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瑤,韓 強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探究
馬 瑤,韓 強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電視自誕生以來,就跟隨傳播技術的步伐不斷革新內容形態。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和形式載體,是節目形式的個性化延伸。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節目形態發生了劇烈的變革,從傳播特性、受眾需求、資源整合等多個方面驅動節目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本文立足于新媒體傳播視角,基于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新穎的成長趨勢,探討了節目形態的創新發展。
新媒體;電視節目形態;創新
電視節目形態是伴隨電視藝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專業范疇,是電視節目創作實踐所引導的理論研究,從誕生之初就受到學者的關注,關于電視節目形態概念的界定也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總的來說,電視節目形態還是屬于形式的范疇,是介于具象的節目內容和抽象的節目形式之間的狀態,作為一種結構方式和形式載體,傳承電視節目內容的發展,也可以說電視節目形態是統一節目形式和節目模式的模糊概念。傳統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傳播渠道單一、傳輸成本高、節目制作成本高導致電視節目形式單一。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帶動電視產業迅速成長,電視產業在20世紀末走向傳統媒體的輝煌,節目形態豐富。21世紀以來,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突破了電視節目的傳播技術瓶頸,從多方因素驅動了電視節目形態的革新。
1.1 新媒體概念界定
新媒體(New Media)是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一種媒體形態,是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概念,準確的說應該是數字化新媒體。狹義上來講,新媒體是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第四媒體”,在早期就是指網絡媒體,是基于數字技術支撐下的媒體形態,具體體現在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而廣義的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傳媒理念,從傳播技術、傳播媒介到傳播內容上兼容并蓄,不斷加入新的內容和涵義,比如2010年《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將BBS、新聞網站、電子紙業加入新媒體行列,2011年加入了微博、微信和物聯網,2013年手機4G技術的普及和光纖網絡技術的推廣為新媒體結構、內容的重構打入一劑催化劑,新媒體的功能和傳播形式不斷被豐富,并與傳統媒體滲透,助推了傳統媒體的轉型,所以說新媒體是一種傳播范疇和理念。
1.2 新媒體傳播的特征
新媒體傳播以數字技術為傳播基礎,以市場為傳播主導,顛覆了傳統媒體統一的傳播方式、同質化的傳播內容,由傳統媒體的“廣播”變為傳播內容和受眾精分化、專業化的“窄播”,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使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具有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的優點。新媒體將所有信息以數據形式壓縮到很小的空間,能以極快的速度和非線性的方式處理、檢索信息。信息在傳播時增加了與受眾的互動性,摒棄了傳統媒體的自上往下的信息傳輸模式,總的可以概括為數字性、交互性、超文本性、虛擬性以及網絡化。
2.1 互聯網技術推動電視節目形態創新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網絡經濟的繁榮,依靠我國巨大的網民人口紅利,新媒體傳播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沖擊著傳統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以新媒體的典型代表視頻網站為例,優酷、愛奇藝、樂視、騰訊視頻等近年來興起的視頻網站或終端與電視頻道并駕齊驅,承擔了電視節目傳播和制作的角色,并且網絡視頻終端可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傳統電視傳輸的用戶體驗。逐漸興起的視頻網站擁有完善的運作體制,節目制作效率更高、更容易滿足受眾的需求,在制作成本和傳播成本上更為低廉,已經成為傳統衛視的強力對手。傳統衛視頻道開始引進優良的網絡電視節目,比如美國的網絡劇《紙牌屋》被全世界各大電視臺引進,視頻網站也開始購買正版電視節目的播放權,電視節目形態在不同傳播渠道上融合、創新。
2.2 新媒體經濟激發電視節目形態創新
新媒體依靠我國巨大的人口紅利,創造了手機和電腦屏幕上的新媒體經濟。這些視頻網站公司在電視節目制作和營銷上沒有體制束縛,整合資源能力強,依靠雄厚的資金在戰術上、戰略上與傳統衛視或電視頻道抗衡。在2015年的數據統計中,樂視網市值已超過100億美元,優酷網超過25億美元,遠超一些省級衛視的資源實力。在節目內容運營上從購買電視節目播放權向自主創作電視節目和出售網絡電視節目版權延伸,例如優酷網的《曉說》、《侶行》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并被多個省級衛視購買版權。新媒體與傳統衛視的融合也促使傳統電視媒體深化機制改革,整合頻道資源,購買收視率高的網絡電視節目進行電視節目結構重組,并引進國外電視節目電視欄目制作團隊進行節目嫁接或版權轉讓,比如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和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
2.3 受眾需求的精分化促使電視節目形態創新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融合成為常態,電視節目的受眾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電視機前的觀眾,而是扮演著觀看者、參與者、消費者等多重角色的全新定義下的受眾。新媒體正是基于對受眾需求的洞悉,精分受眾群體,推出精分化、專業化的小眾節目來滿足不同需求的收視需求,這與節目傳輸成本高、節目編排時空受局限的傳統媒體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而大眾化的電視節目已無法滿足當下受眾的多元化需求。這就迫使傳統電視媒體創新電視節目形態。
3.1 電視節目內容組織形式多元化
新媒體是對多種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形成跨平臺、多媒體的融合內容產品,打通了傳統媒體信息交流和利用的藩籬。比如平面媒體可以從電視節目的視頻資源中獲取有價值的圖片,電視節目可以從網絡中獲取新聞消息、有趣的視頻,剪輯成節目。多媒體通過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搭建了一個信息采集和共享的平臺,使電視節目原始素材的獲取更為開放和便捷。此外,電視節目也以不同的姿態表現出來,例如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衍生出節目背后的故事,投放在電視媒體之外的新媒體上也可以獲取不小的收益。
3.2 電視節目播出形式的多樣化
傳統電視節目的播出要遵循嚴格的時間編排,一般只能在固定檔期播放一次,高額的制作成本和電視節目的剩余廣告價值被浪費,受眾也無法利用電視隨意點播。網絡電視、新媒體和傳統有線電視的融合,使各類電視節目以數據的形式上傳到網上,觀眾可以隨時點播、搜索喜愛的電視節目,避免了傳統電視節目的“一次性”使用壽命,在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等多種終端上拓展了播放接收渠道。傳統電視節目將播放版權賣給視頻網站后延伸了節目的存在價值,并且多向發展了傳統電視節目的受益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電視節目形態創新是一條探索之路,它要求中國的電視人沖破思想禁錮的枷鎖,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合理運用創新工具,用理性來親近感覺,用數據來協調行為,用思想來調動靈感,創造出更多優秀的有影響力的電視節目形態。
[1]錢慶義.論媒介融合語境下電視媒體的發展[J].新聞愛好者,2011(3):28-29.
[2]周慧.媒體融合與創新一電視與新媒體融合中的節目品牌打造和內容更新[J].消費導刊,2007(7):191-192.
[3]盧曉云.廣電媒體在媒體融合中的創新發展策略[J].現代視聽,2011(7):11-13.
[4]畢一鳴.現代媒介環境下的廣播電視節目形態[J].新聞界,2002(6):32-33.
[5]孫寶國.數字時代的電視節目形態創新[J].視聽界,2009(1):66-68.
G2
A
1674-6708(2015)137-0183-02
馬瑤,碩士,研究方向:電視藝術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