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寬

亞投行作為由中國提出的區域性金融機構,主要是為了支持亞洲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按中國倡議的本意,這只是個國際區域性銀行,但由于歐洲乃至世界幾大主要經濟體的紛紛加入,使得亞投行的成立成為一個國際矚目的大事件。
亞投行是中國地緣經濟的大手筆
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戰后由美國主導建立的,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美國是超級大國,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組成的“七國集團”(G7)是協調平臺,實際上是世界經濟秩序的制定者,后來俄羅斯加入,成了八國集團(G8),也稱“富國俱樂部”。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則是這個平臺的三大支柱,負責組織落實相關決策。2008年金融危機后,“富國俱樂部”經濟陷于下滑,就拉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來共同為全球危機埋單,因此就有了20國集團(G20)會議。但實際上,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還是美國說了算,尤其是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在國際上的經濟話語權卻并沒有相應提高。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美國人壟斷世界銀行行長、歐洲人壟斷IMF總裁。G20在2010年底一致同意改革IMF,決定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兩個執行董事席位,提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但最終美國國會拒絕批準,改革無疾而終。盡管世界銀行2010年4月25日通過了世行新一階段投票權改革方案,中國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但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也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從亞洲來看,創建于1966年的亞洲開發銀行,是美國和日本主導,日本人一直壟斷亞洲銀行行長。中國GDP規模是日本的兩倍多,但中國在亞洲銀行的投票權還不到日本的一半。所以,中國倡議設立亞投行,實屬被逼無奈。現存的國際金融體系機構,在發放貸款或資金融通方面,標準不一,甚至有政治傾向,在很多方面難以滿足亞洲經濟發展的形勢和經濟治理的需要。因此,加快成立能夠反映自身利益和訴求的國際金融機構,成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重要共識。由于創始目標的獨特性,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投行的性質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也有所不同:后者主要致力于全球和區域性的減貧工作,而亞投行則主要是投資基礎設施,為亞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亞投行不是說要改變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和規則,而是通過亞投行的設立,逼迫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的改革,要增加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使國際金融體系的政策朝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和基礎設施傾斜。同時,通過創設全新的地區金融機構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增益和補充,可以增強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發言權,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中國擁有巨額外匯儲備,資本過剩、產能過剩,為新銀行的設立提供了巨大的物資和金融保障。中國多年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使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中國每年的GDP仍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使得中國目前外匯儲備巨大、資本過剩、產能過剩。但中國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緩慢,購買力不足,尤其是這些國家國內的基礎設施落后,而且還有資金瓶頸。相反,中國經濟發展仍具有強大活力,既有優質產能過剩,又有資金支持,所以成立亞投行就勢在必行。根據外匯管理局的數據,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金額為3.84萬億美元。中國的資金、技術、產品都要走出去,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從戰略角度而言,巨額外匯儲備和過剩資本是中國成立亞投行的底氣和條件。世界金融危機后,由于國際購買力的下降,中國出口受到影響,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亦日漸突出。不僅以鋼鐵、多晶硅等為代表的中上游工業制造業產能過剩現象明顯,水泥、煤炭、紡織等行業,以及以部分機械制造行業為代表的中、下游工業制造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
亞投行是繼“上合開發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之后中國倡導發起的第四個金融投資舉措,中國在這場游戲中,形成一套組合拳,環環相扣。顯然,中國要制定自己的“金融游戲規則”。早在2010年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上,中國建議上合組織深化財金合作,研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探討共同出資、共同受益的新方式,擴大本幣結算合作,促進區域經貿往來。該銀行或在2015年宣布成立,因為中國是今年的輪值主席國,也恰逢上海合作組織擴容之際。2014年7月15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的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金磚國家開發銀行2015年底之前投入運作,會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促進金磚國家基礎設施的發展領域。2014年11月8日,中國宣布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絲路基金首個項目就是中巴共建“中巴經濟走廊”,習近平主席2015年外交活動首訪巴基斯坦,就簽署了此項協議。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將連接中國新疆喀什——卡拉奇——瓜達爾港,包括高速公路、鐵路、油氣、光纜通道等能源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將分期建設,首批就投資280億美元。瓜達爾港緊鄰全球石油供應的重要通道,且南亞人口稠密,中亞資源豐富,三大價值交匯,也使它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樞紐。在全面投入運營后,亞投行將運用一系列支持方式為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包括貸款、股權投資以及提供擔保等。盡管亞投行還未開始運營,但它的第一個項目已經有了著落,就是從北京到巴格達的鐵路建設。
