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
摘 要:海南省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遠落后于發達城市。本文分析了在經濟新常態下,海南省如何結合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城鎮化,并為其發展路徑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海南;城鎮化
一、引言
新常態首次被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提出的,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峰會開幕式上又全面系統的闡釋的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最主要的特點要實現經濟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轉變,增長動力的轉變。在這個經濟發展的新契機下,海南省也應該抓住機會,實現新常態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型城鎮化”被提到新的高度,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海南省島嶼經濟特征就決定了其特色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在新常態契機下,走出符合海南省實際情況的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
二、海南省城鎮化發展的獨特性
(一)海南省城鎮化總體水平偏低。世界城市化起步于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到2007年世界城市化率達到49.3%,發展中國家2007年城市化率為43.8%。我國城鎮化起步較晚,且發展速度呈現先慢后快的特征。194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10.6%,到1978年增長到17.9%,只提高了7.3%。到改革開放之后,城鎮化才正式步入正軌。截止2013年底,中國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3.73%,達到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海南省常住人口895.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57.4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1.10%。從數據上來看,海南省的城鎮化發展處于一個中等水平階段,比上海的88.02%,北京的86.30%相比是比較低,但是海南省的城鎮化率屬于全國中等水平,在2014年的統計中位于18名。海南省的城鎮化也起不比較晚,到1953年時海南省城鎮人口占比僅有6.4%,而且海南省的城鎮化率一直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到2005年海南省土地開發速度加快,促進人口城鎮化發展。
一般城鎮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來評定,數值越高,城鎮化水平越高,所以從人口比重來看,海南省城鎮化率處于全國中等水平,但是我們要求的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海南省從城鎮化率來看是比較可觀的,但是由于海南省經濟發展滯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遠落后于發達地區。城區道路狹窄,供水緊張,排水設施不完善,落后的基礎設施制約著小城鎮對人口和產業的容納能力,給城鎮化發展帶來一定的阻力。
(二)城鎮化主體多元。由于海南省特殊的經濟結構和地理結構,海南省城鎮化主體包括城市、鄉鎮、農墾、第二居所等在城鎮化進程中,這些主體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首先,城市是城鎮化發展的傳統主體。他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的最主要的作用是通過城市就業機會、服務保障、生活品質等的引力,吸引人口在其內部聚集。在這方面海南省的城鎮聚集能力有限。其次是鄉鎮主體。由于海南省廣大的鄉鎮地區憑借海南獨特的熱帶高效農業基礎和土地優勢,再加上進城務工的收入并沒有現在務農的收入高,這就形成城鎮化發展的又一制約因素,所以單純的進行城鎮化,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對海南省并不適用。另外一主體農墾在海南城鎮化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2004年海南省城鎮人口統計口徑調整之后,農墾場部人口納入城鎮人口后,海南省城鎮人口突增156.9萬,城鎮化率相比2003年增加了18.95個百分點。最后一個主體是第二居所。在海南島發展國際旅游島規劃之后,更多的外地人口在海南島發展旅游房地產行業,在城鎮化進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城鎮化靠外來移民推動,缺乏人才聚集效應。城鎮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來人口的城市化聚集效應,像國內的許多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人口流動推動規模經濟和城市的擴張,進一步促進城市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海南省的城鎮化水平屬于全國中等水平,但是海南省的特別之處在于海南省的城鎮化水平是由島外人口遷入推動的,城鎮化水平的發展也并沒有促進島內人口的城市化聚集。
海南省的城鎮規模普遍偏低,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較低,城市產業的發展多是依靠外地人口的“嵌入式”發展推動,對當地居民的吸引力比較小,從而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比較小。另外,海南省的本地農村居民多是依靠海南獨特的熱帶農業和土地優勢發展,進程務工反而工資低,積極性不高,對推動海南省城鎮化沒有積極的作用。
(四)城鎮化發展不均衡。海南城鎮化發展不均衡比較突出,嵌入式發展明顯。海南島在規劃建設的時候實行的是組團發展的路線,包括北部、南部、中部、東部、西部五個功能組團。但是以海口為中心的北部和以三亞為中心的南部城鎮化率相對較高,東部、中部、西部城鎮化率相對較低,不均衡現象非常明顯。另外,海南省獨特的核心城市“孤島式”的發展,并沒有影響周邊地區,沒有形成功能聯系緊密的城鄉網絡化格局,沒有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再加上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四周低平,中間山地高聳,沿海平原,使得海南島沿海地區成為產業和城鎮化的核心區,經濟發展較快,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而離中心城市1小時自然距離的一些城市,經濟距離卻相差很大,基礎設施水平低,居住人口少,教育落后,城鎮化難度比較大。
