頸”,并且共建“大電網”。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取得新進展。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有關的思想和觀念,如“亞洲新安全觀”、“新型大國關系”及“和諧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在2014年的北京“習奧會”上,奧巴馬表示,美國“轉向亞洲”的政策不是要圍堵大陸,雙方就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機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等議題達成共識,顯示雙方試圖“不沖突、不對抗”。中美信息技術談判獲重大突破,就擴大信息技術協議(ITA)內容達成一致。同時,中美第一次就全球問題單獨達成協議。奧巴馬宣布中美將合作打擊“東突”等恐怖組織。
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具有合作基礎。當前和未來,海洋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巨大的海洋經濟利益,為改善和加深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接國家的關系提供了契機。中國與東盟、印度、大洋洲、非洲等國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市場需求和科技水平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從而,具有產業合作、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科技合作等廣闊前景。中國造船能力的增強、港口建設的推進,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了保障。
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面臨挑戰。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壓力。近年來,全球政治和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伴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逐步清晰,美國對待中國的態度由奧巴馬上任之初的“共享領袖地位”、“G2共治”,轉變為“強化美國戰略主導地位”、“壓縮中國的戰略與政治影響”。
美國主導的TPP、TTIP協議。美國力圖通過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議)主導制定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美國希望打造知識產權保護、勞工和環境標準等自由貿易協定樣板,對于有關排斥性,中國應有所準備。
南海爭端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短板。自古以來,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但由于南海海底資源蘊藏豐富,一些南海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近期對此強化“不承認”的態度。不僅越南、菲律賓等國不斷挑起事端,而且連美國也直接卷入南海爭端,從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一個繞不過的問題。
同時,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自由貿易園(港)區建設、市場準入、重點領域的開放上,還存在較多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壁壘。
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與定位
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平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選擇。推動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已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推動區域繁榮、全球經濟發展,拓展各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擴大區域自由貿易的重要途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謀劃,有利于提高互聯互通的水平,有利于提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加快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自貿區建設,有利于加強中國同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以及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
維護海上航運自由安全的重大舉措。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合作,不僅有利于各國更加平等地參與地區安全事務,切實提高中小國家的話語權,進一步完善對地區大國的多邊約束,避免中小國家在地區安全事務中被邊緣化,而且有利于各國通過協商對話,不斷增強對突發危機的管控能力,切實提高各國對地區安全事務的治理能力。
加強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進一步加強各國人文交流的橋梁紐帶,是推進文明和諧與共同繁榮的基礎,有利于推動建設一批經濟效益高、社會影響大的人文合作項目,有利于深化與沿線國家各國的旅游合作。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基礎,以大洋洲為自然延伸,道路聯通、貿易自由、海上合作、和平發展、共建共享的跨印度洋命運共同體。
道路聯通。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海運通道,構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網絡,搭建面向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信息平臺。
貿易自由。促進貿易自由,加大貿易和金融的政策支撐。進一步推進自貿區建設,實現通關便利化,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各國貿易中的比重。同時,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
海上合作。發展和完善海洋合作伙伴關系網絡,逐步形成區域海洋合作大格局。構建海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促進海上交通互聯互通。支持相關國家港口、碼頭及信息網絡等骨干通道建設,加強海洋合作政策交流溝通,促進海上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海洋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全面合作。
和平發展。中國人自古崇尚“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當今世界的潮流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這條道路,共同應對威脅和破壞和平的各種因素,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構建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
共建共享。實行包容發展,堅持各國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中國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主動幫助有關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共同推進前期預研,提出一批能夠照顧雙邊、多邊利益的項目清單。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定位應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
互聯互通的樞紐之路。以綜合交通干線為架構,依托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經濟,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形成陸海相連的國際大通道。
自由貿易的便捷之路。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堅持雙邊、多邊、區域開放合作。
區域合作的示范之路。產業合作主要是順應沿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金融合作主要是搭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投融資平臺,政治合作主要是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
人文交流的和諧之路。注重以民間交流和文化交流為重點的友好往來,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友好城市互動和結對。
三、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機制和目標
1.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合作機制
建立貿易合作機制。中國可以逐步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使區域內各成員國間打破貿易壁壘,消除成員國間差別待遇,擴大該區域成員國相互貿易和投資。
建立旅游合作機制。進一步促進“開放天空”政策、互免旅游簽證、建立旅游文化中心等。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旅游線路,共同制定旅游發展規劃,建立交流平臺,維護旅游秩序。
建立金融合作機制。以銀行合作為紐帶,成立海上絲綢之路銀行,推動本區域同國際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加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金融證券市場的發展,支持在該地區優先發行基金和債券,還可以設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開發產業投資基金和高技術產業風險擔保基金。
建立基礎設施和交通合作機制。加大財政與私營部門的投入,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經濟合作中重要的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助。建立本地區交通運輸系統的協作機制,完善開放、高效、統一的運輸服務市場。在主通道建設的同時,加強綜合運輸網絡建設。
建立能源合作機制。維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能源安全,首先要保證穩定的能源供給和需求。協同應對國際石油市場波動風險,加強在勘探和開發石油天然氣、建設天然氣管道和交通設施方面的互利合作和投資。鼓勵私營企業更多參與和投資能源聯合勘探和開發。
建立海洋經濟合作機制。實現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港口資源的整合突破,建立海上運輸合作磋商機制,加強港區和物流園區一體化建設。
建立社會文化合作機制。擴大文化產品貿易與投資,鼓勵促進民間往來和彼此了解,增進友誼。
2.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路線圖主要框架。第一步: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以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為發展基礎。第二步: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圈。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發展基礎。第三步:建立“跨印度洋伙伴關系協議”(The Trans-Indian Ocean Partnership)。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核心,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自貿區建設,并在這些領域擬定新的促進合作協議。加快促進次區域范圍內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建立“跨印度洋伙伴關系協議”(TIP)的路線圖。制定“跨印度洋伙伴關系協議”(TIP)的路線圖,為當前和未來實施合作倡議提供戰略指導和高級別合作框架,指引跨印度洋伙伴關系協議內各機制工作并形成合力,使環印度洋地區聯系更加緊密。構筑實現硬件、軟件和人員交往互聯互通的三大支柱,實現環印度洋地區無縫、全方位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的目標。
四、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先行區域應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先行城市應是南京、蘇州、南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泉州、廣州、海口、三亞—三沙、北海、香港、澳門等。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要從以下舉措入手。
加強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四大先行區域港口群協調發展,推動完善中外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和機制。
推動產業合作發展。加強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推進產業轉移與合作,聯手進行資源開發,積極發展海洋旅游業和郵輪業。
加強金融合作。加快構建金融合作區,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跨境合作,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國家合作,積極籌建海上絲綢之路銀行,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用好海上絲綢之路基金。
推進海外投資力度。加強與海上絲路各國投資促進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的聯系合作,為企業境外投資提供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建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預警機制,及時對企業發布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的風險提示,切實保護企業的投資利益。
推進人文交流和國際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政府與民間的文化交流,以及青年、智庫、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與媒體等的友好交流。加快構建友好城市和人文交流圈,推動人文合作項目,推動文化產品對外銷售。
推進先行區建設自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鼓勵東部沿海地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議中央給予先行區有關先行先試的政策。先行區所在的省市委、政府要為先行區進行頂層設計,實行負面清單制,切實改善投資的軟環境。
(作者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