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熠男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新媒體對有聲語言傳播提出的新要求
顧熠男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隨著新媒體視頻、音頻節目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有聲語言在新媒體上的傳播空間日趨廣大。但當前新媒體有聲語言傳播存在著準確規范可望不可即、把表達缺陷當作個性特點等問題。新媒體有聲語言傳播工作者只有在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創作的優秀傳統上,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符合新媒體特性的表達方式,才能提高新媒體有聲語言創作水平和新媒體音視頻節目質量,優化其傳播效果。
新媒體;有聲語言;問題;要求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人,移動互聯網產業傳媒產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隨著移動終端(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視頻、音頻節目也日益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目前,以新媒體為傳播媒介的視頻、音頻節目種類繁多,涉及到有聲語言傳播的,主要有以下三類:
1)網站視頻節目。
網站視頻節目一般來自于騰訊、新浪、鳳凰等門戶網站的視頻部門和愛奇藝、樂視等專業視頻網站,它們依托于網站資源進行生產、傳播,涉及資訊類、生活服務類、談話類、體育類等多種門類。2014年,愛奇藝已擁有自制節目38檔,包括《早班機》、《曉松奇談》、《娛樂猛回頭》等節目在互聯網上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類網絡視頻節目擁有專門的策劃制作團隊,正也越來越向專業化靠攏,主持人也大致符合廣播電視媒體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條件。
2)自媒體視頻、廣播節目。
這類節目在早期由普通網民或播音主持愛好者自行錄制和上傳,主持人主要是創作者自己,一般設備也較為簡單,如董成鵬的《大鵬嘚吧嘚》、林白的《麻辣書生》等。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這一類型的網絡視頻節目也日益專業,主持人以紙媒和廣播電視媒體人跨界而來,如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等,這類節目形式基本以脫口秀為主。
這一類別中的廣播節目一般也由普通網民或播音愛好者錄制,并逐漸吸引大批傳統廣播人進駐。“喜馬拉雅FM”自2013年3月上線以來,已累計用戶8000多萬;“蜻蜓FM”對外公布的總下載量是3000萬;“網易云音樂”近期也開通了電臺入口,邀請到一大批傳統廣播人制作節目上傳發布。
3)新媒體渠道傳播的配音作品。
這一類別的有聲語言作品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科普類的視頻(動畫)配音,如《飛碟說》、壹讀視頻等;一類是純粹的娛樂搞笑節目,如“胥度吧”的視頻。
以上三類視頻、音頻節目雖然呈現方式各有不同,但依然可以從中歸納出有聲語言傳播的共性規律,從而探討新媒體對有聲語言傳播的新要求。
2.1 準確規范可望不可求
網絡節目大多風格明快、注重主持人個性特色,而這種特色甚至直接體現在語流音變的“私人定制”中。但在實踐中,這種“接地氣、重特色”的改變并沒有很好地符合播音主持語言規范與語音準確的要求。事實上,“地氣”和“特色”是隨著聽眾與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在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節目市場環境下,播音員主持人恰恰更需要具備良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不斷適應這些復雜的變化與發展。此外。許多新媒體節目主持人沒有接受過播音主持的專業教育,普通話語音和科學發聲的基礎比較薄弱,而過于新媒體播音主持過于隨意、過于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客觀上也會產生語音不準確的現象。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讀音錯誤、聲調不準、平翹舌因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口腔控制不好等方面。
網絡語言和外來詞的大面積使用是另一個問題。應當承認,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使用網絡語言和外來詞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影響受眾理解與認知,甚至在與網友互動的過程中,網民的語言表達反過來影響到主持人的表達。但無論如何,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方式,新媒體播音主持依然需要承擔起推動全社會使用規范語言的責任。因此,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是需要新媒體播音員主持人在實踐當中進一步探索的。
2.2 把表達缺陷當作個性特點
除了語言規范外,新媒有聲語言傳播還普遍存在著一些缺陷。
一些網絡電臺節目,尤其是抒情類廣播節目,一律采用弱處理,語流沒有變化,對節奏和語氣不管不顧,停連重音也不清晰,配上緩慢的背景音樂,自以為體現出“小清新”的風格,實際上給人一種無病呻吟的“文青病”之感,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網絡視頻,如“胥度吧”的一些視頻,因為刻意追求“幽默”、“搞笑”的效果,不免導致低俗和嘩眾取寵的現象;為了博人眼球獲得收視一味的迎合跟風,卻忽略了有聲語言的質量與品味。
一些網絡脫口秀,因過度追求“輕松”、“犀利”、“親和”,在語言表達上隨心所欲,把鏡頭前的主持與市井生活中的人際傳播相混淆。
一些在線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聲音、表情、體態顯得呆板僵硬,主持和臨場應變能力較弱,變成了“提問機器”。
這些問題實際上是新媒體播音主持的表達缺陷,卻被不少新媒體主持人當作個性特點。將兩者混為一談的觀念,也將讓它們在邪路上越走越遠。
新媒體有聲語言創作還是應該遵循有聲語言創作的基本規律,繼承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創作的優秀傳統和經驗,苦練基本功,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科學文化和編播業務水平,在有聲語言創作中保持積極的狀態。
3.1 追求個性化的表達方式
如今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元,新媒體的發展更是促進了受眾主體意識的增強,也給了人們更大的自主選擇的空間,收視、收聽群體也出現了分化,數量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小。在傳統的廣播電視無法滿足這數量相對龐大的收視群體時,新媒體便承擔起滿足他們的重任。針對這些小群體,在新媒體進行有聲語言傳播的主體,就要對自身的話語樣式進行個性化的調整,來滿足受眾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搜索信息的渠道變多了,獲得的信息量更大了。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他們都可以自行獲取何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主持人要生存,必須有能夠吸引受眾的表達方式,從而提升受眾的全局體驗,增強其收聽黏性,培養出忠實聽眾。
3.2 符合相對輕松的表達狀態
當今社會, 由于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娛樂時間愈來愈碎片化。娛樂元素正以生活化的細節和平民化的表達迅速滲入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人們正在把好玩、有趣作為一種游戲精神注入自己的生活。瀏覽、觀看、閱讀不再只是獲取知識的途徑,同時也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娛樂行為。為了適應這種需求,新媒體的產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輕松娛樂的特性,產品中有聲語言表達的部分當然也不能像廣播電視媒體那么嚴肅,而更應輕松自然。如壹讀視頻系列、《飛碟說》系列視頻盡管是科普類視頻,但其文案和畫面本身就輕松幽默有情趣,配音又怎能呆板僵硬呢?再如愛奇藝的《早班機》,主持人用時尚活潑幽默搞笑的語言滿足眾多網友的手機收視喜好,通過語調音變的個性化改變來增加節目的“時尚元素”,最終為節目帶來了趣意盎然的效果。
總之,只有在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創作的優秀傳統上,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符合新媒體特性的表達方式,加強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可聽性,才能提高新媒體有聲語言創作水平和新媒體音視頻節目質量,優化其傳播效果。
G2
A
1674-6708(2015)137-0102-02
顧熠男,2014級碩士研究生,所在院校: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