亞投行帶給中國現實的巨大經濟利益,將會使中國經濟快速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消化產能過剩。目前中國多個行業呈現產能過剩,亞投行的設立,可為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如高鐵、機場、港口、公路等,將為中國創造巨額訂單,從而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二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亞投行可以信貸為先導,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通過促進直接投資帶動人民幣走出去,包括發行區域內人民幣債券等方式,為直接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配套融資工具。在增加結算、投資基礎上,促使區域經濟體增加人民幣儲備需求。三是保障中國的能源和糧食安全。如打通中巴經濟走廊,中國的能源就能繞開馬六甲海峽,縮短85%的里程,這條線路要比現有的、擁堵不堪的馬六甲海峽有更多優勢。四是幫助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中國也可通過投資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獲取巨大的投資收益,此外還能提高中國在亞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這些國家的道路、高鐵、機場修好了,做起貿易就更方便了,只有沿線國家富裕了,才能大量購買產品。五是促進亞太自貿區建設。
亞投行是實現中國經濟大戰略的金融儲備和資本支撐
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國家戰略目標,描繪了“一帶一路”的愿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亞投行直接目的是便利亞太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融資,進而為實現中國政府倡導的“一帶一路”提供硬件條件。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多年來,東亞一直是全球最為活躍的經濟圈,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李克強總理在出席在天津舉行的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會議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國是一個極其具有活力的經濟體,根據測算,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近30%。就進口商品來說,達到近2萬億美元,占世界的10%。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撐下,亞投行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設施建設,第二階段是貿易經商。當然,這二者也會交互共行。互聯互通就是要把亞歐連接起來,這就需要鐵路、公路、橋梁、港口、航空、通信……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是8萬億美元,僅南亞需要的資金就在2.6萬億美元。平均每年需投資8000億美元,僅從印度來看,未來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1萬億美元。8萬億中,68%用于新增基礎設施的投資,32%是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所需資金。而現有的多邊機構并不能提供如此巨額的資金,亞洲開發銀行的總資金為1600億美元,世界銀行也僅有2230億美元。這兩家銀行目前每年能夠提供給亞洲國家的資金大概只有區區200億美元。因為建設資金有限,一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亞投行給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額外的融資資金,這是亞洲急需的“受歡迎的計劃”。中國將于年內對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的稅目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并將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是相輔相成的。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是兩個相交圓,兩者之間既有交叉也有各自的特性。“一帶一路”旨在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投資、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該戰略實施首先需要考慮構建互聯互通的物質基礎;而亞投行的目標集中于亞洲基礎建設,它是“一帶一路”基礎建設的必由之路。
基礎設施,尤其交通運輸是“一帶一路”體系的血液系統,亞投行主要投資方向就是為“一帶一路”進行血液系統的建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三條通道,即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此外,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也是重要的經濟通道。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覆蓋人口約30億人,涉及經濟規模約23萬億美元。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重點港口為節點,方向是兩個,即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南太平洋,即大洋洲。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沿路17個國家的人口約19.39億人,就占全球總人口約31%,GDP總量占世界7.21%。可以說“一帶一路”輻射地區是全球人口高密集地區,這也意味著龐大的需求市場。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稱,中國向西戰略像一把叉子的兩個尖頭,由陸路穿過中亞,與從海路穿過整個印度洋,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會合,正為重要的戰略支點。此外,就我國國內基礎設施而言,西部地區目前還只有國家建設的有限的鐵路和公路主干線,“毛細血管”不完善。要發展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必須依靠完善的公路運輸體系和“門到門”的配送服務體系。
