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昆
昆明廣播電視臺,云南昆明 650118
電視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功能流變探討
張 昆
昆明廣播電視臺,云南昆明 650118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播電視也成為輿論導向以及娛樂大眾的重要基地,而節目中具有主導地位的主持人,在節目內容與受眾群體需求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也出現功能流變的現象。本文主要對主持人功能流變的三個階段、功能流變的原因以及功能流變趨勢下需考慮的問題進行探析。
電視節目;電視主持人;功能流變;注意事項
我國電視主持人發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歷史,且不同時期主持人的功能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其中的不同時期具體又可從三個階段進行概括,即“隱我、顯我、非我”三個時期。但各時期主持人功能流變并非以輪回或循環方式為主,而呈現不斷向高層次發展的態勢,主持人的傳播角色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對未來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1 從“隱我時代”分析電視主持人傳播角色
“隱我時代”可追溯至我國CCTV節目《為您服務》,該節目播出過程中,沈力以首位主持人的身份呈現。但該階段中主持人的功能并未完全體現出來,原因在于媒介生態環境以及傳統保守觀念深入人心,受眾眼中的主持人較為模糊,因此將該階段稱為“隱我時代”,主持人傳播角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特征。第一,主持人的傳播角色形同播音員。該階段節目主持人在人員構成方面,大多主持人出身于演員或播音員,盡管在語言傳遞過程中給受眾更多字正腔圓且具有青春活力的特征,但在傳媒資歷以及專業技能基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從功能角度,該階段主持人在節目主持過程中主要以演播稿為主,被譽為節目中的“擺設”。第二,注重主持人外表形象。“隱我時代”中,無論主持人自身或受眾群體對主持人多界定在語言流利、外表華麗等方面,而打破這一觀念的主要來自1996年《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崔永元以其自身平平的相貌顛覆傳統主持人觀念。第三,個性特征不明顯。相比當前千姿百態、個性鮮明的主持人,在節目主持人起步階段突出的特征為共性與模仿,為受眾群體留下深刻的面容端莊、千人一面的印象[1]。
1.2 從“顯我時代”分析電視主持人傳播角色
在廣播電視行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受眾要求主持人在節目中可呈現出更為可感且生動的形象,避免從心理上產生疏離感,使主持人功能進一步發揮,由此產生“顯我”的現象。該階段主持人特點主要表現為:首先,節目創制過程允許主持人參與其中,不僅保證在節目播出中具有一定的協調組織能力,且可在節目策劃或編輯中提出建議,有利于主持人對節目的駕馭,以該階段CCTV《看見》為典型代表,主持人柴靜不僅負責節目的支持,也在選題與編輯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次,完全控制所主持的節目,以CCTV節目《藝術人生》為例,主持人朱軍在節目中流露出極為真實的感情,通過適當的手勢姿態保持與現場觀眾的互動,營造極為和諧的節目氛圍。再次,主持人個性得以彰顯,其中的個性不僅表現在服飾穿著以及語言表現方面,更能在節目中將自身的風度氣質、綜合素養以及審美觀念等充分體現出來,具有極為明顯風格特征的如睿智正義的白巖松、洋溢灑脫的撒貝寧、機靈全面的張泉靈等,都因不同的個性特征得到觀眾高度認可。最后,品牌價值較為突出。廣播電視媒體在競爭過程中如同其他企業,主要體現在品牌競爭方面,而節目品牌要求其代言人,即主持人在保證能夠吸引受眾的同時,還需保證受眾對節目的忠誠度。該階段節目品牌打造中以主持人為主的如《詠樂匯》或《魯豫有約》等節目[2]。
1.3 從“非我時代”分析主持人的傳播角色
