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紅
摘 要:要使組織工作與新的形勢發展要求相適應,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創新作為推進組織工作的主題,堅持在組織工作形式、載體、機制創新上尋求突破,不斷提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創新精神 ;組織工作;科學化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組織工作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要使組織工作與新的形勢發展要求相適應,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創新作為推進組織工作的主題,堅持在組織工作形式、載體、機制創新上尋求突破,不斷提高組織工作的滿意度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
一、創新形式,推進黨員教育培訓工作
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關鍵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握黨員需求,不斷創新教育培訓形式,增強教育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黨員參加教育培訓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廣大黨員愿意學、學得懂、用得上、用得好。要開設“網上課堂”,借助互聯網絡信息資源優勢,建立黨員教育網站和遠教接收站點,搭建遠程網絡教育平臺,提供“菜單式”選學,變“被動接收”變為“主動受教”,提高培訓的自主性。要開通“短信黨課”,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將“精神食糧”,第一時間傳達給每一名黨員,達到精練、高效,短、平、快的效果,變“長篇大論”為“短小精悍”,提高培訓的時效性。要開設“微型黨課”,請普通黨員走上講臺講黨課,以身說教,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變“說教式培訓”為“參與式教育”,提高培訓的現實性。要開始“流動課堂”,組織黨校教師、講師團成員、先進典型代表、專家學者、科技人員等,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流動辦學、送教上門,變“灌輸說教”為“互動交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改變過去“干部講、黨員聽”的單一做法,不搞“一鍋煮”,不演“連續劇”,避免“臺上講累了,臺下想睡了”的現象,促進黨員教育零距離、全覆蓋、常態化。
二、創新載體,保障黨員主體地位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強調黨內民主,必須創新黨內關愛載體,建立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落實黨員的權利。要以黨內民主生活會、黨員議事會、黨內定期表彰制度和村干部“三位一體”保障制度為載體,建立健全黨內激勵機制,從政治上關心黨員,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做到黨員權利有保障,激發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以開展黨組織談心談話、走訪慰問、黨員患病探望活動和鎮街黨員服務中心、村社區黨員服務站為載體,建立健全黨內關懷機制,從生活上關照黨員,確立以人為本思想,提供真情服務,做到黨員需求有人應,激發黨員的榮譽感和幸福感;要以建立黨內幫扶基金、開展機關干部與困難黨員結對幫扶和社區黨組織“四建四送”活動為載體,建立健全黨內幫扶機制,從工作上關注黨員,立足黨員需求,做到黨員困難有人幫,激發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以激勵為核心、關懷為宗旨、幫扶為途徑”的黨內和諧建設新機制。
三、創新模式,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區黨員構成和組織類型日趨多樣,社區與駐區單位聯系日趨緊密。然而當前社區與駐區單位在黨的組織互不隸屬、行政上互不關聯、管理上條塊分割的現狀,使社區黨建工作與駐區單位黨建工作呈現出黨建工作協調溝通難、服務資源優勢互補難、在職黨員在社區作用發揮難。要破解上述難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必須立足形勢,統籌全局,從體制機制改變黨組織設置模式,成立社區“大黨委”,廣泛吸納轄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居民黨員代表、黨員民警進入社區黨委班子,建立以社區黨建工作為基礎、以駐區單位黨建工作為依托、以健全和完善黨建工作共建協作機制為關鍵、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為紐帶的社區區域“大黨建”工作模式,努力形成社區“大黨委”領導、駐區單位配合、廣大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容互動的區域黨建工作新機制,推進社區黨建工作從垂直管理向區域整合,促進社區各類組織之間互動共贏、共同發展。
四、創新機制,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
培養造就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關鍵就在于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要進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以“差額提名、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差額票決”為主要內容的全程差額選任干部辦法,實現了選任干部每個環節民主公開,做到了“隱性權力顯性化、顯性權力規范化”,使干部群眾有了更多的知情、參與、選擇和監督的機會,實現了多數人在多數人中選最適合的人。要創新提名方式,賦予單位、干部職工、服務對象和“兩代表一委員”初始提名權,差額確定提名人選。要創新推薦方式,組織被提名人所在單位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和下屬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根據擬任職位及人選條件,差額推薦考察對象。要創新考察方式,根據推薦結果和職位要求,按得票相對集中的原則,差額確定考察對象。要創新醞釀方式,根據考察情況,差額提出干部使用意見,提請會議醞釀。要創新票決方式,由區委常委會或區委全委會對擬任人選,進行無記名差額票決,進一步拓寬選人視野,擴大選任民主,提高識人選人用人質量,防止選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