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青
長安大學,陜西西安 710016
新浪微博在我國有著相當大的用戶,曾幾何時,刷微博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再普通不過的事情,《2014年新浪微博用戶發展報告》則用了“高粘性用戶”[1]一次來形容(即全年中每月登陸超過15天的用戶),這些通過大數據智能收集和整合分析的數據,讓我們對受眾行為、行業前景等有了一個簡單明了的了解。
《2014年新浪微博用戶發展報告》中顯示,微博用戶屬性較為均衡,該報告有兩個指標,即日活躍用戶和月活躍用戶,這兩個指標較2013年都超過了30%的增長率,另外,從月活躍用戶中得出的用戶年齡數據,19歲-35歲占月活躍用戶的72%,80、90后是新浪微博活躍用戶的主體,并且年輕化用戶有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1]
從省份分布上,北上廣以及江浙一帶用戶比較密集。
微博用戶行為上,在用戶每日所發的博文當中,圖片成為重要的信息元素,數據顯示有69%的微博都配有圖片,有8%的微博則有相關的短連接,短連接有著更為詳細、完善的信息和資訊。[1]
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新浪微博里每小時更新一次的熱門微博,幾乎所有的熱門微博都配有圖片,如明星的自拍、萌寵的表情動圖,以及一些資料整合后分享,都是以截圖的方式發表,甚至一些關于心情的話語,都配上唯美的圖片。而不配圖片的話,就是簡短的話語加上一個小視頻。
新浪微博限定每條微博輸入字數在140以內,這么少的字數,為何每小時更新一次的熱門微博里圖片、小視頻幾乎是所有微博里的關鍵內容?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這是互聯網時代、移動客戶端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決定的,海量信息無孔不入每個人的生活,在智能手機迅速普及之后,手機似乎成為了人們身體的一部分,一刻也不能與手機分離,一旦手機不在了或不能使用時,即便處在人潮洶涌中,也會讓人產生于世界失聯了落寞之感。以此便有了“手機依賴癥”之說。這就意味著,人們在一天24小時里,有許許多多碎片的時間接收海量的碎片信息,注意力成為了稀缺資源,人們的注意力靠著感官來調配,如果第一時間被吸引了,那么就會有短暫的停留。比起文字的魅力,圖片、小視頻這種不需要過多用腦而是視覺上、聽覺上直接帶來快感的元素,就更多地受到大眾的注意。那么,通過人們的轉發、評論、點贊、收藏等受眾行為為基礎的熱門微博里出現了大量的圖片、小視頻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二,這與微博用戶本身屬性有關,新浪微博用戶的主體是80、90后,這些年齡階段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快餐文化里成長起來的,這就使得這些年輕用戶們更加躁動不安、追求新鮮、尋找刺激以及獵奇的心理,年輕用戶為什么是這樣的心理呢?因為處在和平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年輕人不需要時刻準備面對戰爭、極度貧困,他們更多的不是在日常生活里憂國憂民、深刻的冥思苦想,而是在普通的生活里如何發現世界的精彩。所以,說撇去新浪微博運營時炒作話題等誘因之外,140字無法說清楚的,或是難以言傳的、具象的畫面感,文字難以企及的視聽體驗的圖片和小視頻,其實是這一龐大的年輕用戶們在新浪微博這個網絡空間里較為自然出現和生長的內容,較為合理地存在于一種順其自然的內容生態環境里
第三,幾乎每條熱門微博里都配有圖片,這也跟傳達信息的載體本身屬性、功能和效率有關。文字作為傳達信息的載體固然歷史悠久,同時也能較為準確地表情達意。在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和快節奏的生活里,需要普通大眾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的向外界發出信息,文字傳達的效率和效果很多時候無法與圖片、小視頻相比擬。吸引年輕用戶的搞笑吐槽、明星娛樂、吃喝玩樂等信息,在碎片化時間里,他們不需要文字長篇累牘地描述,看得過癮、聽得過癮才是一種更加好的用戶體驗。
第四,用戶生產與接收信息規律的影響?!?014年新浪微博用戶發展報告》中數據顯示,微博發布的高點位于晚間時分,其中22點-23點事博文發布的最高時段。[1]用戶生產與接收信息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是有偏好的。在給《主編死了,沒有主編的媒體才是新媒體》這本書寫序時,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志安寫到:“從生活方式和生活情境來看,受眾對信息的接收是有偏向的:早晨,人們更愿意接受硬新聞和更自己出行很生活有關的服務資訊;中午,人們比較愿意去接受行業新聞或跟工作有關的資訊;晚上,人們更重視休閑娛樂,于是軟性信息和節目更受青睞。因此‘早晨——硬新聞、服務,中午——行業新聞、知識,晚上——軟新聞、服務’或許會成為未來受眾接收信息的周期性偏好特征?!盵2]這樣的偏好特征可以說早就顯現出來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幾乎所有的熱門微博都有圖片或小視頻。
新浪微博這樣的自媒體,體現出來的去中心化,用戶主導內容生產,全民參與的開放性,每個用戶都是獨立的信息生產制造商,內容呈現上主觀情感強烈,有趣、感性、碎片化。
“受眾在常態中越來越接近‘消極受眾’,而只是在非常態時接近‘積極受眾’。在日常生活中,受眾的信息接觸和使用時比較消極的,他們越來越容易被技術控制。過去,他們會有意識地根據自身需求去了解重大的公共信息,去尋找合適的媒體、合適的版面,而將來,他們會更習慣接受軟性的生活資訊。如果他們越來越習慣或沉溺與移動化、碎片化的信息閱讀,那么他們‘深思’的能力可能弱化,‘快思’或‘淺思’的意識可能強化。”[2]現在有很多專門的新聞資訊APP,在無社會重大事件發生時,人們刷微博更多的是為了休閑娛樂,圖片和小視頻是視覺至上的一種體現。被譽為信息社會的先知、20世紀傳播學大師的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而彼得·德魯克在《旁觀者》中認為技術(媒介)不只是人的延伸,而應該是:人怎么做的方式?!皬摹由臁健趺醋觥?,從技術被人規范、約束、發展的工具成長為反過來規范、約束、發展人的理性?!盵3]從熱門微博里圖片和小視頻里看到的泛娛樂化,這個有趣、喧囂的公共空間里,確實人的理性是次要的,感官稍縱即逝的快感是至上的。社交媒體技術的發展,反過來約束人的理性。
[1]2014年新浪微博用戶發展報告.
[2]陳序.主編死了,沒有主編才是新媒體[M].中信出版社,2014.
[3]陳序.主編死了,沒有主編才是新媒體[M].中信出版社,2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