該階段的主持人注重以嘉賓為中心,為自身將充當陪襯角色,通過走入嘉賓內心深處實現情感共鳴,對此階段稱為“非我時代”。主持人功能特征主要體現在:第一,節目播出中注重以受眾為中心選擇合適的話題。以《實話實說》為例,在選題方面更注重平民化,每個小話題偶融入社會生活景象,使受眾以輕松的心態觀看并在節目后不斷的反思。第二,主持人更注重以傾聽為技巧。節目訪談中如何與嘉賓產生共鳴成為主持人需注重的重要內容,在節目內容為嘉賓理解的基礎上緩解心理上的緊張情緒。第三,以人文關懷打造節目價值。如當前許多談話類電視節目,現場嘉賓以及電視前受眾都可體會到主持人展現的人文關懷[3]。
2.1 社會變遷
通過前文主持人功能流變的各階段不難發現,社會變遷是使主持人傳播角色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在政治環境方面。由于政治氛圍更趨向于開放、寬松,使主持人從以往追求端莊大方的觀念向現代個性張揚思潮轉變。而在市場轉型變化方面,市場經濟的轉型,使節目主持人也參與到節目選題與編輯中,主持人不僅負責節目的主持工作,更保持與嘉賓與受眾的互動。另外,在傳播理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要求注重傳播過程中堅持“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推動主持人功能的轉型。
2.2 受眾審美觀念的變化
受眾審美觀念在不同時代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節目主持人起步階段,無論主持人自身或受眾群體在思想觀念上更為保守,要求主持人注重形象的端莊以及語言表達的規范。而在娛樂節目的快速發展下,受眾群體要求主持人能夠以自身的個性帶動受眾心理的變化,改變傳統“高音調、宣傳腔”的主持方式。也因如此,在“非我時代”中主持人無論在話題選擇或技巧應用等方面,都需以受眾為中心[4]。
3.1 做到共性與個性的結合
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要求主持人工作中做到個性的張揚,但如何對個性進行界定仍為主持人考慮的重要問題。其個性需體現在語言的詼諧、高雅的氣質,強調個人內在修養與風格表現方面,而非一味追求服飾穿著方面的潮流,更應避免過分模仿明星音腔等。因此,個性張揚的同時還需保持一定的共性,其中的共性并不意味完全否定個性,更體現的為二者之間的融合,確保主持人能夠以格調高雅且正確價值觀的前提下追求個性。
3.2 注重對節目的控制
電視節目的形態要求主持人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確保正確把握節目的主題,營造現場良好的節目氛圍并做到與嘉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以往學者曾對主持人對節目的控制以兩方面進行概括,即軟控制與硬控制。其中軟控制需要主持人需在節目中利用隱形柔和的方式,使自身角色得淡化,為嘉賓與受眾創造更多的話語權,同時根據嘉賓與受眾的談話做出相應的肯定與贊許,也可在節目前與嘉賓進行溝通保證在發生偏離主題的情況下,主持人可適當進行巧妙提示,這樣有利于節目正常進行且獲得一定的互動效果。而相比之下,硬控制手段控制節目采用的方式更為明顯,通常以自我為中心保證節目不偏離主題,若存在嘉賓偏題情況,主持人會直接打斷談話。這種方式往往會使節目為受眾帶來不連貫的印象,主持人的強行切入使節目形態不夠自然。但若節目的播放以現場直播形式為主,可采取這種硬控制的方式,有利于節目現場直播的進行[5]。
受社會變遷與觀眾審美觀念變化,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不同階段的傳播角色也發生不同的變化,對此稱其為功能流變。但從整體功能變化情況看,主持人的功能向高層次方向發展的方向改變,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主持人自身也應在未來電視媒體行業發展過程中做好共性與個性的結合,根據電視節目形態采用不同的節目控制方式,這樣才可充分發揮自身在節目中的主導作用,吸引更多的受眾。
[1]張鵬飛.電視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功能流變研究[J].現代視聽,2010,10(2):49-52.
[2]王宛春.論主持人服飾設計在電視節目中的定位與實施[D].西安工程大學,2012.
[3]梁巖.我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語言研究[D].河南大學,2014.
[4]史富春.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在談話場中的“間離效果”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
G2
A
1674-6708(2015)137-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