發達國家加入是對中國地位的肯定
亞投行可謂“驚艷”開場。亞投行的股東,除了美、日外,世界主要經濟體基本都囊括在內。亞投行的最終資本募集目標是1000億美元,其中亞洲國家出資75%,其他域外國家出資25%。亞投行創始會員國遍布五大洲,陣容豪華,其中東盟十國全部參加,G20國家中的14個、金磚四國、G7國家中的四個,安理會常務理事國的四個,亞投行從醞釀中的亞洲國家的區域性銀行,徒然躋身于世界金融體系中,并具有如此規模,這是世界對中國幾十年來改革發展成果的認可,是對中國國際金融地位的認同。
歐洲國家紛紛加入亞投行,是對美國一直以來遏制中國發展的外交政策敲響的一個警鐘。世界金融危機后,美國采取了兩種戰略對中國進行“圍堵”:一是“戰略再平衡”,二是帶領一些環太平洋國家進行TPP談判。中國一再勸說美國尊重中國的國家利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的向西發展戰略,一方面也是為了避開與美國的正面沖突,另一方面也能發揮自己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優勢。
歐洲國家要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顯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醞釀已久。在2015年全國人大會議剛一結束,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就來到中國訪問,并明確表示,歐盟支持成員國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由此看出,歐盟主要國家在宣布加入之前就已經做了充分的溝通,英國只不過是首先做了宣布而已。英國駐華使館官員承認,英國首相卡梅倫認為英國決定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符合國家利益。英國官員認為,英國認識到基礎設施是世界的一個“短板”,在亞洲尤其如此,而亞投行的設立有彌補這方面不足的潛力。英國一直處在幫助亞洲發展的前沿,英國也是中國對歐投資的重點國家。發達國家加入亞投行,無疑給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投了一張分量很重的贊成票。
發達國家加入亞投行,也是以圖通過亞投行繼續維持其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每個國家加入亞投行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一類是國家建設急需資金的,想通過亞投行獲得資金,以圖發展自己的基礎建設;二類是國家資本雄厚,希望通過投資來獲得利潤,如歐洲國家就希望通過亞投行來重新配置自身資本,以向亞洲國家投資、借貸的手段獲得豐厚的回報。歐洲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非常深厚,現代金融體系就是率先在歐洲建立。所以,很多世界知名的金融中心、金融機構、銀行等都位于歐洲。歐洲國家之所以加入亞投行,并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顯然是要獲得亞投行的股權、投票權等,以期參與制定亞投行規則、政策和日常運營,維系自身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英國就充分認識到,只有加入才能發揮作用,即只有獲得亞投行的席位,才能在機制內發揮作用,也才能確保幫助英國公司得到機會。而美國的偏執則浪費了一個與中國共同打造新的國際金融機構的絕佳機會,這是美國阻礙中國崛起的又一證據,歐洲等發達國家積極加入亞投行的做法的確應該引起美國的反思。
亞投行運行的風險評估
亞投行的成立一帆風順,而且在未來成員國的數量一定還會增加,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確定無疑,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將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但是,亞投行運行的風險也是存在的,對其風險評估是中國政府必須要考慮的,因為中國是發起國,又是最大的股東,亞投行投資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亞投行的風險因素主要在以下幾個領域:
地緣政治因素。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所覆蓋和路經的國家,大多在目前世界地緣政治的敏感地帶,如中亞、中東、中國南海和非洲地區,這些國家都是大國角逐的前沿陣地,地區政治局勢比較動蕩,如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泰國、緬甸以及烏克蘭等,而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都有美國的軍事基地,這是美俄地緣政治的角力場。如果這些國家發生經常性的政局動蕩,都會對亞投行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亞投行的投資環境還是不如歐美,中國的投資回報存在風險,政局動蕩可能會使某些投資成為爛賬。如中緬鐵路擱淺、泰國暫停“大米換高鐵”等。
地緣經濟因素。中亞中東國家的地理條件和氣候都比較惡劣,有些國家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配套很落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很大,這對亞投行的投資也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很多區域性組織,如海灣合作委員會、歐佩克、東南亞國家聯盟、歐盟—地中海伙伴關系、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這些區域性組織兼具經濟、政治雙重功能,它們對亞投行的投資是歡迎還是抵制,是否會設置貿易壁壘等,都是亞投行要考量的因素。
用美元結算的貨幣風險。亞投行的一個先天不足就是內部沒有獨立的貨幣體系,而是以美元作為貨幣結算,這必然要受制于美國政府政策的制約。如果中國的金融擴張,是建立在美元基礎上的擴張,那么亞投行勢必會成為美聯儲下屬的一家商業銀行。在這個某種意義上還是“持劍經商”的時代,中國的國家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強大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