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信息化時代下電視與新媒體的合作新突破
——以騰訊微信為例
張 琪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面對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傳統電視媒體也在不斷創新,力求在信息化時代下將原有市場進一步擴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最有力的資源就是受眾,而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即使發展勢頭沒有互聯網強勁,但仍有其不可估量的優勢。本文以騰訊微信為例,探討電視與新媒體的合作為各自帶來的新機遇。
電視;新媒體;微信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新聞傳播活動已經不再局限于專業的新聞傳播者向新聞受眾進行單方面的信息傳播,新聞傳播者不再只擔當組織者、執行者和實施者的角色,新聞受眾也不再僅僅是一個接收群體,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的產生,使使用者都變成了自媒體人群的一部分,參與進新聞傳播活動中,發現事實、分享事實并討論事實。本文將從電視與騰訊微信的結合方式以及騰訊微信選擇與何種類型的電視欄目結合這兩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21世紀的傳媒業迎來了一場媒體間的大融合,新舊媒體之間既互相競爭,又攜手合作,其中尤以傳統強勢媒體電視與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融合最為普遍、深入,這一現象被業界稱為“競合”[1]。媒體之間的競合已經是大勢所趨,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斯蒂芬·布雷德利認為,以電子方式與消費者聯系以感覺他們的需求,然后使用網絡時代技術開發新的能力以實時響應這些需求[2]。
電視與騰訊微信的結合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方式,是新舊媒體各自的突破。從新聞傳播角度可以看出,二者的結合可以為電視吸引更多的受眾。其中的一種結合方式就是電視臺各類節目積極推出官方微信,在節目播出時或在電視、網絡廣告中插入此節目官方微信的微信號和二維碼,通過大量微信使用者關注并接收相關電視欄目的推送信息,從而引起受眾對此電視內容的興趣,進而收看相關欄目。例如關注了中央電視臺的微信號后,從其自動推送給微信使用者的事實新聞、娛樂報道、體育競技等傳播信息中,人們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類型搜索電視欄目中的相關報道,觀看某一期電視節目,并于觀看后在自己心里做出某種評論,在與他人的交談中自然流露出對此節目的態度觀點,進而引起交談者對此節目的興趣,形成一種類似于蝴蝶效應的現象,而結果就是使更多人觀看了這一電視節目,提高了電視節目的收視率。
這種橫向的聯合對雙方都有一定益處,在收到可觀利潤的同時,也為各種媒介在發展壯大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渠道,具有值得借鑒的現實意義。另一種結合方式是微信之中的“搖一搖”工具,之所以將這一方式區別于搜微信號和掃二維碼,是因為在使用“搖一搖”工具時,還存在一個電視與微信同步的問題。2015年春節期間,很流行一種娛樂形式:在播出某個電視欄目時,拿起手機打開微信界面對著電視,在主持人宣布開始的某一時刻,輕輕搖動手機搖出某欄目的微信號,關注后獲得微信紅包。這一娛樂方式在春節時成為了一種潮流,一改在過年時只有成年人給兒童發紅包的中國傳統,使每個有手機的人都能分享得到紅包一瞬間的喜悅之情,使年味兒更濃。人們想要得到紅包,就要先了解到哪個節目會給發紅包,在節目中如何獲得紅包,這樣就要先去關注這個節目,在觀看時才能知道主持人何時送出大禮,于是結果仍舊是激發了人們觀看電視節目的熱情,提高了電視的收視率。這是電視媒體與騰訊微信利用中國人在春節時普遍推崇福到臨門、喜迎新春的傳統心理,用“搖一搖”的娛樂形式達到吸引關注度的目的。
這種“搖一搖”的技術方式也被專業人士稱之為“電視直播第二屏互動”,它并不需要將節目聲音的源文件保存在相關服務器上,而是直接將電視節目中有所關聯的聲音信息轉化成數字信息,并將微信用戶捕捉到的聲音信息在同一時刻也轉化成數字信息,然后在云端對照二者信息進而得出不同。這種技術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傳統電視媒體與騰訊微信等新媒體相結合,之后像微信“搖一搖”工具中的電視模塊,使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的同時就能參與節目,與現場進行互動。也就是說,電視媒體與騰訊微信的這一種結合方式融入了一種新的技術形式,相信這也是二者合作過程中的一種新突破。
從新聞傳播的來源和效果來看,受眾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講,受眾的支持率直接影響節目收視率,而收視率決定了一個節目的生死與廣告收入[3]。社會公眾作為一種輿論的主體可以稱之為一種信息源,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公眾已從單一的信息接收者變成了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他們即使不是專業的記者,但是仍舊可以利用微信將身邊事發到網上,微信好友看到覺得有意義并轉發后,就會使更多的人接收到這條信息,信息傳播的圈子越來越大,引起更多的關注。當關注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得到相關電視媒
有研究發現,電視媒體仍舊是受眾使用率最高的,也是受眾最喜歡的媒介[4],新聞受眾往往樂于借助騰訊微信與電視媒體發表相關言論,這種方式具有便捷和隨性的特點。但是騰訊微信在與電視媒體合作時,也有其特點,因騰訊微信的大眾化和平民化,所以筆者發現相對于政治經濟法治類節目而言,微信更多的是選擇與具有娛樂性的節目相結合。比如音樂類節目《中國好聲音》、相親類節目《非誠勿擾》、益智類節目《最強大腦》等,都有其專門的微信號碼,而這類電視節目微信號的關注人數普遍比其他類型的微信號關注人數多,這說明微信在與電視媒介結合時也會選擇收視率較高的貼地氣的電視欄目,從而提高騰訊微信本身的使用頻率。
本文以2015年元宵節熱播的節目《中國謎語大會》為例,具體闡述現今電視與騰訊微信在合作方面帶來的新突破。該節目在直播的過程中,采取場上選手和電視觀眾進行同步競猜的形式,實時現場直播。即場上選手在猜謎答題的同時,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可以通過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實時參與競猜,并在同一時間發送自己的競猜答案,主持人根據現場統計出的成績,公布優秀的觀眾,現場宣布競賽結果頒發獎品。《中國謎語大會》的亮點之一就是這種參與形式,這是一次電視與新媒體的全面合作,是實時互動方式的嶄新嘗試。這種結合模式在益智類節目中很少出現,可以說《中國謎語大會》探索出的是一條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完美結合的新路,值得更多的媒體嘗試利用并加以創新。
數字技術帶來的變革是全方位的,它促進了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電視與新媒體相互借力形成了全新的傳播格局[5]。相信在信息化時代下,電視與新媒體的合作會越來越廣泛,在相關領域的突破也會越來越多。
[1]馬海霞.電視與新媒體的“競合”策略探究[J].東南傳播,2011(11).
[2]吳廷俊.傳播學的導入與中國新聞教育模式改革[J].新聞大學,2002.
[3]楊廣安.淺議我國電視新聞受眾角色[J].現代經濟信息,2014(24).
[4]曾軍輝.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研究——以中央電視臺和新浪微博為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學,2013.
[5]高曉虹,李智.試析傳播新格局下電視與新媒體的相互借力與共贏[J].國際新聞界,2013(2).
G2
A
1674-6708(2015)137-0200-01
張琪,2013級本科生體的重視,進而了解事情動態,進行追蹤報道,這也是電視與騰訊微信的一種結合方式。以微信自帶的小視頻功能為例,微信使用者可以隨手拍出自己認為有意義或有趣的事發布到朋友圈里,一些電視臺會收集公眾拍出的優秀小視頻并通過電視給予發布。這種結合形式在提高公眾參與度的同時也為電視贏得了更高的關注度。