(五)工業化落后于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在現行“經濟新常態”下,海南省找到自身的產業優勢,發揮自身優勢非常重要。海南省的產業發展特征呈現的是工業化發展相對滯后,2013年海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是73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97.39億元,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644.14億元,比一、二產業增加值得和還多。海南省經濟不同于其他城市,他的工業化發展比較之后,主要是依靠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工業化發展落后于城鎮化發展。
三、新常態下海南省特色城鎮化的發展路徑
在經濟新常態這個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階段,海南省也要找到適合自身的城鎮化發展路徑。經濟新常態也是一個經濟換檔期,怎么在這樣的換檔期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是海南省需要思考的問題。海南省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3117.56億元,處于全國較低水平,經濟發展速度慢,工業不發達,這些因素都要求海南省在這次經濟新常態下,抓住機遇,找到海南發展的優勢產業,找到海南省城鎮化的特色發展路徑,在新常態下尋求發展突破。
(一)引導中心城市發揮集聚效應。“一帶一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引導海口、三亞、博鰲、楊浦等城市做出了發展規劃,在此背景下,發揮這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引導人口、資金、技術等向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周邊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的城鎮化發展。增強海口省會城市的地位,建設滿足國際旅游島需求的商貿中心、商務中心、旅游服務,培育以海口為中心,文昌、澄邁為兩翼的瓊北城鎮群;建設三亞為世界級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增強其海南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地位,培育以三亞為核心,樂東和陵水為兩翼,保亭為腹地的瓊南旅游城鎮圈;建設博鰲為世界級國際會議中心,發揮中心城市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序推進海南省城鎮化發展。
(二)發展壯大縣城鎮,強化城鎮化主體。海南省城鎮化主要是靠外來移民推動,本地農民并沒有大的地域轉換,城市的發展對當地農民的吸引力有限,因此我們需要探索適合海南省的特色城鎮化道路。可以建設特色風情小鎮,打造一批基礎設施配套、文化魅力獨特、農業產業支撐、人口聚集的獨特風情小鎮,滿足適合發展國際旅游島精品旅游路線的需要。另外加快建設縣城鎮,擴大規模,完善縣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生產要素、資源向縣城鎮集中,形成以縣為核心的城鎮化特色體系。在縣城鎮發展特色旅游業,發展海洋漁業,壯大縣域經濟,形成充滿活力的城鎮化體系的一部分。
(三)發展以現代農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新常態要求要有新動力,海南省的農業是海南發展的一大動力。國際旅游島規劃中也指出發揮海南熱帶農業優勢資源,發展農業現代化。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大力發展海南特色熱帶水果、天然橡膠等。加快農業科技化,利用國內外的相關經驗,實行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村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改變原有的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模式,發展海南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從而促進海南農村的城鎮化發展。
(四)著重國際旅游島建設,促進城鎮化發展。海南省發展旅游業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而國際旅游島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省也對國際旅游島做了具體規劃,從功能上劃分臨港經濟區、城鎮生活區、旅游休閑區、生態保護區、農業和漁業區、其他區六大區,分區域發展。打造海南島為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此同時,完善旅游度假區配套設施建設,推廣城市商貿、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產業,吸納更多的城鄉勞動力,以旅游業促進海南城鎮化發展。
四、小結
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大城市帶大郊區發展模式,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模式,雖然有很多成功的發展模式,但是面對海南省特殊的地理、經濟環境,仍然需要探索海南省特殊城鎮化發展模式。經濟新常態也給海南省城鎮化發展帶來新的動力。海南省要抓住經濟發展新機遇,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國際旅游島為優勢,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產業主體,發展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鎮,實現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瑞生.“新常態”思維下的城鎮化發展[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6)
[2] 陳國權,徐璐.海南省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J].金融實務,2013(11)
[3] 劉釗軍,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研究[J].城市規劃,2012(3)
[4] 來亞紅.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制約因素與改革建議[J].資源環境,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